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扬名在线阅读 - 第五十二章 未曾设想之路

第五十二章 未曾设想之路

    宦官庐。

    曹节坐于主位上,张让、孙璋等人分坐两旁。

    赵忠死后,张让成为新宦首领,而原本屈居张让之下的孙璋则增补了上来。

    “今日遣去太学之人并未成功。”高望开口道,此事为曹节所请,刘宏命他去办。

    “蔡邕如今已有这等能力?”孙璋开口询问道。

    “并非那蔡邕,是杨明。”高望回道,说到杨明之时,他身子仍不自觉地一颤,那日王甫在他面前被诛杀,实是给他留下心理阴影。

    曹节此时转头望向他。

    “那杨明自青州归来,竟已通晓古文经,遣去之人被他当场拆穿。”高望望见曹节眼神,慌忙回禀。

    “又是那杨明!”张让愤然,他与赵忠为同盟,赵忠被杀,他势力也大受影响。

    其他几个宦官也陆续附和攻讦。

    如今他们不能奈杨明何,便只能逞口舌之快。

    曹节轻咳了一声,众人顿时安静下来。

    “高望,你跟了王甫多久?”曹节望着高望问道。

    “两年有余。”高望如实回禀道。

    “那你这两年还真是蹉跎了。”曹节评价道。

    高望闻言顿时羞愧无比,曹节并未说他任何的不是,却把他说的一无是处。

    “平时让你们少享一些乐,多读一些书,也是为你们好,既要遣人去挑唆士人,为何不遣士人去?别觉得士人不愿,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曹节环顾众人道。

    “长秋教训的是,我再遣士人去。”高望立马道。

    曹节并未回答,而是直勾勾望着高望。

    高望被看得低下头去,不再做声。

    曹节这时才又开口道:“陛下过段时间便要宣布在太学论经,届时陛下会亲临太学。”

    “那杨明?”孙璋忍不住说道。

    曹节看了一眼孙璋,不由得想起赵忠,赵忠此时断然不会问这样的问题。

    不过他还是开口回道:“杨明没机会参与其中。”

    众人闻言均面露喜色。

    只要杨明不去,这次势必能把士人打压得再也抬不起头来。

    ……

    几日后,杨明的诗句意料之中地风靡雒阳。

    时代在进步,诗词也一样,在这五言甚少,七言几乎没有的时代,这诗句过于惊艳。

    蔡邕在太学时听闻此诗,当即对着一众太学生赞叹道:“‘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满园春意扑面而来,尤是‘灼’字,似有春意沸腾,妙哉!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由虚转实,即写桃花之烂漫,又劝人以向上,实在令人击节赞叹,我不如也!”

    蔡邕此前虽有为杨明作赋,但那是单方面的称赞,但是此次,他竟然不惜贬低自己要抬高杨明,这对一向自视清高的文豪而言,是多么不可思议之事。

    于是乎,在太学生的宣传之下,诗句在雒阳疯传。

    而且疯传之后,众多士人竟齐齐涌向缑氏山桃林,感受那种桃花烂漫。

    至于后来一些无教养之徒想把浪漫折回家中,以至于桃林被毁,那就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杨明仅凭这一首诗,在弘农杨氏、抗宦先锋、万岁亭侯、郑玄高徒、士人翘楚等身份之后,又多了一个“诗坛新秀”的头衔。

    当然与这首诗一起在雒阳流传的还有荀彧这个人。

    只因杨明为这首诗起的名字。

    杨明上辈子自然有看小说,对文抄公的概念也并不陌生,但他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直到他让王修把这首诗宣扬出去之时,他发现缺的是什么了,作用。

    一般人抄诗的目的是抬升地位,与扬名如出一辙。

    但他“一五扬名计划”已经完成,在不考虑积累声望直接篡位的情况下,他如今的声望已经够高。

    既然无需再为自己扬名,那便为他人扬名!

    他“二五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收拢人才,一句意外的“王佐之才”评语,让他意识到为他人扬名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但他毕竟还不是大儒,虽然有资格给人评语,但评语未必能广为流传。

    这就好比桥玄给曹cao评语“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未必有许劭许靖给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jian雄”更为人知。

    在给评语扬名这方面,靠的不单单是名望,更重要的还是方式。

    许劭许靖两兄弟用的就是炒作,而杨明用的是比炒作更高一级别的方式:自来水。

    好诗能流传千古,靠的并不是官方宣传,而是作品质量,好到可以让人主动为他宣传。

    杨明抄的自然都是好诗,就像已经在雒阳广为流传的《桃花》一样。

    但是,杨明实际上连诗一起放出去的诗名,并不叫《桃花》,而是叫《与王佐缑氏赏桃》。

    此七个字,只有两个字会让人不解,王佐,这是人名,亦或是某种指代?

    然后王修便在有人询问时如实回道,王佐,那是那日郊游作诗的参与人之一,来自颍川荀氏的荀彧。

    杨明与其交谈,惊呼其为“王佐之才”,于是诗兴大发,作下此诗。

    于是乎,一条rou眼可见的,杨明此前从未设想过的道路就此出现。

    其他先且不论,待到明年这个时节,他又可以带着荀攸前往桃林,然后作下名为《与公达重游缑氏山》诗句,其诗云:“去年今日此林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当然,因为事发突然,这种标题仍稍显不足,杨明显然已想好了压轴之作。

    没错,李白之《赠汪伦》。

    历史之中,若不是李白这首诗,谁又知那汪伦是何人?

    待到桃花又开时,寻一有花有深潭处,再拉上欲收拢之人,作下此诗篇,看你还不就范。

    而且这种方式因为只有他能作名诗,别人想要模仿都不可能做到。

    实际上,在荀彧之名随着这首诗在雒阳流传之后,他的杨府,原本选在步广里东北角图一个清净的杨府,拜访者络绎不绝。

    士人们拜访他,只为与他一同郊游,求赠诗一首。

    杨明自然不可能全都答应,事实上,他选了一些人一起郊游,但却并未赠诗。

    他深刻明白“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若是赠诗泛滥,即便是名诗,也会形成覆盖效应。

    所以几次郊游过后,反倒是让荀彧的名气又上涨了许多。

    荀府宾客如云,许多士人都想见见“王佐之才”是什么样子。

    而等见到之后,多数人的评价都是名副其实。

    一个聪慧的,自带君子香的世家大族主支弟子,怎么可能不名副其实!

    于是乎,这又形成了反哺效应。

    虽然除了荀彧外仍未有人获得赠诗,但求与杨明同郊游者反而越来越多,可谓是车马盈门,门庭若市。

    甚至杨明还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一番“折节下士”的风采。

    当袁绍还在守孝扬名的最后阶段之日,杨明似乎已经把他这个竹马之交所要做之事提前完成了。

    当然,杨明并不会轻易赠诗,他只会静待时机,等真正他需要的谋士踏上门来。

    这一天,杨府来了一人。

    不过不是杨明想要赠诗之人,而是此前与他约好论经之人,南阳人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