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言情小说 - 红妆名捕在线阅读 - 266 生活不同

266 生活不同

    当年的大堂兄也是在这个年纪离开家的,直至后来归家,家族里只能从他的容貌里进行辩认。

    温思远语重心长地道:“你要敬重大房,他们担负的是守护整个温氏一族的责任。这也是大房为何世代为温氏族长之故,只有温氏的平安,才有温氏的发展。”

    “四叔是因为违背温氏祖训,支持太子,与太子走得太近,才被皇上厌弃的?”

    温思远看着外头的漫漫长夜,“你四叔并没有贪墨。”

    “什么?”温令宥瞪得眼珠子都快要落出来,“可四叔确实流恋暗楼。”

    那些钱是从哪儿来的?

    去一次十万两银子,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就算温家家业丰厚,当年五房分家,二至五房各分得十万两银子的家业,大头都归了大房。这是老候爷温青在世时就替他们几房分好的,说大房为家族付出最多,又是族长,只该偏护些。

    温思远欲语还休。

    温令宥如梦初醒,道:“儿子明白了,那钱是太子给的。”

    温思远欣慰点头,“有时候,有些事不必讲出来,自己心里明白就行。四房的事,是你祖母与你大伯、为父三人商议之后的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将你四叔从皇子争夺之中摘出来。对我们温家来说,真相藏在心里,平安才最重要,我们温家世代忠于皇帝、忠于天下百姓,其他的,我们不必理会。只要知晓这一点,就算真的错了,也无愧于心。”

    “若忠于皇帝与忠于百姓间只能选择其一时,又当如何?”

    “选后者。后者是大忠,前者是小忠。”

    “儿子明白了。我们三房存在的意义,就是从文,世代襄助嫡系长房,做长房的谋士。但又不能让其他族人瞧出来。”

    到了今日,温思远觉得应该告诉嫡长子实情。

    当年,他们的父亲温青,在五个儿子里选出了嫡长子支撑全族。成为族里的掌舵人,又替长子选了一个最宜帮衬的谋士——温思远,并从小将他们兄弟着实培养,在他们记事起,温青与梁氏就告诉他们肩上担负的重任。

    长房、三房。一武一文,武握兵权,文为襄助。

    温令宥道:“这亦是祖父当年的安排?”

    “不,这是太后与你祖父的意思。”

    长房从武,三房从文,温家有这一文一武,定能走得更远。

    温令宥看着棋盘,难住了,举棋未定,再次落定时。迎上了温思远那赞赏的目光,他微微一笑,“meimei而今在宫中陪读,也不知沐休时可会归来。”

    “她入了宫,就要以侍奉公主为主,是极少能得闲的。”

    温令宥又道:“令淑、令实他们将来成亲,也由大房来安排?听说二堂嫂、大伯母近来都在替他们姐弟三人预备聘礼、嫁妆。”

    原不是长房的儿女,四房被抄没家产,什么都没了,就连原是分家时的良田、店铺也都没了。可三个儿女成亲嫁妆不能少!聘礼也不能少。

    温思远道:“你祖母发了话,他们三人的嫁妆、聘礼统络从温家嫡系的账上出。”

    温令宥道:“今日母亲收到宫里派来的宴会帖子,邀母亲与meimei参宴。”他凝了一下,“大房并未收到帖子。二房也没有,是替二位皇子选妃的?”

    大房只得三个嫡子;二房温志远的长女已经出阁,还有一个嫡幼女只得十二岁;也就三房的嫡女令姝正值妙龄。

    温思远道:“姝儿不会被选中的。”

    温令宥静静地望着父亲,眼里全都是孺慕之情。

    “皇上不会让任何一个皇子娶温家姑娘。”

    温家与慕容皇家有约定,在温如山年幼离家时便开始了,而维护最好的平和。就是不能联姻,即便在许多人眼里联姻是最好的方式,可在温家人眼里,这会让他们有失最初的本心。

    *

    温思远父子奕棋闲话之时,宫里江若宁终于绘好了,她搁下画笔,大叫了一声:“小高子!把玉兰和令姝叫来,让她们帮我参详参详,这画相较凯旋西北图有何特别处。”

    小高子坐依在太师椅上打瞌睡,被她一唤大应一声,打足精神往西偏殿奔去。

    薛玉兰与温令姝一个看书,一个正做针线活儿。

    薛玉兰的女红极好,前些日子江若宁找出一幅,煞是灵动有趣,江若宁让薛玉兰给她绣出来,说要制成屏风用。

    小高子一唤二人,薛、温两人奔至大殿,见江若宁的面前摆着一幅已经完成的画。

    立在丈许外的距离,那种视觉的冲击更令人炫目,悲壮、沧桑、惨烈、战场的无情冲刺而来,上面人物的逼真,表情各异,有大声呐喊的,有仰头悲嚎的,有沉陷在厮杀着的,敌人的痛苦,皇帝的豪迈、将领的高亢英勇全都跃然于纸。

    薛玉兰久久地盯着画面:“好些天没见,这就绘成了,这幅画倒比凯旋图更有韵味,头发、胡须、眉毛比早前的凯旋图更为逼真。”

    “我把薛先生教我的工笔画技融合到里面了,怎么样,这样瞧着还成吧?”

    温令姝道:“这画的风格与那幅很有些不同,得空公主也指点臣女一二。”

    “听说后日德妃娘娘要设宴,你们也要参加的吧?”

    薛玉兰望向温令姝。

    她是寒门学子之女,即便薛学士为官之后,家里的日子也只是比早前略微好些。

    温令姝道:“今日黄昏,永和宫的宫娥递话来,说德妃娘娘给母亲与臣女下了帖子,后日宫宴是要去的。”

    薛玉兰不无遗憾地道:“如此说来,臣女是不能参加了。”

    江若宁倒有些高兴地道:“不是弹琴就是跳舞,上回的宫宴,也就是谢千语的梅花图还不错,可这次她是参加不成了。玉兰不参加正好,到时候陪我到宫外去玩。”

    宫有宴会,公主还到宫外玩,这怎么能成?

    江若宁道:“今晚,我去西偏殿歇息,与你们挤一挤,我们几个姑娘正好一处说说话。玉兰、令姝都与我讲一些有趣的事,嗯,我最喜欠听了。走!走,我们说贴己话去。”

    江若宁进了西偏殿,服侍宫娥备了热汤,洗脸、洗足后,江若宁褪去外袍,只着中衣坐在绣榻上,“我告诉你们我以前的事吧,嗯,就是我在民间的生活。我住在奉天府仁和镇河塘村……”

    江若宁躺在床上,嘴里呢喃地说着家里的趣事,疼爱她的姥姥,憨厚老实得一日难得说上两句话的舅舅,还有镇日精打细算的舅母……

    之后,她又拣了家里的几件趣事说。

    说完之后,她道:“我最大,我先说了,你们俩谁最大,就由她先说。”

    薛玉兰抬了一下手,笑道:“我比令姝大。”

    “玉兰,快说。”

    薛玉兰道:“我老家是徽州,镇子叫兴旺镇,我们家住在薛家村,村里全都是姓薛的。我祖父是个秀才,祖母会织布,女红也是十里八乡出名的好,可我祖父不会种地,在村里办了一个私塾赚些束脩维持生计。我大伯、父亲都是在祖父的私塾里读书长大的,祖父对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有耐心,也很随和,唯独对大伯和我父亲,稍有不用心,就拳脚相向。

    我还有一个姑姑,姑父是兴旺镇上的一个秀才,比我姑姑年长十三岁,屡考不中,后来听闻我姑姑会识字,还会织布女红便聘回家做了娘子。

    我大伯没我父亲聪明,读了几年书,就被我祖父做主弄回家种地。

    我父亲却一直念,一直念,父亲常说他有今日,是祖父、祖母、大伯的辛苦劳作换来的。每每得了银钱,他就会让母亲攒下来,每年端午、年节前后就会寄回家去……”

    薛敬亭是一个平凡的,却又有孝心的寒门学子,一人出息了,不忘拉扯帮忙家里人,听薛玉兰说,薛家的日子现在稍好些,可薛敬亭打拼了这么多年,省吃俭用,薛家也只是添了二十亩良田,家里也从茅屋改建成了砖瓦房。

    薛祖父还在村里教书,只是薛伯父偶尔会去帮忙。

    薛伯父家有两子一女,都比薛玉兰要大,女儿唤作玉梅,名字是薛祖父给取的。两个儿子也都先后成亲,薛祖父最常说的话就是“要与你们二叔学,好好念书光宗耀祖。”

    温令姝问道:“玉兰,你家以什么维持生计?”

    “我父亲卖画呀!我父亲的花鸟画绘得最好,每个月会出手一幅,一幅画卖出去多的有三四百两银子,少的时候七八十两,有了这些银子就足够我们一家生活了。”

    温令姝躺在床上,有些无法想像,一家人靠父亲卖书画为生,这是什么生活,一个月统共多则几百两银子,少则七八十两银子的收入,听起来还真够少的。她入宫做伴读,母亲一个月给她一百两银子的零使,还说若是不够可以再补。

    薛玉兰继续道:“我父亲好有本事,我们在京城有自己的二进小院,分前院、后院,家里还有五个下人,姓肖,是一家子,本来是四个人,肖管家的长子大了,我父亲买了个端庄本分的丫头嫁给他当媳妇。

    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嫂嫂,还有两个可爱的小侄儿。我嫂嫂是我父亲同窗好友的女儿,也是个知书达理性子温和的。我哥哥在京城一家书肆里当掌柜。我有个jiejie,姐夫是我父亲任上时认识的青年才俊,姐夫是举人老爷,过两年他会入京赴考,那时我就能见到姐夫。我有一个弟弟,比我小两岁,现在京城书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