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逆水行周在线阅读 - 第六百五十八章 交流

第六百五十八章 交流

    阳光下,一望无际的玉米田郁郁葱葱,宛若经纬严密交织的绿色布匹,几乎要把原野都遮住。这是位于嘉州东河县境内的一个大型农场,经过数年的开垦,种植的各种玉米有上千亩。

    农场库房边大树下,数十人正在开会,这些人均为男子,大多为髡发,许多人身上有纹身,还凿齿、穿鼻、穿耳,佩戴着一些首饰,看上去花里胡哨的,宛若一只只野雉。

    主持会议的农场技术员吕辉,站在树下挂着的大黑板前,时不时在黑板上用白粉笔写着什么,又和举手发言的人们交谈。

    这些举手发言的人,说的是音调诡异的汉语,磕磕巴巴的,急起来时会忽然变调,一连串叽里呱啦的土语就冒出来。

    这个时候,就得由充当通事的农场员工进行翻译,将这些种玉米好手的意见翻译成汉语。

    吕辉耐心听取发言者的意见,旁边的书记员会记下来,以备事后查阅。

    农场时常会开这种会,名为“技术交流会”,让这些对于种玉米有心得的美洲农民们充分交流经验,以便更好地种植玉米,提升农场的玉米产量。

    与此同时,商讨玉米杂交培育的新方案,然后一起合作,培育出更好的玉米品种来。

    那么,什么是更好的玉米品种?

    亩产大幅增加,然后果实的籽粒饱满,口感过得去,就这么简单。

    但实现起来却不简单,因为要花很长的时间选育。

    吕辉远渡重洋,在嘉州待了四年,他和同事们一手建立起来的这个农场,经过最初的艰难开垦,总算是打开局面,而大量种玉米好手的加入,让他们如虎添翼。

    在吕辉看来,这些美洲土著农民虽然是被公司买回来的奴隶,但只要态度端正、愿意做事,就是农场非常得力的左膀右臂。

    这些人祖祖辈辈种玉米,对于玉米的种植很有心得,那么,如何将大家的心得及经验汇总起来,促进玉米产量的增加、玉米品种的选育,就是他和同事们的责任之一。

    如果可以的话,他真想有生之年亲眼看到高产的玉米在中原各地推广,譬如南中、黔中、岭南等地,以此大幅提高当地粮食产量。

    吕辉认为这样的成就,一定会载入史册,前提是培育出好玉米品种来。

    玉米是美洲特有的作物,美洲的土著部落大多种植,以其为主食之一,而来自中原的探险者们发现,美洲各地的玉米其品种各有不同。

    植株的外观都一样,但是果实不一样,有些玉米果实上的籽粒比较饱满,有的玉米果实籽粒就很稀疏、干瘪。

    有的玉米果实是金黄色、黄色,有的却是白色、红色、紫色甚至黑色,或者两种、多种颜色掺杂在一起,让擅长种粟麦、稻谷的中原农民见了只觉奇怪。

    很显然,玉米这种作物受“杂交”的影响很大,不同地区种植的玉米,呈现出不同的微妙特征。

    除了籽粒的颜色不同,籽粒的口感也各有不同:或粉或脆,有的籽粒遇热很快爆裂,吃起来香甜,有的用火烤了之后不怎么爆裂,口感差。

    有些品种的玉米极其耐旱,适合种在干旱的山区,有的玉米耐涝,适合种在洼地。

    北洋贸易公司的探险队,不断和美洲各地土著打交道,从不同的地区获得了不同特征的玉米,一部分运回中原栽种,一部分则运到北美洲西海岸的嘉州地区种植。

    在嘉州种玉米,一是为了解决定居者们的口粮问题,毕竟这是美洲原材作物,其二也是为了选育出籽粒更饱满、产量更高的玉米。

    吕辉和同事们创办的农场,就承担着这个重任。

    但是,玉米这种作物对于中原农民而言是全新的植物,大家对此没有什么种植经验,对于玉米的研究和种植,必须借助原产地农民的帮助。

    与此同时,开发北美洲西海岸的嘉州地区,也需要大量劳动动力,但从中原运人过去太麻烦,一般中原百姓不太愿意来这么远的地方定居,所以若能招募当地农民开荒种地,是很不错的办法。

    北洋贸易公司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来招揽当地农民,那就是奴隶贸易:北洋贸易公司从美洲各地城邦那里买奴隶,运到嘉州地区作为开荒的劳动力。

    公司会对这些奴隶进行筛选,擅长手工的就编为匠户,擅长打仗、打猎的就编为军户、猎户,擅长农耕的就编为农户,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

    虽然美洲土著的社会发展水平总体来说很低,但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无数部落,尤其中美洲地区,有着大量的人口,而对方风行奴隶制,所以奴隶贸易大有可为。

    北洋贸易公司的探索结果表明,已知的美洲地区,并没有像样的国家,只有一个个部落形成的寨子,或者由大部落、数个部落构成的城邦。

    各城邦之间合纵连横,城邦联盟中实力最强的城邦,其城主就是联盟的盟主。

    又有大大小小的部落散居在群山、密林、沼泽之中,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不参与城邦之间的纷争。

    这样的状态,和中原殷商、姬周时差不多,大王有自己的城邦、领地,各方伯、诸侯也有自己的城邦和领地,各国城内的人是“国人”,城外的人就是“野人”。

    这样的形势下,各城邦、各城邦联盟之间时不时会爆发战争,争夺资源、地盘、人口,而城邦“国人”和“不服王化”的“野人”之间也相互攻伐。

    失败者、战俘们沦为奴隶,经常被胜利者用来祭天、祭神,也就是进行所谓的人祭,这种风俗和中原殷商时大体相同。

    各城邦逢年过节、遇到大事或者天灾,都会杀一批奴隶祭神,手中有铁器的中原探险队,可以用铁器从这些城邦手中换回健壮的奴隶。

    这个办法很不错,效果显著,为嘉州带来大量劳动力。

    而吕辉管理的农场,引入了许多擅长种玉米的奴隶来帮忙,数年时间,就陆续开垦出千亩玉米田,其中种有不同品种的玉米,大家不断地对其进行栽培、杂交选育。

    他知道,朝廷也在中原各地开展玉米选育的工作,但两边的进度都不太理想:时间太短,短短数年时间想出成果可不容易。

    同理,美洲土著的另一种主粮作物——土豆,选育起来也要花很长时间,北洋贸易公司找到的玉米、土豆品种,其亩产目前来看不怎么样,除了抗旱、不挑地,优势相比麦、稻不明显。

    这样的外来作物想要在中原推广,恐怕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在总体而言不会太高。

    他看着在座的美洲农民们,看着一个个热情的笑脸,暗暗在心中给自己打气。

    贸易公司把这些沦为奴隶的美洲农民当人看,当平民对待,妥善安置,所以这些人及其家属虽然远离故土,却在嘉州过上了不错的生活,劳动的积极性很高,真是帮了大忙。

    每次开交流会,这些人都积极献言献策,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还相互争论,为的就是给玉米增产,因为增产对于他们而言也有好处:每亩粮食的“提成”增加,家人能吃饱。

    对于吕辉来说,亩产每增加一斤,就意味着这种作物距离在中原推广就近了一步。

    玉米和土豆品种的改良,需要时间来摸索,五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二十年,一代人不行就两代人,吕辉相信总有一天,合适的高产品种会被培育出来的。

    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他们现在不努力,将来就不会有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