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魏霸主在线阅读 - 第944章要想马儿跑必须给马吃草

第944章要想马儿跑必须给马吃草

    从冉闵到冉明,他们对军队控制得都非常严密,从士兵的装备、给养和军饷,冉明都不会给其将领插手的机会WwW.КanShUge.CO士兵在银行里建一个帐户,军饷直接从银行拨款,这一招恐怕也只有冉明这个后世之人才能想得到。这样以来,将领吃空额、喝兵血的情况大为改善,而且还在军中建立用来监督将领,只要是造反、投敌或叛变,士兵委员会可以根据授权,可以对将领采取强制措施,这样从根本上保证军权的绝对控制。

    有了军队支持,这是冉明强大的自信心来源,更何况冉明还拥有百姓的支持,如果士族门阀真不开眼,冉明也不介意杀鸡儆猴。

    在先秦之前,古代中国的用人制度都是通过世卿世袭的,秦朝创立军功二十等爵,从而给寒门指引了一知升迁之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荐举制度应运而生。事实上所谓荐举制度,分为内举和外举和自荐,内举是指本单位内的领导向组织推荐某人委任,外举则是领导班子之外的人,也就是一般干部或群众推举某人担任一定的工作;三曰自荐,如毛遂自荐。这种制度事实上现在仍在沿用,各企事业单位,基本上就是这样。即使在行政单位,这种制度也大规模应用。

    这种制度,寒门人才其实不是没有机会出人头地,只是机会非常小。但是出身贫寒的卫青、霍去病仍在这种制度下成为历史名将。可是这种举荐制度带着举荐者的惩罚,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久而久之,没有人愿意甘当风险,举荐不知根不知底的人才了,因为他们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所以这种举荐制度,慢慢形成了一张以关系网,从而形成以某家为首的门阀。门阀为了垄断政治资源,自然不会把稀缺的资源向寒门倾斜。这也是为何王猛弃桓温而不入建康的原因,因为王猛就算跟随桓温,也难以融入桓温为首士族门阀子弟的圈子。

    要想打破这个局面,其实也只有相对比较公平的科举制度了。事实上宋弱明清皆弱,根子根本不是因为科举制度造成的,而是因为原因出在上面。宋朝是因为阴谋诡计得到的江山,偏偏宋太祖死得太早,宋太宗就是一个外斗外行内斗内行的阴谋家,所以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弱军方面,所以宋朝军队就是以文驱武,从而弱不经风。能改变的,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把内圣外王当成国策,这样就不会让国家变弱。

    所以冉明在魏国即将举行的科举考试中不仅考儒家四书五经,更加入了历史方面的知识,还重点是食货志。详细记载了中国历代的汉族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总产和单产数量等统计数据,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方向,提供了基础数据;也记述了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财政赋税制度的演变;记述了中国赋税形态从劳役经实物到货币化的演变轨迹。对于中国历史上非常突出的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问题,封建统治者“农本工商末“的对策,以及与此相关的专卖制度,都可从中找到来龙去脉。

    即使学会一书学以致用,既可成为经济方面的专家,而不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蠢书生。当然最重要的是君子六艺,诗书礼义则不用说了,重点是对射、数、御。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这是指体质方面。主要是数学,要知道在古代,能懂数学的人太少了。冉明就是要强化六艺知识,让所取之士不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可以加速科学发展,毕竟数学对科技的发展非常重要。

    听到冉明采取科举制度,其实还有相当多的人都明白的。考试取士之道也非科举制度才出现的,其实也不是说有人举荐某人,某人就有机会为官,在举荐制度之下,只是获得机会而已,还需要考校,这也可以是相对较公平的。比如三国时期徐庶举荐诸葛亮,诸葛亮还是拿着隆中对通过了刘备的考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谈之风,其实也是一种考校,一般清谈内容,都是何以富国强兵,以这个论点,各种名士就展开了各种策论。不少官员也没有注意有什么不妥当,只是感觉加了考试,也没有什么。

    士族门阀能垄断地方统治权以及庞大的政治资源,本身的实力相当强悍,而且士族子弟也非一无是处,至少相当多的士族子弟也忧国忧民,也文武双全。没有经过理学阉割的儒学,本身就不是那种软弱的思想。

    然而,像王简、王宁、谢安等聪明人则闻言脸色大变。其实也不是所有的士族子弟都是废物,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子弟都是人才,谢安六兄弟,老大博学多才,不居小节,而且口才胆识极佳,就连王述桓温都又恨又怕的人,想想也会不凡。当然四弟谢万则属于传统典型的士族子弟,属于那种眼高手低之辈。不光谢安,就连书圣王羲之其七子,也仅王献之历史留名,其老二王凝之还是一个陪衬谢道韫多才的龙套角色。至于王简和王宁二人,家中族人子侄也有相当多的都是饭桶,可是他们通常情况下,都是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在定品的时候,玩点猫腻,然后再有高品出仕为官。可是在科举制度推行之后,这样就不实用了。因为科举制度最大的特色是不分出身,不问门第,只论才学。

    平心而论,科举制度比秦汉时期的举荐制,东汉三国时期孝廉制度,以及晋魏南北朝时期的的九品中正制度先进得太多,可是其中牵扯到了太多士族的利益,他们难以接受。瑶光殿中顿时陷入了一片寂静。不过,这片寂静只是文臣,对武将影响倒没有什么。自古以来,武将出身都是以沙场搏杀得来的了,这个容不得水分。也是相当公平的竞争机制,魏国武将,普遍以乞活军将校和地方豪强居多,豪强不是士族,他们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力不大,要想成为士族,他们需要走得路还太多。

    苏林也罢,雄健也罢,他们只顾自斟自饮,独乐逍遥。作为谢氏的掌门人,谢安实在难以接受这个结果,其实谢安也知道这些官员无人敢反对冉明,其实是害怕冉明借题发挥,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在冉智之乱时采取了不光彩的手段,这些手段虽然隐密,现在冉智虽然死了,可是他却让其麾下将校向冉明投降了,冉智手中可是掌握着他们效忠投诚的书信,这可是要命的东西。一旦惹闹了冉明,抄家灭族那可不是玩笑。

    望着如此多殷切祈求的目光,谢安如芒在背,不得不硬着头皮道:“启禀陛下,臣也赞成陛下这科举之义,孝廉取士,却让不少无才无能之辈窃据高位,科举之法,让无才无能之人无处遁形,以科举之法,量才择士,比九品中正制察举之法更妙一筹,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孝廉重德不重才,科举制度重才而不重德,若是让有才而无德的卑鄙小人进入朝堂,臣恐社稷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