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从南京崛起在线阅读 - 第五章 北伐召集令

第五章 北伐召集令

    乾清宫这边,礼部马、姜、钱三人退下后,朱由崧随即召广宁伯梅春及兵部左侍郎解学龙进宫商议北伐之事。

    兵部尚书史可法远在扬州督师,所以兵部事务暂由左侍郎代管。

    “臣梅春参加皇上!”“臣解学龙参见皇上!”二人进入大殿行礼说道。

    “二位,如今北方蒙难,东有清军占领京师,西有闯贼窃据关中;如不北伐,何以面对江北子民,何以面对列位先皇?”朱由崧说着用衣袖擦拭着脸上的泪水。

    两位大臣也跟着偷偷抹泪。

    “臣愿追随皇上北伐,不复辽东誓不还!”梅春信誓旦旦的说。

    “臣也愿追随皇上北伐,不破清军誓不回!”解学龙铿锵有力的说。

    “二位,北伐之事,不宜拖延太久;如今我大明朝廷能战之军共有多少?”朱由崧问道。

    兵部左侍郎解学龙略微思索了下:“禀皇上,眼下大明可战之军不在少数,武昌左良玉部五万,江北四镇中高杰部四万、黄得功部三万、刘泽清部三万、刘良佐部两万,另有南京京营、cao江水师各两万,镇江总兵郑鸿逵、郑彩部两万,江浦总兵方国安部两万,芜湖总兵黄蜚部四万,安庆总兵卜从善部两万,九江总兵黄斌卿部一万,总共二十余万。”

    解学龙提到了郑鸿逵、郑彩两人,让朱由崧想起了一个人——郑森,此人在历史上有一个赫赫威名——郑成功,只是此时还未改名。

    郑鸿逵为郑森之族叔,郑彩为其族兄,既然二人都来了,为何郑森不来?

    “解侍郎,郑芝龙、郑森父子现位于何处?”

    “禀皇上,南安伯郑芝龙正率军驻防福建,其子郑森则在国子监求学,几日前才到达。”

    “其手上可战之军有多少?”

    “禀皇上,据闻南安伯所拥舰船有上百艘,水师三万余人,实力不可小觑。”

    郑芝龙早年东渡日本,在两国之间做海商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并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后被明朝招安,做了福建总兵,并被封为南安伯。

    “待朕与二位商议完后,即刻召见郑森;但眼下还需商讨北伐之策,二位可有思虑?”

    “禀皇上,如今北方共有两股势力,一为清军,二为顺军;此前,皇上与史公、各位辅臣商定了联清攻顺;如此一来,则应以收复河南、陕西、山西为首要。”解学龙说道。

    梅春有点质疑:“禀皇上,臣以为清军才是首要之急,其立国数十年,根基稳固,八旗劲旅更是横扫东北,入关后也屡败顺军,迫使其让出京师,退回山西;反观顺军,虽发展迅猛,但根基不稳,部分兵卒为大明降军,其整体战力不如清军。”

    朱由崧也觉得满清是首要大患:“二位,朕也认为清军为首要心腹大患,其已占领北直隶、山东,不出意外将迁都京师,其入主中原、夺取天下之野心昭然若揭,不可不防。”

    解学龙伸手摸出一份军报:“禀皇上,宁南侯左良玉来报,其部下卢光祖已率军两万,攻下湖广随州、枣阳等县,与顺军袁宗第部正在对峙;另大土豪刘洪起率家丁团练一万余人进攻河南,已光复汝宁,并率军驻防。”

    左良玉在武昌拥兵自重,不听朝廷指挥,进攻湖广北部只是为了扩张自己势力,比江北四镇更加跋扈;刘洪起倒是后起之秀,要比他们好笼络些。

    朱由崧认为不论怎样,二人进攻顺军总是好事,不过还要想办法分化他们,于是叫来司礼监秉笔太监卢九德,让他代写圣旨,封刘洪起为汝宁总兵,左良玉则不予加封,仍为宁南候。

    “二位,朕以为顺军不可不攻,但亦不可全攻,维持均势即可;当务之急仍是北伐清军,收复京师,将贼虏赶出山海关。”

    二人听皇上如此分析,也一致认为应将清军作为首要敌人。

    “禀皇上,臣以为北伐不应cao之过急,粮草军械应准备充足,如此方能无后顾之忧。”梅春说道。

    “禀皇上,臣前日清点军械,南京武库之内仍有火铳四千,弓箭九千,中佛郎机两百余门,火药、箭矢也较为充足,可以一用。”解学龙回禀道。

    “解侍郎,如此甚好;但朕闻清军火器装备较为充足,且有红夷大炮上百门,其中十尺以上红夷不在少数;顺军与清军、吴三桂所率关宁军决战于一片石,就是败在缺少红夷重炮,不得不防。”

    “禀皇上,据臣了解清军共有精锐十万上下;其中满洲八旗六万人,由重装步兵、棉甲骑兵组成,蒙古八旗全为轻装骑兵,汉军八旗则全部装备火器,红夷重炮也出自此八旗;每次野战或攻城,都由汉军八旗以火器进行第一轮齐射,而后由重甲步兵、棉甲骑兵进行第二轮进攻,蒙古八旗则作为机动从侧面或后方进行袭杀,如此极具战力。”解学龙说道。

    梅春一听他这么说,脸上似乎露出了一丝丝隐忧。

    朱由崧看在眼里,说道:“二位不必担忧,汉军八旗虽有火器之利,但缺乏机动,恰是其弱点;我军如能以精锐骑兵进行运动战或伏击作战,且战力不逊于蒙古轻装骑兵、满清棉甲骑兵,则可慢慢消耗之,清军必然惶恐;且我大明也有鸟铳、佛郎机炮,不必太过惧怕;至于红夷重炮,朕自会下旨,令工部尚书王铎遍寻工匠,必定可以铸造。”

    解学龙补充道:“禀皇上,佛郎机人在广东濠镜澳暂住,建有火炮工厂,在先帝一朝就为大明代工,生产红夷重炮;臣以为可派使臣前往接洽,继续为我朝生产火炮。”

    濠镜澳即为现在的澳门,其居住的佛郎机人就是今天的葡萄牙人。

    明朝将葡萄牙、西班牙、法兰克人统称为佛郎机人,其实是泛指,并未严格区分。

    “准!朕意,遣工部左侍郎何应瑞前往濠镜澳,购买红夷重炮。”

    朱由崧说道:“还有一事,北伐由朕御驾亲征,只是大营设于何处,诸位可有思虑?”

    二人一听皇上要御驾亲征,都惭愧得低下了头,偷偷抹泪。

    “皇上龙体乃大明根本,臣以为不可轻动;皇上只需坐镇京城,臣等前往北伐即可!”梅春觉得身为臣子,应竭尽全力为皇帝分忧。

    解学龙也认为北伐之事应由臣子代劳:“皇上万金之躯,不能冒此风险,臣也愿领军北伐,以解大明之忧!”

    “二位,闯贼李自成逼近京师,先帝遵循祖制——天子守国门,以至煤山自缢,朕又有何面目龟缩于后、偏安南京?!”

    朱由崧说着落下了泪水。

    不论作为邓哲,还是朱由崧,他都从心底里佩服崇祯皇帝。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崇祯愿意主动以身殉国,这样的帝王,从古至今不超过十位,大部分末代帝王都是活着投降敌人的。

    “二位,朕已决定御驾亲征,不必再议!”

    “臣等誓死追随皇上北伐!”二人被朱由崧感动了,铿锵有力得说道。

    “朕意,令兴平伯高杰即刻从瓜州北进,驻防徐州;北伐大营也设于此城,朕随即前往。”

    解学龙思考片刻后说道:“禀皇上,万万不可;徐州太过靠山,紧临清军所占之山东;臣以为可令兴平伯驻防徐州,皇上大营则可设于南面泗洲或凤阳,更易居中指挥。”解学龙坚定得说道。

    “禀皇上,兴平伯虽已接旨,但迟迟不肯北进,似有尾大不掉之嫌。”梅春有点担忧。

    “广宁伯,不用忧虑;昨日史公上奏于朕,兴平伯已准备奉旨移驻泗洲;只是朕准备下旨,让其继续北进,驻防徐州;不过朕之大营设于何处,还需商议。”

    “禀皇上,臣刚才思虑再三,认为大营还是设于中都凤阳为好,此城按两京规制建造,规模宏大,墙高池深,可屯重兵,且东有颍州,北有徐州、毫州等重镇;皇上领军于凤阳,可令军心大振,请皇上定夺。”

    凤阳不仅是明帝国的开创者朱元璋的故乡,还是帝国的中都。

    此城经过六年建造,城墙相当坚固,有外城、内城及皇城,均成方形;外城长六十里,高五丈,内城、皇城分别长十九里和七里,也有数丈之高。

    “二位,大营之事就定于凤阳;朕亦准备下旨,令江北四镇、左良玉、郑芝龙及长江南北各总兵,进京商议北伐之事。”

    二人退下之后,朱由崧又遣李国辅去召郑森觐见。

    过了一会,一个气势不凡的年轻人走上殿来,声音洪亮得说道:“监生郑森参见皇上!”

    朱由崧打量着眼前之人。

    宽眉大眼,虎背熊腰,下身敦实,一看就是天生的战将。

    “郑森,国子监求学可还充实?”

    “禀皇上,监生每日学习四书五经,兼有骑射;我华夏文明之璀璨,瀚如星海,文成武德,学之不尽。”郑森恭敬的回复道。

    “哈哈哈!”朱由崧站了起来,走到他面前:“跟朕说话,不必拘束,随意即可!”

    此时的郑森才二十岁,有着年轻人的朝气与不羁,听皇上这么说,他俏皮的问:“禀皇上,监生怕如此随意,对皇上不敬。”

    “无妨;李国辅,你等暂且退下,朕与郑森单独相处。”

    见李辅国及几位宫婢退下后,朱由崧说道:“如此,可否畅所欲言?”

    郑森皎洁得笑了起来:“禀皇上,监生领命!”

    “郑森,你读圣贤之书,可觉有用?”

    “禀皇上,监生觉得既有用亦无用!”

    “此话怎讲,但说无妨!”

    “禀皇上,监生觉得圣贤乃儒家传承,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有用,其余皆无用!……”

    “郑森,你好大胆!居然说国子监所授,大都为无用!那何为有用?”

    郑森见朱由崧发火,回复道:“禀皇上,不是已经允准监生无话不说了?”

    见皇上毫无反应,他居然破天荒得走过来,扯了扯朱由崧的衣袖,然后说道:“皇上,莫要生气,龙体重要,监生知错了。”

    朱由崧其实并没有生气,只是见他给点颜色就要开染房,故意试探他。

    看着毫无顾忌、略带稚气的脸庞,他甩开了衣袖,问道:“郑森,如实说来,为何无用?如有隐瞒,按欺君之罪论处!”

    “监生领旨!禀皇上,西洋已将算术应用于火炮,可精确计算不同仰角发射后,射程之远近;反观四书五经,全为文字堆砌,大半皆无用途。”

    朱由崧心里赞同他的观点,但老祖宗的东西流传了几千年,想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只能暂时维持现状。

    “朕不苟同你的观点,但也不反对;郑森接旨,朕赐名成功,意为北伐成功之意;待朕亲征之时,随往。”

    郑成功立刻下跪行礼:“监生郑成功接旨!监生告退!”

    从此,一位伟大的将领将冉冉升起,永载史册!

    见他正要退下,朱由崧想起还有一事需要了解:“且慢,朕问你,国子监留学生中,可有从吕宋方向来的?”

    郑成功上奏道:“禀皇上,吕宋现为佛郎机人占领,原有王朝已经分崩离析,不过仍称吕宋;留学生中有佛郎机人、苏禄人,皆从吕宋方向而来;还有安南人、占城人等,则离吕宋较远。”

    朱由崧觉得,苏禄就在吕宋西侧,沈思南如果真是南海巨富,肯定与周边国家有商贸往来,且能来大明留学的佛郎机人、苏禄人,必定非富即贵,应该听说过沈思南。

    “你可知前日有一吕宋海商沈思南到访南京,自称明初巨富沈万三之后?”

    “禀皇上,监生有所听闻。”

    “朕有疑惑,决定下一道旨意与你,密查此人身份,可从佛郎机人、苏禄人下手。”

    郑成功明白了皇上的用意,领了旨意,退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