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缆镇语录在线阅读 - 高警花和她的矮丈夫(附《圆觉经》讲记九)

高警花和她的矮丈夫(附《圆觉经》讲记九)

    高警花和她的矮丈夫

    花是刑警队的女队员,正宗的警察学院高材生,身高1.75米,人称高警花。

    刚是电脑公司的白领,因帮刑警队升级电脑而认识花,一见钟情,遂疯狂追花,一年后终成正果。

    刚身高1.70米,站在花身边矮了半截,人称“矮丈夫”,其实并不算太矮了,谁叫花太高了。

    夫妻二人忙于工作,未曾生育。

    一次为了破案需要,花与刑警队长强假扮“恩爱情侣”在街头活动,不巧被刚在暗处看到。

    刚当时未声张,但心里起了疙瘩。

    事后也未与花沟通。

    加上花近日忙于破案,疏于顾家,刚更是怨气四起。

    于是刚以加班为名,下了班仍窝在公司上网聊。

    一聊聊出个重庆辣妹来。辣妹对刚一见钟情,通了一次电话之后,便口口声声要坐飞机来看刚。

    刚正在郁闷中,你要来就来吧!

    本市机场。

    刚打着旗接着了重庆来的辣妹,二饶手刚一握上,一群便衣警察冲了出来,把刚的辣妹一把抓进警车,呼啸而去,直把机场弄得个底朝。刚忽然看到,抓他俩的人中竟然有妻子花!

    !

    这是怎么啦!

    后来才知是误会了!

    原来辣妹有一胞妹,二人是双胞胎的,辣妹涉嫌贩毒,这次正要进入本市交易,不巧jiejie辣妹也来会网友,所以抓错了人!辣妹并没有坐飞机来,而是坐火车而来,已被刑警队另一队人马抓获,误会也就这样消除了。

    刑警队长强带全队人员并捧上鲜花、礼物专门上门向刚道歉,并当面澄清了上次“假扮情侣”之事。

    刚这才恍然大悟。

    队长强又专门特批了花一个月假期。

    花与重庆来的辣妹也成了朋友。

    辣妹是个化妆师,花还想拜她为师呢!

    辣妹笑道:“花姐,你再不把握你丈夫,我可要夺走了!你们也该生一个孩子了!”

    刚在一边偷着乐。

    他不明白:女人与女人之间的交流意会如此有趣!更使他高心是妻子终于开了窍!

    《圆觉经》讲记

    1

    清净慧菩萨的疑问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清净慧菩萨大慈大悲的世尊,您为我们与会的诸位菩萨和末世众生,广泛地宣了如此不可思议的法门,这是我们过去从未见到过的和听过的。

    现在,我们能够承蒙佛祖您的循循善诱,身心泰然、倍觉轻松,深受教益。为了一切来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我愿虔诚地祈请您再一次宣法王的圆满觉悟自性,为我们阐述一切众生和诸位菩萨,与如来世尊所证到和所得到的,有什么差别?从而使得末世众生能够闻听这个神圣的教法,随顺开悟,一步一步地悟入圆觉境界。

    清净慧菩萨的主要问题是: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与佛所证悟的境界为什么会有差别?

    佛陀对茨回答是:

    圆觉自性无取无证,众生菩萨本性平等;

    在证悟圆觉之前,众生与佛菩萨表现为五种不同的随顺觉性。

    2

    佛陀的解答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众生因为迷惑颠倒,不能除灭一切幻化,在欲灭未灭之间,生起虚妄心去修行用功,并由此产生证悟境界高低的分别心。一旦证得与佛一样的寂灭随顺,就会明白其实并没有什么寂灭及可以证得寂灭之人。

    菩萨以各种变化在世间示现种种行为,不是以贪爱为根本,而是以慈悲之心引导众生舍弃爱欲欣求解脱。于是,菩萨假借种种贪欲的假象而示现与众生一样经受生死的轮回。如果末世一切众生,能够舍弃种种欲望、去除种种憎爱之心,永远断除轮回的根本,精进地追求如来的圆满觉悟境界,就能再现清净圆觉本性。

    关于众生心与佛心性平等的话题,这有一则禅宗公案:

    慧忠国师因为感激侍者为他辛辛苦苦服务了三十年,想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点开悟。

    一,国师呼唤一声:“侍者!”

    侍者赶忙跑来问:“国师,要我做什么?”

    “不做什么。”国师对着侍者摇摇头。

    不一会儿,国师又叫:“侍者!”

    侍者仍然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国师面前发问:

    “国师,要我做什么?”

    国师再度摇了摇头。

    如此往复多次。国师改口了,叫道:“佛祖,佛祖!”

    侍者这次充满疑惑地走过来问:“国师,您在叫谁呀?”

    国师明白地开示他:“这里没有旁人,当然是在叫你啦!”

    侍者茫然地对国师:“国师,您别拿我开涮啦,我就是个侍者,哪里敢称是佛祖呢?”

    慧忠国师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唉!服侍了我这么多年,你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了你啊!其实,应该是你辜负了我才对!”

    侍者依然不解,只是一再强调:“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辜负国师,相信国师您也不可能辜负我的”。

    慧忠国师只得一声叹息:“你啊!已经辜负我啦!”

    在这则公案里,国师想要告诉侍者的是众生与佛本性平等、无有差别的道理,可是侍者执着于表相,将佛与众生截然对立,因而让国师发出“你辜负了我”的感叹。

    事实上,在凡夫众生来,当我们的境界还没有达到菩萨的高度时,有此想法的人又岂止侍者一人呢?这正是佛《圆觉经》想要破除的错误知见。

    在肯定众生与菩萨在圆觉自性问题上本来平等之后,佛陀进一步指出了五种不同的随顺觉性,即: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禅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执着于有实在的自我,并以自我为中心生起种种贪爱,不明白念念生灭无常的道理,对财、食、名、色、睡等五欲境界生起执着,对不合自己心意的境相生起憎恶。倘若遇到好的道友和善知识,开示教导,使得自己觉悟到本具的清净圆觉自性,从而明了生灭不过是妄识所见,所谓自性也都是因为自己的身心劳役思虑的结果。

    上面的是,普通凡夫因为迷惑,生起种种妄见和妄执。另有一种境界稍高一些的凡夫,他们明白生死是妄想劳虑所致,因而断除妄想和劳虑,进入色界和无色界,感受到一分法界的清净。

    可是由于他们以永断劳虑后所获得的清净心为目的,对于定中的清净境界产生执着,于是他们所获得的一分清净成为了自己继续修行的障碍。从而不能够真正体悟到圆满觉性的清净自在。这被称为“凡夫随顺觉性”。

    菩萨达到无劳虑的定心清净后,发现自己还有种种知见,一旦有了知见就会成为见解上的障碍。

    经文“一切菩萨,见解为碍”,就是指初学圆觉法门的菩萨,虽然明白圆觉妙心本来清净、互相含摄、遍满十方的道理,但是这种圆觉清净的见解,落入了思惟分别,因而会成为真正觉悟解脱的障碍,停留在“见觉”的阶段。一旦另有觉悟的心与万法分离,就是觉悟不圆满,就会“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这就是登地以前的菩萨所具有的随顺觉性。登地以前的菩萨分为上中下三种根机,上根菩萨是十回向的菩萨、中根是十行的菩萨、下根就是十信的菩萨。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yin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前面所提到的障碍,有凡夫被“净”碍、初学菩萨被“解”碍、未登地菩萨被“觉”碍,都是因为迷于心识或迷于幻境,而有心、境之间的对立。未登地菩萨如果继续修行就会发现“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有照,就是有能观察外境的心与所观察之外境;有觉,就是有能觉悟的心在观照。所以,有照、有觉,都是通往圆觉的障碍。必须做到“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这才是登地菩萨应有的境界。就好像有人自己砍下了头,砍头之前能砍的人是他自己,可是一旦头已砍下,也就无所谓能砍头的人了。

    菩萨以有照有觉的碍心,去断除照觉形成的障碍,当菩萨放下有照有觉的碍心,碍心灭时则一切寂灭无碍,也就不存在谁去灭除障碍了。

    经典所言就如同我们用手指去指月亮,当顺着手指看到月亮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刚才指着月亮的手指并不是月亮,那挂在上的才是月亮。一切如来种种言,目的就是要开示菩萨令其觉悟。言本身就如同标月之指,不可执着、不可错认。上述境界是已入十地的菩萨所具有的随顺觉性。

    这段经文描述的是如来随顺觉性的状态。众生一旦成佛,那么,原先的一切障碍一下子就变成了清净觉性。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这一段是禅宗祖师们所持的随顺觉性。那些修习禅宗法门的菩萨及末世众生,因为明白“心即是佛”的道理,所以能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间,不起虚妄的幻想,真正做到了苍雪大师所的:“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即使心中生起了妄念,也可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只要认定“心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的念头,就可以做到“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学佛的人往往认为妄想是不对的,妄想来了,就想着要努力去克制。其实有妄想很正常,是人都会有妄想,能够坦然面对,没有分别妄想的心就够了。

    更进一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当我们心意坦然的时候,对于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不加分别,更不去考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这样就能做到无所挂碍,做到万缘放下。

    但做到如此这般的前提一定是有正确的正知见,既是已经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然在世间混淆了是非,错乱了因果,也不是真修行人之所为。

    这有一则马祖道一禅师坐禅的公案:

    马祖道一禅师,二十六岁时在衡山传法院结庵而住,修习坐禅。当时怀让禅师住持般若寺,得知马祖每坐禅,是一个值得造就的人,便前往传法院接引他。

    一见面,怀让就问:“你整日坐禅为了什么”

    马祖回答:“为的是成佛。”

    怀让听后,一言不发,取了一块青砖在庙前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马祖见此十分惊异,问怀让:“你磨砖干什么?”

    怀让回答:“我打算把它磨成一面镜子。”

    马祖困惑不解:“石砖怎么能磨成镜呢”

    怀让反问:“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马祖听后顿时醒悟,立刻俯首向怀让请教:“依你之见,怎样才是正确的成佛之道?”

    怀让问马祖:“这好比牛驾车,当车子不走的时候,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马祖不知该如何回答,沉默不言。

    怀让继续:“你坐禅的目的是为成佛,那么禅并不限于坐卧的形式。因为佛法无所不在,没有固定的形相。在绝对的禅宗大法上,不应该有取舍的执着。所以,单靠坐禅不可能悟道成佛。”

    马祖道一听了这番话,豁然开悟。

    他恭敬地向怀让行了一个大礼,然后问:“如何用心,才能达到绝对的最高境界”

    怀让回答:“你学习明心见性的禅法,如同播撒种子,而我教导你的禅法要旨,好比降甘露。只要机缘契合,就可以了悟绝对本体。”

    马祖又追问:“绝对本体既不是物质,又不是形相,怎样才能体证到它呢?”

    怀让回答:“明心见性同不执着物相都一样可以悟道。心性包含一切种子,遇甘露即可萌发,既无固定的形相,也没有成功与败坏的分别。”

    从此以后,马祖跟随怀让学禅,十年后大有所获。怀让去世后,马祖继承了他的衣钵。

    “在绝对的禅宗大法上,不应该有取舍的执着”。这应该算是“禅师随顺觉性”在修学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了。

    具有禅师随顺觉性的人,可不是一般的众生,他们在过去世积累了大量功德,曾经供养过百千万亿位的佛和菩萨,培植坚固的善德基础,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智慧和信心。

    “佛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在佛陀看来,这些众生将来一定能够通达真空妙有一切法门,成就一切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