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在线阅读 - 第四七四章 心怀天下

第四七四章 心怀天下

    邺城,骠骑将军府,田畴面带忧色地向刘和汇报了最近各路传回的消息.刘和听完,紧锁眉头,一语不发,转身盯着挂在墙壁上的大汉疆域图.

    "子泰,以你的估算,今春各地遭灾的人口大概有几成"

    "保守估计,至少三成."

    "如果不保守估计呢"

    "四成,甚至是更多!"

    "嘶——!四成,算下来就是上千万人啊,这回真的麻烦了."

    "来人,去将袁涣和程秉两位从事喊来,我要问话!"

    刘和口中提到的袁涣,便是当年在进攻徐州时,被俘的那位军师,后来被卢植点醒,暂时隐姓埋名到了幽州,就在蓟城为刘和做事.如今袁术已成冢中枯骨,袁涣对外恢复了身份,成为将军府中的一位高级幕僚,专门负责民政方面的事务.

    另外一位叫做程秉的,也是卢植在徐州挑选出来的人才,特意送到幽州来接受蔡邕和郑玄等人的教导,刘和担心程秉跟着两位大儒只读死书成了呆子,便软磨硬缠地从岳父那里把程秉给要了过来,从此留在身边做事.

    刘和把将军府搬到邺城之后,留守蓟城的不少人便随刘和南下到了邺城,如今刘和的身边不仅有郭嘉和田畴这两个臂膀,还有李儒,徐邈,夏侯兰,陈逸,甄俨,袁涣,程秉这些人辅佐,也算得上人才济济,精干高效.

    不多时,袁涣和程秉来到刘和的书房.

    刘和问袁涣:"幽州去岁储存的粮食有多少石"

    袁涣回答:"共计一千四百五十七万石."

    "辽州的粮食储备有多少"刘和再问.

    "四百二十二万石."

    "冀州的粮食储备有多少"

    "五百三十二万石."

    "辽州初建,粮食储备少一些倒也说得过去,冀州为何储备只比辽州多出来一百万石"刘和皱眉,有些不解.

    程秉在一旁解释说道:"冀州去岁真正有余粮储备的只有北部的四郡,南边的几个郡当时还在袁绍控制之下,加之振威,振武两营出州作战.粮草消耗很大,因此冀州去岁的粮食储备并不丰富."

    "嗯,你们现在就算一下,能从幽州,辽州和冀州最多抽调出来多少粮食."

    袁涣和程秉立即坐下来,一人手握一支炭笔,埋头计算起来.炭笔虽然没有毛笔写字那么丰润耐看,但却胜在简捷和高效,如今已经成为刘和手下必会的几项技能,所以袁涣和程秉也是适应了这种硬笔书写的方式.

    趁着两位幕僚在埋头计算的时候,刘和仔细回忆后世看到过的一些数据.

    "按照后世史学家和农业专家权威的统计分析.大汉在人口鼎盛的时期,每年粮食产量大概有320亿斤,平均到每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年500斤口粮.如果按照此时农业劳动生产率计算,约为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年产粮2000斤左右,一个五口之家大约是5000斤.幽州现在的人口大约有580万,我在幽州兴建水利已经有八年,推广各种新式农具和龙骨脚踏水车也有六年,四处开荒屯田也坚持了七年.这些因素加起来,大大提升了单个劳动力的年产粮食数量,也不知道算下来能提高到几成……"

    就在刘和沉思的时候,袁涣和程秉已经计算完毕.两人相互替对方检查一遍,然后交换了自己计算时采取的算法和依据,最终形成了一个都能认同的数字.

    "禀告公子,如果按照秋粮收获为时间节点.那么在此之前,我们一共可以从幽州,辽州和冀州调集出来的粮食数目是八百二十五万石,如果扣除粮食运输途中的损耗.最终能够运到目的地的粮食大概为六百四十万石左右."

    "你们再算一算,以最低的标准,也就是保证不饿死的情况下,一千万人在四个半月内需要消耗多少粮食."

    "一个大人一天给粮十二两,可以保证不饿死.小孩一天给粮减半,为六两.老人取中间数,给粮九两……一千万人中,大人算四成,老人算两成,孩童算三成……"

    袁涣和程秉每人手抓一只算盘,将算子拨得霹雳啪啦直响.

    "启禀公子,如果想要保证千万人在四个月内不被饿死,那么至少需要提供八百五十万石粗粮."

    "八百五十万减去六百四十万,就是两百一十万石的缺口,不好弄啊."刘和紧缩眉头,口中喃喃自语.

    此时房内的几人已经明白刘和让大家计算这些数字的用意了,尽管还差了两百多万石粮食,但刘和居然想以幽州,辽州和冀州的余粮拯救整个大汉被饥饿所威胁的千万黎民!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而又疯狂的想法啊!

    袁涣和程秉如果不是曾经亲身深入到幽州的乡下去体验农村生活,亲眼见识过各个村落的公共粮仓里面储存的那些堆成小山一样的粮食,他们两个绝对不敢相信在北方这种被人认为是荒远贫瘠的地方,刘和居然能埋头种出这么多的粮食来.

    "不行,这两百多万石的缺口,必须想办法补足!你们跟我一起想,今天不想出个办.法来,晚饭就不要吃了.明天还想不出来,明天的饭也不许吃."

    袁涣和程秉对视一眼,露出无可奈何的苦笑.面前这位公子,别的什么都好,既没有什么架子,也不喜欢搞表面文章,做事情实在,就是有些专断了一些,说出来的话从不更改,既然他说不许吃饭,那就是连他在一起大家都不能吃饭,谁劝也不行.

    两位从事为了当日的晚饭,还有来日的饭食,开动脑筋飞快地琢磨着.

    "有了!如果把幽州和辽州常平仓内的粮食集中到周围的码头,然后用船只运到渤海之中,再转运到大船上,然后走海路进入黄河,一路逆流运输到洛阳附近.则可以节省出至少八十万石的运输损耗!"袁涣从节流的角度思考,把二百一十万石的缺口缩小到了一百三十万石.

    "公子,方才我们在统计的时候,并未将边军将士们自给自足屯田所得的粮食计算在内.据我所知,这两年镇北军在渔阳屯田成绩斐然,白山都尉城和集宁都尉城周边的战俘营也种出来不少的粮食,如果从这几处征调粮食,至少可以补充七十万石."程秉道.

    程秉话刚说出口,田畴马上反对说道:"公子,此事千万慎重!军屯和战俘营收获的粮食.是为部队准备的储备粮,若是动了这些粮食,我们的大军一年之内都无法发动大规模的战事."

    田畴之所以要提醒刘和,是因为他知道刘和前段时间就开始谋划对袁绍用兵的事情,现在袁绍的地盘内发生大饥荒,正是攻打他的有利时机,如果刘和拿出这些军备粮来救济外地甚至是并州和关中的饥民,那么不仅会影响到对袁绍的出兵计划,还等于是变相地替袁绍埋了一个天大的单.

    刘和心里明白田畴在担忧什么.却坚定地说道:"如今各地百姓每天都在被饥饿所折磨,关中,并州和江淮地区都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我决定把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无限期的向后顺延,直到解决了这场浩劫再说!"

    既然刘和主意已定.田畴立即不再反对,反过来帮着他想主意.

    "公子,如果推迟军事行动,我倒是有个节省粮食的办法."

    "子天说!"

    "如果只是各地的饥民呆在原地等待我们的救援.就会给我们的运输造成很大的困难,这其中还涉及到跨境送粮的敏感问题,另外也会消耗很多粮食在运输的途中.我想的是.如果派人在关中,洛阳,并州和冀州的主要交通要道上开设救济点,然后组织受灾的饥民顺着这些救济点向我们的产量区靠近,这样饥民就可以一边吃着救济粮食,一边向北方移动,如此一来便可以节省出不少的粮食,而且就算到了最后还有一些缺口,还可以通过向幽州各地的大户募集粮食来解决."

    "此策甚好!"刘和不由得称赞道.

    当初幽,并,冀三州遭受百年罕见的旱灾和蝗灾双重灾害的时候,刘和几乎想尽了所有办法,终于使幽州和冀州的百姓渡过了难关,不过当时这两州的百姓在灾荒到来之后,可不是整日无事可做,躺着等候官府的救济,他们被全部发动起来参与到了农田水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道路交通,集镇城池等建设当中,就连小孩子都在满野地里面剜野菜,抓鼠蛇和蝗虫……

    这次刘和是要对外州受灾的饥民出手救济,这些饥民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吃点吊命的东西,然后朝着有粮食的地方移动,他们不可能呆在原地进行劳动,更不会以工代赈,所以田畴想出来的这个在运动中减少粮食运输消耗的办法,便是最佳方案.

    而且,田畴还有一点没有明说,那就是这些饥民朝着幽州和冀州移动,等到灾害过去之后,至少有一半人可能会留在北方,而越是靠近幽州产量区的饥民,只能是那些走得快的青壮之人,而许多老人和孩童未必能够走到幽州.上百万的青壮涌入幽州和冀州,就是一笔巨大的隐形财富,绝对可以抵消掉刘和为此而献出的粮食.

    大的方向定下来后,具体如何执行还要涉及到州,郡,县,乡,村各级官府组织,其中的任务量将会十分巨大,刘和不需要事事过问,只要给州郡两级政务官员和各军统领下达指令,这些人自然会按照他的要求去抓具体的落实.

    刘和这边迅速部署下去,三天之后,李严从洛阳发来的求援急报抵达邺城,刘和立即挥毫给刘虞回复:父亲勿忧,一切掌握之中!(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