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我,李晔,大唐末代天子在线阅读 - 084章 顺义军由来

084章 顺义军由来

    顺义军的成军、及都指挥使李君实,则说来话长。

    回到那日杨守信兵临延英门外。

    后兵谏不成,回昭化里,杨守业替他二哥杨守信分析了一遍京城局势。

    最后得出结论,当前最紧要的问题,并不在于天子的报复。

    天子不是善类,城府深、手段狠辣,肯定会报复他们今日的谋逆行径。可再细细一想,天子能隐忍布局三月之久、随后才一举铲除阉党右军,说明天子不会莽撞行事,而就眼下京内的形势来说,肯定会继续笼络他们,待时机成熟后才出手。

    而真正值得他们担忧的,是扈陛、捧日二都。

    杨守信一时未能明白过来,如何又扯到了这两都上来?

    杨守业耐心同他解释。

    今日,他们于延英门下公然向天子跪拜,肯定会降低杨守信在军中的威信。而当此事传入扈陛、捧日二都里,传入曹城和陈珮二人的耳中,他们又会如何看待?

    这二人一定能看出他们举兵逼宫的意图,更能看出他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颜面扫地。

    这二人本就不服杨守信,如今又见他威信大失,会不会趁机改换门庭,向天子表忠?甚至做出邀功的举动……

    杨守业据此给出建议,先下手为强。

    听到“先下手为强”五字,杨守信就觉得脑袋疼,就是他这个自以为聪明的四十七弟劝他先下手为强,兵谏天子,才落到如今这个被动的局面……

    杨守业看出了杨守信的犹豫,劝道,并不是真的要剪除曹、陈二人,只是用个小伎俩,稍微测试一下他们的忠诚,又不会有任何风险。

    杨守信犹豫一番后,最终采取了这个小伎俩。

    毕竟只是让扈陛、捧日二都更换驻营地,也不是什么大事,应当不会有太大问题。

    若两都依令行事,倒也可以证实他们的忠诚,仍服从自己的调派……

    于是,扈陛、捧日二都的将卒们得来了来自左神策军府的军令,令他们更换营地,从大和门外驻进香积寺一带。

    更换营地本不过是行伍里常有的事。若是行军中,还得每日搭营、拆营,早麻木了……

    且香积寺一带居于城内,较之大和门,更便于获取粮草补给。

    然而,在这种敏感的局势下,忽然要求更防,难免会让人多想。一时之间扈陛、捧日二都内流言四起,将卒们纷纷传言,杨守信将借换防之机吞并二都,军心浮动……

    夹在中间的曹城、陈珮二位都将左右为难。

    一面是来自杨守信的催促;另一面还得安抚手下将卒,制止流言。

    最初,他们生怕激化军内矛盾,只是派出人去四下劝服,叫大家伙不要相信谣言,也不应在军内散播谣言,要依令行事。

    可流言却越传越盛,用来搬运辎重的驮车甚至被人蓄意破坏。

    曹、陈二人很快警觉起来。

    这分明就是有人在背地里使坏。

    他们开始使用严厉手段,严密监控,并着手抓人,清除军内异己。

    再接下来。

    不出意外地发生了军卒哗变。

    两位都将分别于哗变中被害,扈陛都将卒另推举原知兵马使(即副都将)李君实为新任都将,捧日都将卒另推举原跳荡营十将邓筠为新都将,并将他们的意愿上呈禁内,希望能得天子恩准……

    三位宰臣意见不一。

    杜让能认为这种以下克上的风气绝不可助长,更不可任由士卒自行选任主将,如此,朝廷制度何在,军中秩序何在?即便天子不欲惩罚这些乱卒,想要收回这两都人马,也当另行派遣都将。

    张濬和刘崇望主张应机而变,予以恩准。

    能由朝廷派去的人统率这两都人马自然是再好不过,可这并不现实,这是一伙刚刚弑杀了主将的乱卒,正情绪激动,肯定不会接受外来的将领。

    再且,这两都兵变后,跳过左神策军府,直接呈报天子恩准,便是要脱离杨守信代管的左神策军的管控。如此一来,收服这两都,不图他们真的忠于天子和朝廷,至少可削弱杨守信的势力。

    李晔接受了后一种意见。

    选派官员去宣读诏令,准许李君实和邓筠接任都将,并分发给两都将卒们一定赏钱。

    除赏赐钱财外,另将两都合为一军,更名顺义军,军内的李君实、邓筠等主要将领官也可因此升迁官阶。

    至于此举会让杨守信做何感想,不在李晔的考虑范围内。当日杨守信兵临延英门下,最后都能被自己几句言语吓退,如今自己已渐渐掌控京内外各支队伍,更不会再畏惧他。若不是有多方考量,甚至现在便可以考虑将他逐出京去……

    李晔之所以厚赏李君实、邓筠等犯上作乱的将领,另有一个原因。

    据史书记载,在天子李晔窘迫的晚景中,曾有扈陛都都将李君实护驾的记载,另有护驾记载的是捧日都都将李筠。如今这个邓筠,极可能就是史书的李筠,大概是后来被天子赐姓了。

    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二人升任都将的过程。但记载了他们最终的结局,是在韩建幽禁天子李晔后,寻借口给除掉了。

    这些零碎的记载,尚不能完全证明李君实和邓筠的忠心,但至少没有谋逆的迹象,便可以一用。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之一,不能过多用忠信仁义等教条去苛求武将。

    聚众为乱、弑杀长官,是军中惯例,风气使然。

    或换句话说,那些严格以忠信仁义等礼法教条约束自己的人,根本就不配存活在这个残酷的时代里,早被淘汰掉了。

    ……

    再往下是顺昌军。

    编立这一军,纯粹是为了安抚原右神策军将卒,让他们知道,天子和朝廷并没有抛弃他们,更没有把他们一股脑全列为了阉党逆贼。

    都指挥使周济年届五十,算是右神策军中的老将了,在右军内人脉广泛,刘季述和王仲先执掌右军时,他被调入右神策军府内挂职,脱离了原来的部队,实际是剥夺兵权。

    如今这个局面下,再度起用周济,让他这样一个未参与叛乱的右军老人出来收拾残局,自然是双方都可接受的最好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