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一章 战事渐息
误判这种事儿吧,就.挺尴尬的。 这事儿肯定不能是天子的责任,而曹真也已经上书请罪了,这种事儿也不能直接按在他的头上,可你要说是刘晔和蒋济的责任.这也不行啊,这俩当时的角色就是谋士,负责出谋划策的,采不采纳的,那是曹丕的决断。 因此吧,曹丕在这个事情上,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忽略到这次战略误判。 反正事情都已经发生了,追究谁的责任也无法找回那浪费掉的三四个月的时间了,倒不如想想,接下来该怎么应对才是正理。 曹丕显然并不笨,知道这事儿也没法追究责任,因此只是申斥了曹真和王昶一顿,然后让他们继续作战,保持sao扰频率,哪怕有些损失,也不能让关中的蜀贼轻而易举的收割本季粮食。 疲蜀之计嘛,本来就不是一个一次性的战略,是一个持久性的战略,目的就是破坏雍州地区恢复生产。 有了曹丕的明确诏令,曹真放下了心,从函谷关给王昶又调拨了五千兵马作为援军,让他持续sao扰左冯翊地区。 至于右扶风地区,曹真也给郭淮去了信,让郭淮自己选择出战时机,如果有机会的话,争取聚集优势兵力,攻破一两个邬堡,然后以这些邬堡为基地,逐步蚕食武关道口的邬堡群,打开一条进攻右扶风的通道。 简而言之,这事儿,咱们杠上了。 而曹魏一旦采用这种狗皮膏药似的的打法,张溪还真的挺难受的。 你不知道魏贼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突然钻出来,咬你一口,然后缩回去。 右扶风地区,哪怕柳隐细心防范,终究免不了被郭淮东偷袭一下,西偷袭一下的,损失了三个邬堡,给郭淮提供了一个可以领兵出武关道的缺口。 虽然缺口不大,但也能起到桥头堡的作用,郭淮也不用每次出兵都必须先通过狭长的武关道了,sao扰的效率提高不少。 柳隐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是抓紧对那三个丢失邬堡的反攻,争取早日夺回这三个邬堡。 但问题是,郭淮也不是好惹的,如今的柳隐,面对郭淮以点破面的战术,还很难在郭淮手下讨到便宜,右扶风地区的战事,陷入了一种对峙的局面。 左冯翊地区,当王昶搞明白左冯翊的布防策略,熟悉了汉军的救援位置和救援速度后,以王昶的谋略和统兵能力,他要趁汉军不备,东烧一点,西烧一点,也确实不好防。 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十次里面只要被王昶得逞一次,那关中受到的损失也不算小。 雍州确实没有迎来大规模的魏军入侵,但还是如诸葛亮预料的那样,曹魏采用了袭扰游击的战法,并且在雍州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烧毁了一些即将成熟或者已经成熟的粮食。 虽然从总量上来看,占比不过十分之一左右,但数量上,也着实让张溪心疼了好久。 但没办法,张溪对曹魏这种袭扰的作战方式,能做出的应对就这么多。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张溪甚至连反攻潼关都不敢,生怕被曹魏抓住机会,以潼关换长安,那才是得不偿失。 而曹魏方面呢,其实对这样的袭扰也不算太满意。 烧毁的粮食终究不多,蚕食计划也严重受阻,并没有跟司马懿谋划的那样,在关中找到一片足以让曹魏大军立足的区域.就几个邬堡和二十里缓冲区,并不足以支撑曹魏重返关中,建立前沿阵地。 继续这么搞下去的话,自己的粮草损耗也不在少数,而兵员的损耗也不算太轻可不搞呢,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雍州逐渐恢复生产,成为蜀贼的前进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 曹丕现在颇有些感受到当年汉中之战时,先帝那个“鸡肋”的含义。 当年曹cao对汉中这块地方,觉得是“鸡肋”,如今曹丕倒是没觉得雍州这块地方是鸡肋,但他对司马懿的战略,有点鸡肋的感觉。 不用吧,没有更好的办法,用吧,自己的损失也不算小。 思来想去,曹丕还是觉得应该继续坚持这样的策略钝刀子割rou,总比没刀子要来的强。 就这样,曹魏对关中的袭扰,一直从七月份持续到了十月份,等到关中逐渐入冬,这才慢慢的消停起来。 入冬了,该收的庄稼已经都收完了,曹魏即使再出兵袭扰,也没有目标了辛苦了两个月了,也该让士卒们休整一下了。 可曹魏这边慢慢的停下来,荆州南部的孙权就有点难受了。 自从四月份起兵进攻江夏,孙权就没怎么顺利过。 先是被文聘用一招空城计,白白的拖延了五天的时间。 等到真正兵临西陵县城下之后,孙权以十倍的兵力强攻西陵县,结果愣是让文聘硬生生的守了十天,等来了襄阳方面的援军。 更要命的是,这次襄阳方面的援军,还是关羽亲自指挥的。 说实话,当听说襄阳方面的援军是关羽亲自指挥的时候,孙权就已经心生退意了毕竟那是关羽,虽然年老体衰还重伤未愈,但关羽的名头放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种威慑。 但是吧,这个时候,孙盛才刚刚带领着偷袭部队进驻长沙,跟全琮汇合,孙权要是在这个时候直接退兵了,那这次偷袭,除了彻底跟季汉翻脸外,啥好处都没有捞着。 因此吧,孙权思来想后,又征询了吕范,朱然的建议,决定暂时退守鄂县,在三江口建立水寨,依仗水战之力,跟荆州军团对峙。 务必要把这些荆州军团给牵制在江夏,给孙盛攻取荆南二郡提供机会。 孙权退守三江口,西陵之围就算是解除了,文聘汇合了亲自领兵过来的关羽后,也没有客气,直接率军进驻邾县,建立水寨,跟东吴水军隔江对峙。 这一对峙,就是两个月的时间。 不是关羽突然脾气好了,而是江东水军的名声,真不是吹牛吹出来的,孙权虽然陆战拉胯,但水战的本领还有一些,双方小范围接战过几十次,双方都没有占到便宜,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击溃对方,这种情况下,对峙待变,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本来呢,到此为止,孙权虽然说进兵不利吧,但还是完成了既定的战略目标,把一部分荆州军团主力吸引到了江夏,剩下的荆州军团主力还在襄阳,正好给孙盛领兵进攻武陵郡和零陵郡打下基础。 但.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孙盛,全琮的长沙军团一开始进攻还算顺利,但随即就被蜀汉的李球引兵挡在了武陵郡治汉寿县外。 本来吧,就李球手里的三千郡兵,肯定是挡不住孙盛和全琮的一万五千东吴军的进攻的,能撑个十天都算是李球指挥有方了,两个月是想都别想。 但问题是,李球在汉寿县坚守都不到五天,蜀汉的永安督陈到,就已经领一万北军顺长江而下,直接在公安登陆,然后在三天内奔袭了一百八十里路,快速救援了汉寿县。 而更要命的是,原本在吕岱的劝说下,已经有些动摇的零陵郡太守潘濬,一听说陈到的援兵已经到了汉寿,立刻拒绝了吕岱的劝降,死守零陵郡。 毕竟,潘濬的能力是有的,如果不是私心重了点,吕岱还真的拿潘濬没有办法。 荆南的战局,一时间还就这么僵持住了,消息传到三江口的孙权水寨,孙权也麻爪了。
现在的情况,让孙权非常犹豫。 不是没有获胜的希望,但代价,实在有些大。 如今江夏的军力对比,是东吴的五万水军对荆州的三万水军,一万陆军.一万陆军可以忽略,江上作战,只要能击破荆州的水军,那么这些陆军也不足为虑。 可问题是要打败关羽率领的三万水军,虽然不是不可能,可自家水军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再一个,就算自己在江夏这边赢了,万一长沙那边失利了,让人反攻进入长沙以一个长沙郡换取一个江夏郡,感觉还是亏的啊。 长沙如今已经开发了十几年了,洞庭湖平原的产粮基地已经颇有些规模了.江夏这边虽然地理位置对江东很重要,但江夏七成都是山地,怎么跟长沙这样的产粮基地去比?! 孙权一直有些犹豫不决,一直在三江口继续僵持,僵持到九月份,孙权一连接到了两个坏消息。 一个,是曹魏方面虽然说要进攻荆北,但一直到现在,始终是在宛城和许昌按兵不动,而原本说好了的反攻关中,目前看来,也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已。 曹魏小人,果然不可信。 另一个,则是让孙权颜色大变的坏消息。 在这次江夏作战中,一直在江陵按兵不动的石苞,在这种关键的对峙时刻,突然出兵了。 石苞出兵的事情,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孙权在发动背刺前,不可能没有考虑江陵方面的兵力调动。 但问题是,石苞既没有选择率领江陵士卒前来支援江夏,也没有想着过江支援武陵这个好色之徒居然选择了在这个僵持的关键时刻,汇合公安守将张任一起,两方凑了一万余士卒,偷偷渡过长江,直扑长沙,意图切断孙盛,全琮的粮草补给线,甚至攻取长沙。 这个消息一传到三江口,孙权顿时脸色大变。 江陵不是没有水军,但因为有了江夏作为屏障,江陵水军基本没多少人,而且都是屯驻在公安以防万一而已。 船不过百艘,水军不到五千人.孙权怎么也想不到,江陵靠着这点水军就敢往长沙进攻。 可谁知道,石苞他就真的敢冒着后勤缺失的风险,把水军船只当成渡船过江,直插长沙郡境内,采取以战养战的方式,切断孙盛,全琮的后方。 如果石苞真的能切断孙盛等人的后勤线十天时间,那么在前线的东吴军卒必然陷入缺粮的风险,到那个时候,武陵郡的李球,陈到必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进攻长沙的孙盛等人,难免遭遇一场大败。 一想到这里,孙权赶紧派人去给孙盛和全琮传信,让他们收缩防守,保证后路安全,千万不能让石苞切断后路,进而导致长沙失陷。 同时,孙权又让留守柴桑的贺齐急速组织援军,从陆路急速增援长沙,争取围剿掉过江的石苞军团。 宁可不夺江夏,也不能丢失长沙。 最后,孙权开始考虑,是不是应该要退兵了。 毕竟,仗打到这个份上了,好像继续僵持下去,对自己也没啥好处。 至于北面曹魏这帮混蛋说好了出兵荆北帮自己减轻压力的,结果说话不算话,还指望自己继续履行盟约不成?! 都是千年狐狸,谁也别说谁是不遵守约定。 撤军,回柴桑。 就这样,建兴二年,魏吴三路进兵,就在这样近乎儿戏的情况,结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