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第一贡生在线阅读 - 第四百五十二章 良苦用心

第四百五十二章 良苦用心

    杨鹏作为御马监太监,最近经常出入于宫门,任务也是跟张周沟通京营的事务。

    陈宽作为协调京营精简裁员工作的,却在很多事情上,为杨鹏这个正牌的御马监太监所挟制,司礼监在此事上更多是充当幌子,而杨鹏才是执行张周对京营部分军令之人。

    京师,研武堂的校场内。

    杨鹏跟张周在做一些视察,顺带也对最近的差事做了汇报:“……英国公对于京营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总觉得他会做出什么事来,张师您还是小心一些,现在京城中各种传闻,对您都很不利。”

    “比如说?”张周道。

    杨鹏道:“以宁藩为首的宗藩,在对陛下行劝谏,说是对您过分倚重。至于司礼监中人,对您好像也多有意见,涉及到军政的事务,他们是能拖则拖……都督府以英国公为首,最近对于三大营的裁撤等事,皆都是称病或是不管不问……还有就是言官……这您应该比咱这些人更清楚,就怕现在有些不开眼的给您找麻烦。”

    连杨鹏都能感觉到,张周周围是众敌环伺。

    张周笑道:“倒也无妨,习惯了。”

    正说着,从里面出来一行人,是朱凤和王琼等人,他们也是过来做研武堂视察的。

    王琼正式升任为户部左侍郎,在京师中也算是一号人物了,本身王琼对朱凤就很“欣赏”,虽然这次王琼并不作为研武堂的教官,但他仍旧作为“顾问”身份,在涉及到重大军情cao练或者是演习时,会作为特邀嘉宾出席。

    “蔡国公。”

    “张尚书!”

    对面一行人给张周行礼。

    除了有王琼和朱凤之外,还有户部调过来的两名主事,并非弘治十二年的进士,而是弘治九年的。

    现在吏部在调拨人手给张周的时候,也有意避开跟张周分属年谊,意思是要对张周形成一定的制衡。

    至于乡党……别说是南直隶出身的进士,就是一个南方的进士也不给张周调拨……但这对张周来说也不叫事。

    “年后就能开课,西北调遣京师入研武堂的学员,以三边和辽东的将领为主。”王琼道,“却是不知如今奴儿干都司平女真的差事该如何进展?听说最近一直都是靠辽东都司在撑着,伯安不回辽东,摊子撑不起来啊。”

    王琼有大局观。

    他所顾虑的,是张周和王守仁干了一半的平女真大业,或者说是对辽北平靖的事务,已经半途而止了。

    张周笑道:“年后自然是要继续的,年前安置女真人有十几万人之多,开春之后再扫一圈,到明年年底之前,奴儿干都司就能定下来。陛下的意思,还是要从研武堂中挑选合适的将领,往辽东去完成新建伯未成之事。”

    王琼其实本身自己也不想去辽东。

    打女真,对这时代有抱负的文臣武将来说,还是太低级了。

    明明有鞑靼人要打,干嘛要跟那群不起眼的女真人过不去?当然这时代的有志之士,怎么也不会想到,未来威胁到大明国祚安稳的,竟就是这些被他们所瞧不起的辽东建奴。

    ……

    ……

    当天研武堂来了不少人。

    属于年前最后一次对场地的考察,年后就以此场地为根基,进行学员的教授。

    三班的讲官都已经定好。

    张周为总教头,但平时并不会出现在研武堂内。

    由张鹤龄和张延龄作为勋臣的教头,由朱凤作为武将的教官,再以过段时间回京的陆完作为文臣的教头,同时陆完也会充任研武堂的实际cao作人。

    等于说,张周为首,陆完为副,下面再是朱凤和张家兄弟。

    至于落实到具体的教授技能任务,会由刘贵等曾跟随王守仁去过草原战场的人来负责,至于研武堂也被皇帝委命了一名“镇守太监”,相当于是过来负责日常cao练和监督的……本来皇帝想以当初协助王守仁完成威宁海之战的宣府镇守太监曹顺来完成。

    但后来由朱厚照亲自跟他老爹举荐,然后刘瑾刘大公公,成为了研武堂第一任的镇守太监。

    除了陆完仍旧在辽东没到京师之外,其余充任教官和主要教职人员,都已在京师,回头都要先跟张周这个“校长”来报到。

    当然名义上校长并不是张周,而是朱佑樘本人。

    甚至这次开学时,朱佑樘也明确说,会亲自来参加,而开学大概会定在上元节之后,大概在正月二十左右,会跟藉田礼近乎是同时进行。

    朱佑樘对于这次研武堂的扩招,或者说是正式确定招生和教导等事务,很是重视,朱佑樘想把研武堂打造成为其私人的军事力量,从此之后可以摆脱朝廷对他的掣肘,他朱佑樘的理想,居然跟他的祖父,也就是英宗一样,都是御驾亲征,去把鞑靼人给灭了。

    ……

    ……

    当天由张周做东,在研武堂校场旁的号舍内,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宴席。

    “……地方还有些简陋,但以后这里就是集聚大明军将英才之所,在下无德无能,只是占着一点先入的便宜,在这里先跟诸位打个气,希望诸位以后能为培育大明军中英才而尽一份力。”

    张周在两桌宴席前,给众人敬酒。

    除了王琼和朱凤之外,其实多数人都只是普通官吏,或者是都督府调过来打杂的。

    张家兄弟没来,他们似乎对于当什么教官也不太会用心。

    王琼很给面子,在席间算是代表户部说话:“陛下已下旨到户部公廨之内,由户部协助户部的张尚书,将研武堂的运作维持好。诸位,在下曾作为研武堂一员,将来也希望能与诸位同舟共济。”

    朱凤作为教官,却显得很腼腆。

    众人在喝酒,张周则将王琼叫到了后堂,单独与王琼说事。

    “王侍郎应该听说了火筛战败的消息吧?”张周问道。

    “是。”王琼道,“朝上陛下已决定下旨喝斥鞑靼小王子的僭越之心,同时可能会派三边秦总制,以延绥等处兵马,对河套之地完成搜剿,必定不能令鞑靼人长期住牧于河套之地内。”

    张周道:“那在王侍郎你看来,要平草原,需要多久呢?”

    这就属于“面授机宜”,算是张周对王琼的一次“考察”。

    内容无关乎研武堂,而是看王琼是否能担任起协助平定草原的职责。

    王琼叹道:“以下官的浅薄,只怕会误了大事,还是由张部堂您亲自来拟定计划为好。”

    以王琼的意思,我现在连王伯安还不如呢,人家王伯安现在都当上宣大总制了,而我空挂着户部左侍郎的名衔,从声望到战功,一样都不如王守仁,你要用人,还是先用王伯安这样年轻气盛的,他应该更符合你的需要。

    张周笑道:“王伯安还是年轻气盛了。你别误会,我不是嫉贤妒能,相反,我认为若是要攻城略地,或是完成先锋之事,必定挂帅者,是他王伯安莫属。但以西北大局来论,接替秦老尚书为三边总制之人,还非要有非凡的远见卓识不可!”

    王琼皱眉。

    他在想,这算是对我的恭维吗?

    王守仁再不牛逼,都已经是宣大总制了,在秦纮卸任之后,王守仁升任三边总制,合情合理啊。

    如果让我去……我有那么高的威望能镇得住场面吗?

    张周道:“王侍郎是在担心声望不够吗?”

    王琼思忖之后,微微颔首道:“西北军务,当以军功来定,之前有王威宁的威望加持,在王威宁之后,只有王新建一人有能力与之匹敌。当然,若是张部堂亲自往西北,那必定是众望所归。”

    “不!”张周道,“若是要稳定大局,我倒觉得,王侍郎你不在我之下。”

    王琼虽然知道这话带着些许恭维,但听了之后,还是大受鼓舞。

    张周道:“在威宁侯病逝关键的时候,只有你能扛起他的大旗,在偏关稳定军心,在王伯安领兵入草原,孤立无援之时,也只有你能顾全大局领兵千里驰援。若是单纯以打仗来论,王伯安的确是有将帅之才,但要是以治国安邦来论,他还缺少了很多的历练。”

    王琼听了心中一阵激动。

    虽然张周作为一个后起之秀,本身也没资格评价那么多人。

    奈何张周在军中的声望就是独一无二的,就算是王守仁再牛逼,也是听张周的号令和战术,再就是皇帝对张周可说是完全倚重。

    张周有足够的话语权,他口中的点评,也就有了足够的权威性。

    连王琼自己也会想……可不是,王伯安带兵在草原上打了胜仗,还是要靠我,才能全身而退,论大局观,我怎会比王伯安更差呢?再说那小子初入官场,对于官场应酬之事,自然也没我这么经验丰富……

    张周道:“未来几年,与鞑靼的冲突必定无法消停,而鞑靼内部也会加速完成兼并。火筛的溃败是个引子,鞑靼小王子对于蒙古右翼的吞噬,也会从此开始。”

    王琼问道:“那张部堂之意……”

    张周笑道:“我是想说,来年若是西北有战事,必定会从三边之地所发起,河套的争夺将会成为未来战场的主要走势。那时由王伯安镇守于宣大一线,对鞑靼右翼形成挟制,随时出兵进草原进行包夹,而三边之地的主动出击之战,则一切由王侍郎你来统筹负责,你看如何?”

    “这……”

    王琼想说,我一个户部左侍郎,有那资格吗?

    张周叹道:“秦老尚书还是年老了啊。”

    言外之意,秦纮也到了该退休的时候,当初用他,也只是看在王越病逝,没有人比他秦纮更加德高望重。

    既然现在西北战局都已经稳定了,而且也证明了,鞑靼小王子进犯时,秦纮也没有太多的主动作为,宁夏该被劫掠还是照样守不住……那以秦纮声望来稳定军心的目的,就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是时候该换个能力强点的人过去,让其好好跟鞑靼小王子周旋一番。

    张周道:“为了保证王侍郎未来在三边能足够震慑狄夷,大明将会以主动出兵哈密为契机,随后出兵吐鲁番等处,将鞑靼人赶出西域等处。年中之前,争取修造轻炮一千门,远炮和重炮过二百门,调三边之地,若是再加上几千杆燧石铳,你看够吗?”

    王琼这才知道。

    张周这是在给他送“军功”呢。

    王守仁能在草原上取胜,近乎全靠张周在永平府开铁矿,加上西山煤矿所铸造出来的六百门轻炮,还有那四千杆燧石铳。

    如果给他一千门轻炮,加上二百门远炮和重炮,那他王琼也能做到在三边之地横着走。

    现在比军功的获取,更多不是看打造多少骑兵,而是看打造多少新式的火器。

    王琼道:“下官若是真有幸能在三边之地,领兵镇守大明边陲,自当尽心竭力。”

    王琼知道,这算是张周单独的“收买”,若不是皇帝授意的话,张周是不会这么贸然找他说这番话的。

    送军功给他,为的是让他当三边总制,那张周之后的下一任兵部尚书,很可能就是他王琼的……甚至他王琼也有机会跟王越、张周和王守仁一样,以文臣身份获取军功封爵。

    王琼从西北调回京师为户部左侍郎,心中其实是略显失落的,感觉自己被王守仁压了一头,上面更有张周这座大山不可逾越,感觉人生看不到希望。

    但现在他感觉希望就在眼前。

    ……

    ……

    张周跟王琼谈了不少有关西北用兵的方略。

    张周也让王琼回去多写几分“军务策”,大概的意思是,你多写点有关西北的见地,给皇帝看看,无论写得好不好,至少证明你有心,这样皇帝下次再决定谁去接替秦纮的时候,就会在朝臣面前提到你对军务之事的热衷,到时廷推举荐你去当三边总制,也就更加名正言顺。

    王琼信心满满。

    这次没能进研武堂当教官,却能以顾问的身份,有机会问鼎三边总制的职位,让他感觉到没跟错人。

    在研武堂动员会结束之后,张周下午回上听处时,朱佑樘就亲自过来找张周,谈及有关来年西北用人的事情。

    “秉宽,这是朕对于九边各处巡抚的差遣,有些人也是该撤换了,诸如这个杨一清,在宁夏没有寸功,朕打算将他调到南京当个大理寺少卿,从此之后就让他守在南京,不必回来碍眼了!”

    九边巡抚到了换届的时候。

    除了许进这个新任的偏关巡抚之外,还有王守仁兼任的大同巡抚不会撤换之外,其余的巡抚,包括之前跟张周很不对付,却又保持在宣府巡抚位置上很久的马中锡,都到了该替换的时候。

    朱佑樘最近跟吏部要地方官员名单,就是回去斟酌哪些人可以调西北为巡抚。

    名义上,地方知府以上都可以作为备选,但其实想当巡抚,怎么说也要有九边为“巡察御史”的经验,而且基本要是“左右布政使”的官职,相当于一省的文政最高长官或是副手……至于按察使之类的,一次就想提升到巡抚级别,除非能到和皇帝的“另眼相看”。

    这种越级的提拔,必然得有张周的“背书”,意思是,只有张周认为你可以破格提拔,你才有资格。

    张周道:“陛下,对于王宪,您准备如何用?”

    王宪仍旧是蓟州巡抚。

    在弘治年间,并无蓟辽总督,蓟州和辽东分别属于巡抚担任最高长官,并不统筹调派,而随着王宪之前在潢水一战中,跟文臣过于走得近,使得王宪被文臣推举为下一任三边总督的热门人选,甚至也有人推荐让他回朝当右都御史或是直接当六部侍郎的。

    要不是王守仁在官山一战中横空杀出,或许宣大总制的职位,传统文臣也想给王宪。

    朱佑樘想了想,沉默不语。

    对于王宪,他的态度也有些复杂。

    王宪是张周举荐出来的,后来通过潢水一战,王宪与彭泉带兵在潢水一战中力压辽东陆完所部,以四千兵马取得潢水大捷,并在论功行赏时,近乎将大半的功劳都揽在蓟州将士身上,以此种下了跟辽东将士的不和。

    王宪可以说现在成为军中的异类。

    明明你可以投靠张周,有更好的前途,但他就是为了帮蓟州将士争功,把自己摆在了张周的对立面,却好像完全辜负了张周的提携之恩。

    “秉宽,你说吧。”朱佑樘道。

    张周笑道:“既然不知该如何抉择,那就平调吧。”

    “平调?”朱佑樘皱眉。

    张周道:“宁夏经过去年夏秋之季的战乱,如今正是百废俱兴,王宪在蓟州日久,让他去宁夏负责整顿兵马,不也正合适?而宁夏巡抚杨一清调到蓟州为巡抚,二人对调一番,陛下您认为如何?”

    朱佑樘闻言笑道:“倒也不是不可,但这又图得是什么?”

    张周也跟着一笑道:“其实陛下,您看这王宪,跟臣是有些不对付,但若是未来三边总制换上王琼,或许他会被王琼的气度所折服,能配合王琼把三边之地治理更好呢?”

    “这是为何?”

    朱佑樘皱眉。

    这题出得有点超纲。

    王宪都不服你,而王琼是你举荐出来的,王宪会服王琼?

    张周道:“这只是臣的感觉,臣始终是靠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晋升到如今的高位,为一些传统臣僚所不齿,但若是有能安分踏实为大明建功立业的边军督抚,能真心为大明做事,也能打胜仗,何愁他们不能赢得人心呢?”

    “嗯。”朱佑樘琢磨了一下,赞许道,“难得你没有跟他们计较。看得出,你还是欣赏他们的。那朕也就给他们个机会,让他们再试试,若是能如你所言,他们能为大明建功立业,朕也不会吝啬奖赏之事,甚至会为你牵线,未来也会让他们知道你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