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穿越大楚做始皇在线阅读 - 第一九二章 冯章面楚王(二)

第一九二章 冯章面楚王(二)

    细说起来,也的确是熊横的不是了。

    不管他这个灵魂是从哪里来的,但总归这副皮囊是楚王槐给的,适当的表示一下关心也是应该的,至少一年通上一次书信还是很有必要的。

    历史记载,楚王槐是在被秦人放走后,楚国将其拒之门外,在伤心之际又回到了秦国汉中,然后没几年就郁郁而终了,这么看来一代雄主楚王槐,也就这几年的活头了。

    不过,现在又有南太后、公子子兰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他应该能多活上几年吧,看着新楚王是如何一步步地将秦人给击败。

    微微沉思了一阵后,熊横将绸缎接过来,翻开仔细看了起来。

    原来此封书信,不是出自楚王槐之手,而是出自南太后,不管是字迹还是落款,都清楚的表明写书信者乃南太后是也。

    书信当中只字未提秦楚两国国事,有的就只是楚王槐对楚王的思念,以及对熊横这个新楚王的嘱托,当然,南太后的书信当中,自然也不会少了公子子兰。

    熊横看过之后,又将其细细的叠了起来,放入怀中。

    他见冯章并未言语,便直接问话道:“使者可知,寡人为何独在这酒肆当中,会面使者?”

    此时,两人正坐于窗户跟前。

    冯章先是扫过四周,接着又朝下方看了一眼,街道上陆陆续续人多了起来。

    “楚王如此,不外乎有二层考虑。一则楚王是想告诉外臣,楚国朝内,楚王可独断朝纲,楚国万事若无楚王首肯,决计不可行,外臣与其将心思花在贿赂楚国朝臣上,倒不如直接与楚王言明。”

    一番话落,冯章见对面楚王微微颔首后,又继续说起。

    “这其二者,乃是在这闹事当中,酒肆之里,告诫于外臣,楚王见外臣,决计不谈国事,自然也就是对外臣拒绝之意了。”

    冯章没有丝毫的犹豫,说的是干净利落,直截了当。

    “你既是如此清楚,还想要说服寡人吗?”

    冯章直接点头道:“外臣为秦谋,自然是从秦之所思,虽力竭而无悔,虽死而如生是也!”

    他声音不高,语气平稳,可在那神情之上,给人透露出的是极为坚定。

    连熊横也没有预料到,这位秦国使者竟然如此刚烈。

    “哈哈,寡人倒真是好奇,秦人是使了什么手段,能让你如此之忠心?”

    “回楚王,群策群力是也!”

    冯章不假思索道。

    熊横目露好奇:“何为群策群力?”

    冯章微微一笑,反问起来:“那倘若我回答了,楚王可愿意听我为何而来吗?”

    熊横点头道:“这很公平。”

    冯章思索起来,他好像是在回忆,自他入秦以来的所见所闻。

    “秦自孝公以来,便以山东士子为用,治国强国,至今朝秦太后主政,不曾有废也,秦王待士子如宾,凡此国事,必然是召集群臣,行群策群力,共同商议。外臣久在咸阳,深感此理也。”

    冯章说得十分简单,但熊横知道这一点都不简单。

    所谓的群策群力,乃是让所有的秦国朝臣,都参与到其中,献上其计谋,这是一种非常开明的政治,也就在本土贵族实力被大大削弱的秦国,才能够发生,方才以前的楚国是绝对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秦国对于每一个山东士子,都是委以重任,这样能让他们感受到切实存在的参与感,能让他们在秦国寻找到成就感,而只有心怀大抱负、大志向的人才拥有这样的成就感,也就是冯章这样的。

    “好吧,寡人就算你回答了,现在你该说一说,秦王派遣你入郢都,是有何长策能说服寡人,让寡人放弃合纵攻秦之事?”

    自见冯章以来,两人句句不提合纵攻秦之事,但心中俱是明了,必然是为此事而来。

    冯章再度做了沉默,他应该是在思索,该如何组织语言。

    而熊横呢,微微朝后躺了躺,摆好了一个舒服的姿态,做好了洗耳恭听的准备。

    “外臣未见楚王之时,本想以献上家书之由,面于楚王,以能与楚王坐而论道,进而再说于楚王,不曾想一入郢都,楚王却是如此安排,将外臣的计划全打乱了。”

    听到这里,熊横笑了起来。

    看来这冯章的确是用过心思的,也因此这封书信当中,无一句威胁之意,更无一句提要求之意,书信其实并不是目的,而是冯章的开场。

    按照冯章的计划,必然是先入郢都后,找驿馆住下,拜访一下楚国的官吏,熟悉一下情况,再献上书信,顺利见到楚王。

    “哈哈,可寡人观之,使者却依旧是思路清晰,有理有节,哪见得半天慌乱。”

    冯章却不接熊横这话,只见他自顾自的说了起来:“至于如今,外臣仅有一言乃问于楚王?”

    只有一言。

    熊横忽然纳闷起来。

    他很想知道冯章的这一言到底会是什么。

    “寡人很想知道是什么?”

    冯章顿了顿,直视熊横道:“臣敢问楚王,纵然六国攻秦,就一定能攻破函谷关吗?”

    能吗?

    熊横心知不一定能。

    但他没有回话,只是静静地望向冯章。

    “或许以楚王之聪慧,纵然是六国来攻,也断然难破函谷关是也,外臣先不说六国能否一心,六军能否同令,外臣就说我秦人死战不休,百万男子皆愿为国而战,我秦之将军用兵如神,我秦王与国共存亡,更何况还有我秦之函谷关,为天下易守难攻之最,不说六国,就是六十国也难以一破!”

    话到这里,冯章故意顿了顿,而后笑望着熊横:“若是一旦六国失利,楚国可就是首当其冲啊!”

    冯章的话并非是骇人听闻,相反很有道理。

    历史告诉熊横,六国攻秦想来都是胜少而败多,一旦此战取利,那楚国不仅会威望大打折扣,更是会伤及到元气,甚至有可能出现秦人随意东出,而诸国无力再抗争的局面。

    至于为何六国谋秦,非都走函谷关这天险,此全是因为秦国太有地利优势了。

    王北方有黄河做为天堑,动辄六十万大军攻秦,恐怕是连黄河都不容易攻取,光是造船都得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从北方过的话,补给粮草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往南边那就只能走武关了,武关同样是易守难攻不说,其运送后续的辎重也是一个大问题,毕竟六十万的农民军,那也是需要吃吃喝喝的,后方才是最大的问题。

    而从函谷关而入,则必然就要面临这道天险,此间最窄之处,仅能容一辆战车通过,利于步卒而不利于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