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国崛起1900在线阅读 - 第四百三十三节 德国崩溃前兆

第四百三十三节 德国崩溃前兆

    共和国七年,美国也摆脱了长达一年半的战后萧条,开始步入繁荣。↗,

    全世界都是一片大好的情况。

    欧洲大陆上,英国依然是死气沉沉,他们的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殖民地经济就是这样,没有飞快的发展,没有急速的跌落,已经成了一个纯粹的进口国,靠金融利润来平抑逆差,这已经是一个金融资本性质的经济体了,就好像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后来的华尔街帝国美帝一样。

    不过通过从中国借贷的5000吨黄金,英镑重新变得坚挺无比,世界货币地位难以撼动,伦敦依旧是世界金融中心,让美国金融家急切想要把纽约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企图失败了。

    得到这么多黄金之后,英国人国内投资并没有增长,温吞水一般,向国外,尤其是殖民地上的投资却拥有了充足的资本,开始向印度、南非、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大规模放贷。

    这些殖民地上的投资收益,是远大于在英国的收益的。

    法国跟英国的情况不一样,他们的情况要好得多,北方十个省被打烂,重建是一个大市场,中国的黄金很是提振了他们的金融一把,让他们可以发放更多的货币,为重建提供资金支持。

    原本的历史上,法国战后经济发展就比较顺利,他们击败了欧洲大路上最大的经济竞争对手德国,又跟大量新成立的国家,比如波兰、奥地利、匈牙利、捷克等国家建立了围堵德国的联盟,这些国家的市场也向法国开放。

    收回被德国在普法战争后侵占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这里的煤炭储量占法国煤炭总储量的76%以上,铁矿资源也占了一大半,德国经营半个世纪又留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这里的交通条件又是欧洲大陆的咽喉位置,得到了这两个地方,让法国的工业实力就提高了一大截,起码煤铁都可以自给自足,给工业提供充足的能源和材料。

    有资源,有资金。有市场,法国经济想不快速发展都不行。

    于是在这些有力条件支持下,法国的汽车工业爆发,战争中发了大财的雷诺可以更大规模的生产小汽车,阿尔斯通的电力工业,施耐德的电器工业,失去劳动力资源后农村又需求大量的农用机械,法国几乎迎来了一波全面增长。

    英法情况都在复兴的情况下,过去的德奥两国情况却并不是很好。

    凡尔赛条约让德国失去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和17%的工业实力,德国失去了很多传统的市场,比如中国和殖民地市场,中东欧腹地的市场也面临着法国人激烈的竞争。

    过去传统的奥匈帝国市场被法国挤占,还要支付法国大量的赔款,只能通过继续印刷纸币来应付,通过膨胀继续恶化着,马克兑美元的比率已经到了320:1。

    只是有大量美国银行界提供的短期融资在支撑。行将崩溃的时候,总有一笔紧急贷款。好似一个行将就木的人突然抽了一口大烟一样,又挺了过来。

    在这个过程中,法国得到了赔款,美国得到了短期贷款的丰厚利息,德国工业巨头也可以通过出口获利,损失的不过是一大批中产阶级的财产和在银行中的存款在通货膨胀蒸发。整个中产阶级在快速向着赤贫退化。

    奥匈帝国就更不用所了,被直接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匈牙利,割让了部分领土给塞尔维亚和意大利,一盘散沙,原本发达的工业分割到了这些小国中。根本就没有统一的市场,欧洲大陆上又挤不进去,除了个别产业,大多数产业都在萧条之中。

    另一个大国俄国就更不用说了,被分割成了沙皇统治的西伯利亚,苏俄统治的欧洲区,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等小国,还割让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部分地区给波兰,苏俄的统治工业不用说了,一塌糊涂,连传统的农业都无法自给自足。

    俄国失去的农业市场自然也被农业发达的法国给挤占了,美国农业也分享了一杯羹。

    可以说除了英法,整个西欧都在战争后的废墟中挣扎,死不了也活的不痛快,战前中欧兴起,西欧衰落的形式,彻底逆转,中东欧的希望再也找不回来了。

    世界其他地方也在中国的影响下跟原本的历史上大大不同。

    杨潮将沙特最大的油田加瓦尔绿洲下的大油田贡献了出来,跟英国人合作,这个大油田储量达一百多亿吨,占整个波斯湾地区的30%,是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大油,这个油田资料让英国人疯狂了,不惜重金砸下,很快就修建了港口、铁路和输油管道,大量的技术人员进驻。

    半年时间就打出了十几口超级油井,将产油量提高到了每天20万桶的规模,立刻就将他们控制的石油产量提高了将近一倍。

    杨潮还将波斯除了英国人已经钻探出石油的阿瓦士之外的马伦、加奇萨兰、阿加贾里、比比哈基麦和帕里斯等五处大油田的资料给了英国人,这些资料是不用质疑的,勘探地底石油对外星飞船来讲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情。

    这五处新油田同样让英国人欣喜若狂,后世这六处大油田可是占据了伊朗三分之二的石油产量,英国人现在则可以确认,他们控制了远远超过美国的石油储量,世界石油定价权属于大英帝国无疑了。

    只是英国并不打算立刻开发这些石油资源,因为他们还要控制一下产量,以免过于冲击石油市场了,毕竟中国许诺消化其中的1亿桶,而阿拉伯的油田,加上阿瓦士的油田产量,就能满足了,他们打算看看市场在做决定,反正波斯的石油权力是牢牢被英国人控制的,没有任何人能威胁到。

    大批石油利润除了能够继续稳定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外,分享整个中东的石油资源,也让中国的金元券开始走向更广袤的市场,已经对美元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只等英镑退出世界货币地位,就接过这个旗帜,这才是杨潮在中东石油问题上,跟英国人死死捆绑的原因,先高度融入英国建立的国际体系,而不是像美国这样,急于挑战这个秩序,将来当英国人看到,将世界霸权交给中国更能保护他们的利益的时候,英国人也就别无选择了。

    中国资本继续渗透巴西,铁矿、铝矿石出口增长有效不稳,虽然没有爆炸式增长,但是收入极其稳定,大量利润进入巴西,让巴西经济在南美一枝独秀,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系建设中,杨潮控股的渣打矿业出力甚多,在巴西的名声极佳。

    随着资本的进入,移民继续增多,张謇带领的农场开拓团紧密的跟米纳斯州的巴西农业寡头合作,已经在内陆建立了一百多家大型农场,总面积超过两亿亩,移民了两万个家庭,总人口超过十万人,建立了一百多个中国式村镇。

    铁路也随着农场的建立向着巴西内陆挺近。

    帕拉州雨林中的卡拉加斯也开拓出来了,经过中国工程师们辛苦的努力,初步打通了到这里的交通,铁路已经在紧密的施工中,一个工程师团队,开始在卡拉加斯建立城镇,不出十年,这里将成为一个雨林中的小中国。

    随着这些产业的开发,中国移民在巴西的数量达到了40万人,但是因为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移民也在持续涌入,巴西还没有兴起民族主义运动,因此还没有禁止移民的呼声大量出现,这种悄无声息的移民还能持续个几年,移民个两三百万人是不成问题的。

    中国影响力最大的还是南洋地区,随着跟荷兰人签订的关于南洋的条约,一开始确实影响到了这里的华工,大量被骗去的苦力开始回国,以至于一时间荷兰人殖民地上的经济都受到了冲击。

    但是过了年后,情况开始好转,因为对荷兰殖民地上的商品免税,导致当地经济的中流砥柱华侨产业开始发展起来,华人经营的糖业、水果罐头和烟草都得到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接着华侨开始扩大产业。

    扩大了蔗糖种植园,水果种植园,扩建了新的加工厂等等,而这些华侨开始跟中国劳务输出总局合作,接受严密的监控之下从国内引进华工,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工作条件,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南方的中国人也更愿意去南洋工作了。

    当然荷兰人控制的制糖业等产业也受益匪浅,只是他们没有华侨的关系,在引进华工问题上,始终落后一步,毕竟大量的华工其实是通过亲戚关系,同乡关系和宗主关系进入南洋的,而荷兰人不可能拥有这个关系。

    只是殖民地政府的税收确实增加了,荷兰人也就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能默认他们本国的资本家在竞争中一步步被华侨蚕食、吞并,慢慢退出殖民地的经济体系,只能坚守在一些政治权力保护的领域,比如石油产业,采矿业等。

    相比荷兰殖民地因为重塑了管理体系后爆发出来的活力,英国殖民地的发展也还不错,但却总有不少掣肘,新加坡、马来亚等地的华侨甚至开始考虑到荷兰殖民地去投资发展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感觉可以跟英国人谈谈关于马来亚殖民地上的华人问题了。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