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明末大军阀在线阅读 - 第二十六章 建堡

第二十六章 建堡

    明末大军阀第二十六章建堡随着大盘墩内人口不断增加,此时一百多人聚集在墩内,已经是居住不开了,就连墩外的地窝子也修建了不少,以至于军户们在耕种比较忙的时候,为了抓紧时间赶农时,大部分军户甚至都直接睡在田间地头,也不愿意再赶回墩内住在拥挤、简陋的地窝子里面。

    此时的大盘墩内就比较空了,于是刘衍便准备开始修建屯堡,并且将大盘墩改名为大盘堡。

    四月底,刘衍命陈勋带人去王家庄与夏河寨前千户所,尽快招募一些泥水土木工匠来,准备建堡。

    三天后的傍晚,陈勋等人便回来了,还带回了七、八个衣衫褴褛的工匠。陈勋己经与这些工匠商谈好了,工钱方面,除了每日的食宿外,需每日给银一分,刘衍答应了他们。

    这些工匠见刘衍答应,都是喜形于色,这段时日的饭食终于有下落了。

    刘衍与这些工匠交谈了一番,得知他们这些人都是世代匠户,己经参加过诸多城堡的修建,都是很有经验的工匠。建设规划大盘堡,其实对他们来是轻车熟路的事。

    于是刘衍便叫来了张义,让张义负责与这些工匠对接。这些工匠在大盘堡周边转了几天后,他们很快便拿出屯堡的设计平面图,包括堡内街道的划分、水井的位置、庙宇的位置及各处宅院的位置,还有将来堡墙、堡门及堡墙上的垛口、射口等防卫设施都有。

    刘衍看了一番,只见这平面图画的有些简约,并不是后世那种建筑图纸的样式,不过也足够清晰明白,各处具体的尺寸也都有标明,也算得上严谨二字。

    在屯堡的选址上,这些工匠的意见也与刘衍相合,都是决定紧沿大盘堡南向修建堡垒,一来这样防守更有依托,二来那大盘堡原来是修建在一个隆起的小丘上,地势从高到低,有利于城堡的排水,以防未来雨涝积水之患。

    图纸画好了,选址也不是问题,关键是修建城堡的成本钱粮。

    刘衍曾经看过一份明末的史料,上面便有大明各地修建城堡、城池的记载。

    资料中便有卢象升的计算数据在内:在大明,修建一个火路墩需要银二百两,修建一个楼台需要银六百两,修建一座周长一里多的小型城堡需要银七百多两,粮六百多石。那些匠户的计算大致也是如此。

    刘衍未来的大盘堡,规划中周长也就在一里多,虽然刘衍现在有肥皂工坊的支持,可以拿出七、八百两银子,但是也不能将所有的资金都放到建堡上面来,刘衍下一步的计划中还有许多要用到钱粮的地方,比如扩充墩军兵力,cao练人马、打造兵器等等,这些都是极度消耗钱粮的事项。

    所以即便刘衍此时有些银子,也只能先建一些城堡的主体设施,细节从简再从简,未来慢慢考虑完善就是,省下的钱粮还要投到别处去。

    刘衍其实很想将大盘堡修建成棱堡式样,那样防守更加坚固,可惜这种花费是惊人的,刘衍暂时也没那个财力,只能将来再看了。幸好建堡土地不要钱,这样就省了许多。

    此时大明一般军堡的主体是城内的营房、粮仓、草料场、武库、马场,这些设施墩内现在都已经有了,但是建堡的时候也要推到重来,毕竟这些原有的设施位置不对,而且也太过陈旧、狭小了。

    建堡的设施还要再加上外面的堡墙、城门、瓮城、角楼、护城河等,各地屯堡基本上也是如此。不过以刘衍能分派到建堡上面的资金来看,只能营房与堡墙先建,余者慢慢说吧。在刘衍决定后,很快的,那些匠户忙活起来。

    首先的,在大盘堡南向的几十亩地中,这些工匠熟练的划出几十份的宅基地,并分出出行道路与三条主要街道。

    这些宅基地份数肯定不够现有军户分的,但是这也不难解决,刘衍观察之后发现,每一份宅基地的面积都不算小,足以容纳两、三户人家居住了,到时候建堡的时候将房屋修建得多一些、密一些就好,完全可以容纳下现有的所有军户。

    随后在正西面的中轴线尽端,匠户们还第一时间划出一座庙宇的位置,夏河寨前千户所当地军民一般称这个位置的庙为“正王庙”。然后街的交叉处又划出一块地方,未来将在这里兴建“马王庙”,一个高高的戏台也将建在这里,戏台对面还将兴建“老爷庙”,此外在城的南端也将兴建一个“娘娘庙”。

    除此外,在屯堡的东面地方,还要留出几块地修建未来彰表军功的庙祠,如旗寿庙、显忠祠、褒忠祠等,这些也都是此时卫所屯堡的惯例。另外各条街的主街街心上,还将留出地方兴建各样市坊与牌坊。

    这种规划都是当时大明各地军堡、民堡的常规布局,刘衍自然不可能擅改,他也改不来,老实说刘衍后世就对建筑一窍不通。

    而对于这些匠户们第一时间划出各色庙宇的修建地方,刘衍也表示理解,毕竟这些庙宇都是此时军户们的精神食粮。这个世界娱乐贫乏,普通的百姓、军户除了拜庙看戏,还能有什么娱乐?当然那些达官贵人、皇族士绅不算,那些大人物自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不过却与刘衍和众军户们无关。

    大盘堡的大体格局就是如此,下面一众工匠便动手开工了。刘衍一声令下,所有的大盘堡居民,除了孩童,以及需要在屯军上劳作的青壮、壮妇之外,剩下的所有的墩军、男女一齐上阵,所有人都必需勤奋建设自己的家园。

    一时间,大盘堡的军户们,无论男女,都是拿着锄头,挑着簸箕、箩筐,只是到大盘堡的周边去奋力挖土挑土。连孩童们都是懂事的在旁帮忙。

    不过修建堡墙与营房可以用黄土夯就,就地取土便可以了,这也不需要什么料钱,只需费些吃食劳力便可,但是有些钱则是不能避免的。

    比如屯堡内宅院的地基与堡墙地基都需要石料,而且这些石料还要求石质坚硬、不易风化,以青石最好。特别是砌筑堡墙的地基,均需基深五尺、宽一丈四尺,一圈堡墙地基下来,石料用量甚大。

    还有打井,这是建堡第一要务,百十户人家不可能只用一眼水井生活,一个小堡至少需要三口井水,夏河寨前千户所州各地地下水源算是丰富,所以打井一般到十几、二十余丈就可出水,且水质大多清洌甘甜。刘衍听闻山西、陕西一些地方需要打井深达三四十丈,甚至五六十丈才可以见水,相比之下自己能够在这边过活,已经是万幸了。

    不过就算打井只深到十几、二十余丈,为免塌陷,也同样需要用砖石修砌,这样深井的石料用量也是不少。之前墩内打的那口水井便是例子,所用的石料如果用在建房上,至少可以建造两间房屋都不止。

    大盘堡周边土地空旷,无处可以采石,只能到夏河寨前千户所周边的山上去采。

    那里的石场离大盘堡路远,开采、运输花费想必都很大,而且除了石料,各处营房仓库的屋梁修建同样需要木料,这也是一笔很大的花费。

    刘衍思索一番之后,还是抽调了二十几个男丁,其中有些人还是从军屯上调回来的。为了弥补军屯的劳力,刘衍只好让一些年老男丁,或是半大的孩子过去屯军劳作。

    而后刘衍便让汪博统领着这二十几个男丁,到夏河寨前千户所的山上去采石,为了方便运石,他还派人去王家庄雇佣了几辆的骡马牛车。

    临行前,刘衍要求汪博尽量采出一些石料用于供应营房地基与打井所需石料,至于街道的铺就与外面的堡墙地基,以后慢慢说吧,毕竟现在人力和财力都有限,不可能一蹴而就。

    同一时间,刘衍又去了王家庄一趟,请求管队官王炆镇支援自己一些木料,王炆镇言道无尝支援很有难处,不过他手上正好有一批空闲的木料,可以便宜些卖给刘衍。

    刘衍笑了笑,王炆镇此人什么都好,就是喜欢钱财,于是只好答应了。

    几天后,王家庄的总旗官岳明领着庄内的几十个军户,让他们肩扛怀抱运来了木料,众人费劲巴力的从王家庄一路步行而来,连骡车都舍不得用,光用人力抗木。

    建堡的现场上,刘衍看着那些累得快要趴下的王家庄军户们,刘衍半响无语,现在这个世道什么都值钱,就是人力不值钱!

    岳明是个粗豪的汉子,三十出头的年纪,满腮的虬髯,不过刘衍听说此人却精通算学,在王家庄内也算是一号人物。

    此时岳明看着大盘堡内外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拍了拍刘衍的肩膀,感慨地道:“刘总旗啊,哥哥我真是服了你了,竟然独立建堡,这份气魄和胆识,放在咱们整个灵山卫也是少见啊!”

    刘衍只能苦笑,独立建堡说起来轻松,但是这其中的辛劳实是不足为外人道耳。要不是为了免于掣肘,在大盘堡这里可以安心的发展实力,刘衍才懒得费这个力气。

    岳明在收了刘衍的木料钱之后,别的要求倒是没说,就连刘衍递过去的五钱辛苦银子也没要,只是要求刘衍给他手下的军户们吃顿饱饭。

    刘衍闻言也是感慨不已,大家现在都是穷鬼,可谁才是有钱人?

    于是刘衍拍了拍岳明的肩膀,就让岳明与那些军户们一起去吃饭了,立时那些军户们如虎下山一样的精神起来,见此情形,刘衍也不知道自己是该笑还是该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