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900人从1620开始在线阅读 - 第七十一章 世家心思

第七十一章 世家心思

    明末文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后世网络键盘侠差不多少,没有清朝那般严格的舆论管控,这年月的文人甚至还会以关心国事为荣,这就导致了很多文人慢慢养成了习惯,几句话的闲聊也总是绕不开这个话题。

    杨禹率先开口说道:“去年萨尔浒一役损失惨重,四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数百万辽民流离失所,如今朝廷开支困顿,以我看来,这台南之事怕是朝廷还是要放弃剿灭,转而寻求招抚。那些江南豪绅一次试探就足以威慑东南,阁老们不可能放任他们继续胡闹下去。”

    宋应升尴尬的轻咳了一声,小声说了一句:“春秋笔法而已,哪来的四十万大军,不过数万而已。西南土司兵、浙兵、蓟镇和宣大的骑兵都在往辽东集结。再和建奴打几次还是没问题的。”

    杨禹怎么可能不知道那是春秋笔法,更是清楚那些官老爷为什么这么做,他一个小家族出身的读书人可是接触过不少官员,内中复杂情况他可是听说过不少。

    只是如今身在台南,家族又有投靠唐人的想法,他自己接触唐人的衙门感官也不错,这才借着酒意故作不忿的说道:“再来一次春秋笔法又如何?一次萨尔浒就把国库掏空了,这土司兵和浙兵的饷银该从哪里出?蓟镇和宣大兵可是一直在欠饷,谁能保证下一次开战的饷银不被漂没。”

    宋应升也不知道该如何辩解了,这些事都是文人之间闲聊时的笑话,没有丝毫秘密可言,更是所有文人之间的约定,事实如此,除非张太岳复生,否则这规矩谁也改不了。

    宋应星倒是有些不满的说道:“短时间内固然要安抚唐人,无非就是朝廷腾不出手而已。可是时间终究站在大明这边,建奴不过疥癣之疾,大明只要熬过几年便可以举全国之力剿灭它,到时候唐人又该如何?享受几年和平,然后等待覆灭?”

    吴光琮本想开口,却又觉得这些话题中透露的消息有很多他并不清楚,毕竟出身没办法和眼前三人相比,有些话在文人之间也存在等级限制,所以他只能悻悻的开口说道:“唐人的武器和人数不足以让他们开疆拓土,但是固收这个大岛是没有问题的。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又不谋求侵占大明疆土,最后无非就是大明收个朝贡小国,甚至很有可能直接纳入羁縻管理。”

    杨禹摇了摇头:“非也、非也,唐人倒是惫懒,也看不出多少野心。可他们既然在这里建城,又主动接纳我等文人。许多海商世家都在接触唐人,也都安排了家中子弟前来投效,这般情形诸位还意识不到会有什么结果吗?”

    宋应星有些错愕,倒不是他想不明白杨禹这般话语的意思,甚至他自己也隐隐有了这种猜测。可他毕竟是个性子有些不羁的人,对于许多事情背后的问题他并不是很关注。

    如今被杨禹提及,他自然听懂了弦外之音,仔细揣度之下,他终究只能无奈的叹气道:“是啊!黄袍加身是不是宋太祖的意思并不重要,重要是黄袍真的加身了。”

    宋家兄弟自顾自对饮一杯,反倒是吴光琮思量许久才听懂杨禹的话,忍不住问了一句:“杨兄,小弟有些困惑,倒是想请杨兄解惑。”

    杨禹点了点头,倒是乐于在吴光琮面前多说几句。毕竟吴光琮的出身很低,杨禹又不是家中嫡子,身份其实也不比吴光琮高多少。

    身份地位是一方面,抱团取暖也不至于,但这并不妨碍杨禹愿意效仿家族那些嫡子一般多拉拢一些友人在身边。

    “吴兄请问。”

    “杨兄,小弟这般出身你是知道的,要说小弟为了生存不得不屈从唐人,这只是生活所需,倒算是一种解释。可如你所说,许多世家和商人也愿意投效唐人,甚至把家中庶子都安排过来,这般行为是不是有点太早了啊!”

    没等杨禹开口,宋应星便抢先道:“不早,这都算是晚了。如今唐人一战剿灭数千海寇,这般相当于一己之力对抗江南士绅的行为,哪怕只是江南士绅的一次试探,这也算是打出了自身地位的。”

    宋应升也赶忙说道:“在此之前唐人展现了强大的铁船,新奇的商品,这般便已经足够说明他们的实力了。现在各家都在后悔下手晚了,没能在唐人刚刚现身时就投效,哪里还会觉投效的早了。”

    吴光琮不解的看向杨禹,杨禹这才笑道:“吴兄是泉州人,自然是知道大海商李旦的。李旦在马尼拉起家,被红毛夷打压后躲去了倭国平户,这般情况还能叱咤东南沿海,你当真以为这是他一人奋斗就能造就的?”

    没等吴光琮开口,杨禹又道:“无非是福建各家的代表而已,李旦能做大可少不了福建各家的支持。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人最懂土地带来的收获养不活一大家子人,所以最早走海的也是福建商人。”

    “除了走海之外,赚来的钱财也不能坐吃山空,毕竟福建人没有中原士绅那般可以守着田地吃老本的条件。所以钱财要投入到不同的生意中,投资有能力的商人也是其中一项。”

    吴光琮点了点头:“这么说,各家投效唐人只是当做生意一般入股而已,并非看好唐人有登天之姿?”

    宋应升笑着解释道:“吴兄,是否登天可不是几家人能够说了算的。如今辽东糜烂,西南不稳,心思活络的世家自然要多方投注确保自家能够生存。如你所说,唐人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这般好的条件足以吸引各家在这边投入了。”

    宋应星苦笑道:“坐看中原潮起潮落,有机会就窃国,没机会也无甚影响。吴兄弟,你说我兄弟二人刚刚科举落榜,返回时才到扬州便来这台南,又是为何?”

    吴光琮只是没有接受过家族教育,自身也没那个条件,所以对这些事情只有听闻,并没有切身感受。

    旁观者没有代入感,这才让他没有第一时间联想到这些。如今三人也没有藏私,他自然明白了宋家兄弟也和杨禹一样是被自身家族安排才来的台南。

    举杯相顾一笑,吴光琮笑道:“感谢三位仁兄解惑,吴某出身卑微不曾有过这般经历,倒是让三位见笑了。”

    杨禹摆了摆手道:“吴兄不比如此,哪个家族不是一番际遇才得以起势,如今吴兄已经进了唐人衙门,便也算是有了起家资本。只要吴兄好好运作,未必不能在这里拉起自己的家族。”

    宋应升点头道:“是及,唐人惫懒也是各家看重之处。用不了多久这台南还会迎来大批内地世家之人,吴兄若能好好把握住机遇,未来可期啊!”

    吴光琮微微一愣,随即便小声问道:“三位仁兄可是有什么消息?未来在这台南唐人的地盘上终究还是要与三位仁兄守望相助,还望三位不以小弟出身卑鄙,不吝赐教。”

    杨禹笑道:“无妨,无非是唐人进攻舟山一事,吴兄如今已在警局工作,想来也不过是早晚几日便能得到消息。”

    吴光琮有些愕然,忍不住惊讶道:“杨兄是说唐人一战或又变故?”

    宋应星摆了摆手道:“哪有什么变故,唐人只要不自己翻船沉海,只要他们的军队能够抵达舟山,这一战就必然是大胜,而且还会是震动整个大明的大胜。”

    眼看着吴光琮面露不解之色,宋应升拍了拍自己的弟弟,语气和善的解释道:“江南也不是铁板一块,各家急于舟山海贸之利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们江西不少商人就对这块生意很看好,晋商也一直谋求南下发展。以前是江南士绅实力太强,大家只能在朝堂上斗法,如今有台南唐人和东南海商参与,事情可就是另外一种说法了。”

    吴光琮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利益之争,眼前三位说的东西都是他从未接触过,甚至从未敢想象的内容,一时间倒是让他意识到了科举之路未必如自己想像的那般只需文章练达。

    杨禹招呼小二加了几个菜,等小二离开才说道:“唐人惫懒,人数又少,所以即便他们打下舟山也很难控制那里。各家都在往台南送人,唐人也在积极和各家合作,利益相关,最终这舟山还是会交给各家。江南贸易出口被各家分润,谁也不会平白看好唐人,无非借势而已。”

    宋应星有些不满的道:“利益,利益,还是利益。我等文人终究是逃不利益二字,唐人也是如此,他们有没有实力不重要,他们要不要窃国也不重要,只要他们有可以被利用的地方,各个家族就会毫不犹豫的冲过来。”

    说话间宋应星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忍不住又补了一句:“唐人倒是聪明,他们明明自成体系,却偏偏要挂着商人名义做事。真要追究起来,人家不过是一个商行而已,生意做的大了,自己在海外把商铺建设成商城,大明还真就没有什么理由来跟他们翻脸。”

    吴光琮猛然一惊,有些颤抖的说道:“难不成这唐人警局如此客制,一直都不肯效仿泉州捕快那般管理,也是为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