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缆镇语录在线阅读 - 多管闲事的赵癞头(附录:《宝积经》22)

多管闲事的赵癞头(附录:《宝积经》22)

    多管闲事的赵癞头

    赵癞头,山村农民,喜多管闲事,人称闲事溃

    近年,闲事佬见种田收入低,农闲入城当起黄包车夫,仍不改老毛病,依旧多管闲事。

    赵癞头初入城时,不知什么是姐!

    一次。

    一个时髦青年拉了一个漂亮组乘坐他的黄包车。

    时髦青年一上车,便对漂亮姐动手动脚,东摸西捏。

    赵癞头以为城市里青年谈恋爱都是这样的,不以为意。

    后来,不知为什么,二人争了起来,时髦青年竟对漂亮姐大出打手,而漂亮姐只是一

    个劲儿地哭。

    赵癞头终于忍不住了,刹住车,回头:你这个青年,怎么对女朋友这样狠,以后结了婚

    怎么办?

    老牌位,多管闲事!她是什么女朋友,她是姐,是鸡婆,是千人骑万人坐的公共汽车,

    她们又不是什么良家女子,打几下怕什么!老牌位,再个不字,老子拆你的老骨头,叫你踏

    不成黄包车!

    赵癞头吓得心直跳,不吭声一个劲儿往前骑。

    到了一个山头,时髦青年对赵癞头:老头,你稍等,我马上下来,回来仍坐你的车,

    一起付钱!

    赵癞头点点头。两人牵着手上山了。

    半时过去了,仍不见两人下来。却听见一个女人大叫救命,赵癞头飞快上山,只见那漂

    亮姐披头散发衣裙皱乱,时髦青年抢了包正往树丛里钻。

    赵癞头二话没,追了上去,一把抓住时髦青年,知他竟抽出一刀,直砍赵癞头手臂,

    顿时血流如注,时髦青年趁机逃之夭夭,漂亮姐大哭追了上去,只见那青年取了包中的手机

    和传呼机,包扔在地上了!那姐捡起包,扬长而去。

    赵癞头在后面直叫:姐,你还没付车钱呢?

    那姐回头一笑,笑容灿烂,却口出恶语:你这老不死!还想要老娘的车钱,老娘还想着

    你要手机,刚才怎么你的手还没被砍断,活该!

    赵癞头又气又痛,手捂伤口,直奔派出所。

    所长闻机出警,不久便抓住那姐,那姐又同另一个中年人粘上了。

    那姐也不知时髦青年的情况。

    警方根据抢去的手机号码,在电信部门配合下,终于将那时髦青年抓获。

    于是赵癞头的医药费有了着落。

    派出所所长表扬了赵癞头的见义勇为行为。

    赵癞头憨厚一笑:我们乡下人都会这样做的。

    从此,赵癞头仍踏他的黄包车。

    碰到不平事,仍喜多管闲事。

    尽管吃亏的时候多。

    仍乐此不疲。

    赵癞头常:我就这个性子。

    附录:《宝积经》22

    第二十二期

    【宝积经|经文】

    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如是老死忧悲众恼大苦皆灭。明与无明无二无别,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诸法实观。如是行及非行,识及所识,名色可见及不可见,诸六入处及六神通,触及所触,受与受灭,爱与爱灭,取与取灭,有与有灭,生与生灭,老死与老死灭,是皆无二无别。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十二缘起中的“流转门”

    十二缘起就是有情众生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但是有情的生死流转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轮转。

    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在的无明,就是爱、取;现在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在十二缘起中,有情因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感受业的果报——苦果。在接受苦果的过程中,我们又继续迷惑,继续造业,继而再受新的果报......这样的循环往复过程,形成了有情生命的生死报应之流,所以称为十二缘起中的“流转门”。

    顺观十二因缘

    按照十二缘起的流转规律,众生因一念“无明”心生起,从而产生意志“斜为,因意志活动而产生能认“识”的主观要素,由识而产生所对应的客观要素“名色”,由名色而发展出感觉的认识器官“六入”,由六入而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由触而有爱憎的赴受”,由受而生“爱”染欲望,由爱而执“取”事物的外境,因取而造业“颖、生有,因有而形成个体的“生”存,有生终将会“老死”。

    如此顺观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孝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英有缘生、生缘老死。”经过这样的缘起传递,形成了一期又一期的生命流转。

    逆观十二因缘

    其次逆观十二因缘,人为什么会影老死”呢?因为影生”,所以才会有老死;生又从什么地方而起呢?是一切善恶行为的“颖的结果;行为的有是因执“取”而引生出来的,就如同取薪燃烧而产生火一样;这个取又从何处来呢?就是因为“爱”而生,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又从哪里来呢?是由“受”而生,如同感到苦痛就需要安乐,感到饥饿就需要饮食,有了希求就会生出爱来;受是爱的原因,这个受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受是从“触”而生,感受到苦,享受到乐,是因为有触才知道的;触又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个饶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产生的,象盲人、聋者就无法从六入产生出完整的触力;六入从哪里来呢?六入是从“名色”而来,名色好比是芽,六入好比是茎叶,茎叶须由芽逐渐长成;名色则根源于“识”,识与名色是互为关系的,在这之前还有个“斜;而行的根结就是“无明”,无明是生死的根本。

    十二缘起中的“还灭门”

    逆观十二缘起,“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只有泯灭生死根源的无明,才能使生命脱离三世的轮回,达到解脱的境地,这就需要在认识十二缘起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从“还灭门”来观察十二缘起。

    比如老死,老死谁都讨厌,我们怎么会有老死呢?那是因为有生,当时为什么会受生,而且又是选择了那样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家庭,这是谁安排的,那是因为你自己过去造下的业力决定的,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谁也没有办法;为什么会去造业,因为当时只想占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并不知道人生还存在因果,为什么要占有,因为爱上了。这样从果推因的方法,就是十二缘起“还灭门”的观法。

    依“还灭门”的观法,我们发现老死是因为生,生是因为有,乃至行是因为无明。“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乃至没有无明,就不会有行,于是声闻人从闻思经教中,树立正见;从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行中,开发无漏智慧,彻底打破生命的无明状态,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从而获得人生的大解脱。这就是十二缘起的“还灭门”。

    “十二缘起”法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生命流转的实相,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果才能藉此正视生命的缺陷,并且更进一步思惟观察,最终使我们永除诸闇、离苦得乐的方法。

    十二缘起的道理非常玄妙,就好像一座围城,人被关在里面,虽然有门,但是门口站着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众生在生死流转中也是如此,由于贪、瞋、痴、我执、烦恼的牵引,不容易跳出十二缘起的流转。

    十二缘起像一颗果树,果树的种子种下后,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果子落地后又长新株,又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新生的果实虽然不是原来的种子,彼此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众生生死的延续也像种子、果实的相生,一直延续没有间断。我们的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前后相续,虽然我们的身体在五趣六道中轮回不停,生命主体却是一致的。

    “十二缘起”是佛教的特质,也是释迦牟尼成佛后所悟出的最大法门。佛教所的悟境,即是悟出世间的一切现象,空间的、时间的、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社会的、自然的,凡是现象的起灭转换,无一不是因为因与缘位置的变动、成分的增减、类别的出入所造成的。因此从因缘的观点看世间,一切诸法无一不是幻有的、暂有的、假有的、本性空寂的,不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凡是可以用触觉、知觉、感觉来认识思辨的东西,都只是假相而已。

    明与无明,本来无二无别,能够知道这点,就叫中道诸法实观。依据同样的道理,行与非孝能识与所识、名色五阴的可见与不可见、所有的六入处以及六种神通、触以及所触、受与受灭、爱与爱灭、取与取灭、有与有灭、生与生灭、老死与老死灭,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一个物体的两面而已。如果能够理解这层道理,并且以修行的方法亲证这层道理,就可以离苦得乐,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