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返太极,风波似平三
这边事毕,稚奴又道: “那萧美人,真的知道韦氏之心念了么?” 德安拭干眼泪才道:“瑞安那一日,可是跟着武才人一道去的,亲眼看着武才人趁着韦昭容侍寝,将此中利害说与萧美人听再不会错。 不过那萧美人信与不信却是两说。” 稚奴点头: “她一向依附韦氏为生,自然不会信武jiejie,不过她也没有笨到将武jiejie的话儿学给韦氏听罢?” “据那贴身侍奉她的人说,这个倒是的确没有。” “好,这就说明,武jiejie的话儿虽然没有让她信,可却也成功激得她对那韦氏生了疑心了。只要有条缝,咱们就好橇开她的嘴。现下差的,只是如何让她看清楚韦氏的为人罢了。 对了,那郑氏……现下如何?” “依着王爷的意思,已然将她身边的人换成了咱们的人。而且幸好,她回得太极宫来之后,便被淑妃娘娘厌弃,主上也便着她入了百福殿了。” “百福殿?”稚奴皱眉一想,然后冷笑: “我说呢,父皇怎么会对一个美人如此之好。看来,也是明宠暗贬呢!” 德安不明。 稚奴便悠悠道: “百福殿本是贤母妃所居,可后来因其潮湿失修,父皇便为贤母妃而重修万寿殿,且着其移居万寿殿……这百福殿便再未动过。 一个四品美人,却能独居一殿,这是父皇在替她做一个木秀于林的局呢!” 德安恍然,这才道: “是该治治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郑氏了。自她一入宫,便无端种种生事。还险些害死了武才人……只怕,元昭媛的事,也与她离不了关系。” 稚奴冷笑: “反正在这宫中,她是不会活得太快活的了。父皇厌她,淑母妃恨她,贤母妃与德母妃防她……只有一个贵母妃,看在韦氏的面子上,或者会对她好一点儿,可却也未必就肯容她…… 只怕她不是什么寿长命永的主人。 似这般的人,身边必然有些聪明的,便不与跟着她了。德安,看一看哪些能收归己用的,这两日便可寻了机会动手收一收了。别教别的殿都收走才是。” “是。” “还有,记得,韦慎怀的事,还有春盈的事,一定不能走漏消息。现在,还不是与四哥正面开战的时候…… 我始终想看看,如果他知道母后是被那韦氏所害,他会如何做? …… 等到咱们找着了得力的人证之后,便把这些丢给四哥,看他如何反应再说!” “是!” 贞观十三年十月末。 高昌国无故断商,太宗遂召高昌国主麴文泰入朝,文泰佯病不来。 太宗遂怒诏其罪,着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葱山道副大总管。率军前讨。 麴文泰闻之唐军来,则笑与高昌众曰:“唐国去此七千里,涉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当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若顿兵于吾城下,二十日食必尽,自然鱼溃,乃接而虏之,何足忧也!” 乃不以为然。后一忽闻唐军至碛口,而文泰惊卒,其子智盛袭位。 …… 十一月初。 太极宫。 甘露殿。 稚奴是带着一脸怒气回来的。 看到他这番模样,正在写字的安宁颇为惊讶——自从哥哥前些日子着父皇准,可入内听些朝事之后,她便不再呆在太极殿后殿了。 没有哥哥在,实在听着也无什么趣味。 “怎么了哥哥?” “哼!那起子小人!看见父皇这些日子,不常去见大哥,便争先恐后地上奏大哥失德……浑帐东西!” 稚奴越想越气,着怒拍一下桌子,竟震得桌上东西全部都跳了起来。 安宁见他如此,终是笑了——自从母后去世后,哥哥便日发老成起来。使得她与父皇多有担忧,忧他老成过重,思虑过多,终是不能成事。 如此见他如此,便放下笔,上前来好言劝道: “哥哥,你若听我一言,那从今日起,索性便也如四哥一般,称病不朝罢!横竖你也才将元服,还不曾冠礼,父皇也不曾勉强过你。何必这般? 再者,有你在,大哥于朝上,总是会思虑颇多,不愿你看到一些他不想让你看到的。是故,你在,大哥反而不能发挥自如。” 安宁这一劝,却也劝中了稚奴的心思——他本就无意于政事,这几日也是因为媚娘受屈,他欲起而治之才勉强跟了几日。 于是点头道:“说得对,德安,你等会儿拿了我的奏疏去请父皇的准,就说我这几日跟着上朝,感觉身体不适。且又有了抄录史卷的责任在,便不去上朝了。” “是。” …… 太极殿内。 尚书房。 看了稚奴递上的疏本,太宗叹气笑道: “什么身体不适,又要抄录史卷……他这是在找借口逃朝呢!朕得治治他这个懒毛病!” “主上,算啦……孩子还小,咱们不能一下子就让他对政事感兴趣啊!”长孙无忌闻言,便笑吟吟劝。 不止是他,就连同列席位的诸人也是一番劝。 太宗见状,含笑道: “还真有人与他说好话儿……罢了,他才刚元服,未行加冠礼(元服与冠礼本是一个意思,但在这里,为了故事方便,我就把它拆成两个礼,请大家明白,谢谢!),说起来,也的确算是一个小孩子……由他去罢!” 诸臣含笑应之。 看着德安走了,太宗才又问道: “却不知侯君集,此刻到了哪里了?” “启禀陛下,侯将军已然到了碛口,且前方有消息传来,道那麴文泰,闻得我大唐大军已至碛口,竟然惊吓而死。”韦挺起而道。 太宗哈哈一笑:“他不是挺厉害的吗?怎么这般无用?” “陛下英明,这高昌须末小国,鼠目寸光,如何看得清楚这天下之势?”韦挺又道:“只不过……” “什么?” 太宗见他如此,便心知其意有所指,问。 “只不过臣日前风闻,这侯将军似曾放言,此番攻打高昌,一为国家,二为社稷,三为自己……陛下,臣素闻侯将军颇有喜黄白之物之名……” 太宗闻言,微一笑道:“风闻是什么?风闻便是传言,不足取信。好了,一些小事,不提也罢。不过朕倒是听说一件事,日前把稚奴也气得不轻的那个韦慎怀,似乎是死于非命。韦卿,此事你可知晓?” 韦挺闻言,只觉后背一片湿凉,不得不答道: “臣无能,虽与那韦慎怀有宗族之谊,然终不喜其为人鄙德末行。是故不曾交集良多。 且加之日前他曾为韦昭容上奏,臣为避讳,遂着家中人氏不沾韦慎怀三字。故不知。” 太宗点头,又道: “卿如此,倒是过了。那韦慎怀终究是你亲宗,不必如此。岂不闻‘人正影自正,人歪影难平’么? 人为正,则无论身边人如何,都是正。人不正,则无论身边人如何都不会正。卿之名,朝内有闻。韦慎怀一事是卿过虑了。 不过无论如何,这韦慎怀之事,朕还是不能释怀……怎么好好儿的,就遭了祝融之祸?” 魏征在一边儿,扫了一眼已然面如土色的韦挺道: “启禀陛下,那韦慎怀虽已被陛下下诏贬为庶人,然火起之时,令且未行。故其仍为六品官员,此案颇重,已着大理寺详加审理。务必要查个水落石出。” 太宗闻言,点头称是,又着实慰勉了韦挺几句,便着他下去了。 韦挺只得诺诺而下。 …… 散议后,长安。 长孙无忌车驾之上。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含笑并肩而坐,说着今日尚书房的事。 “这韦挺今日之事,也不知是真急糊涂了,还是另有所图。”房玄龄先问。 长孙无忌闻言,收了笑容,才道:“只怕他此言,另有深意。咱们眼下,既然知道他有心与魏王一党。那只怕,这番事便是冲着太子去的。 毕竟,此番侯君集出征高昌,可是太子一力促成的。只怕那些个眼里没点儿见识的,早将君集视为太子一党了。” 房玄龄点头,又道: “不过倒也不碍事,太子究竟根基深厚,再者主上对他也是极为信任。只要他自己不乱,那这些小计谋,便动摇不得。” “说得有理……” 无忌口中虽如此说着,心中却总是烦忧:“可是近日来,老夫却闻得那些太**中诸人,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念想,竟然一个比着一个地,因着一些小过失便连番上奏,弄得隆而重之,且言词过于锋利,几次惹得太子不悦…… 尤其是那于、孔、张三人,那简直便不是上疏,那是在上纲常论五德了!有些内容,连魏征那般嘴利齿毒的,也觉得太过了。真不知他们到底是在劝太子,还是在逼太子。” 房玄龄亦道:“主上对太子,爱之深则盼之切。是故择太子师时,择严不择宽。 而这些老臣们呢,眼见着魏大人以谏君之失得天下美名,自然心向往之,更以为父子当为一理。 他们这般想本也没错。可是却忘记了,主上比太子,经历过太多太多的事情,也有着强出太多的包容力…… 唉,只怕长此以往,要出大事呀!辅机,咱们找个机会,得劝劝主上。爱子心切,望子成龙是可以,咱们太子殿下也当得起。可是如此这般…… 却是在拔苗助长,有害无益啊!” 长孙无忌忧然点头:“的确是得劝劝主上。可问题是主上对太子期望甚隆,也不知他能不能听得进去。 便是听进去了,又会不会依咱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