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残明在线阅读 - 第七章 千万不能选错

第七章 千万不能选错

    湖广和江西境内,动员令在不断向基层扩散。{3w.

    湖广会战,南昌会战,紧接着又是东征,楚军在一年内连打三次大型战役,已经有些超过了自身极限。相比之下,东征之战要离开自己的主场,面临的困难最大,所以必须全力动员。

    各个行政州府都行动起来,调拨粮草,物资,民夫运往江西,幕阜山等前线地带更是充满了战争气息,修筑工事,挖掘壕沟,首先把自己的篱笆扎牢,然后就可以随时出兵,策应东征主力。

    衡阳兵工厂里,突然接到章旷的要求,其他的工作暂停,为水师紧急加装大炮。从桂林运来的二百多门大炮正好派上用场,水师的战船终于有了武器,把叶靖海和施琅兴奋的吃不下饭。

    楚军水师的战船,仿制的是广东海盗的长舟、快蟹和帆板,和清军水师相比,船只明显小得多,但是速度更快,转向也更灵活。

    在实战演练里进行测试,楚军水师的战船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占据绝对优势,如果使用一窝蜂的战术,一群小船可以轻易消灭一艘两千料的巨舰。在清军水师的编制里,两千料的巨舰被当做无敌的存在,每艘这样的巨舰都是一个小舰队的主力,只要把它打沉,其他的清军战船就会不战自败。

    曹志建和王进才也做好了准备,只等闯营对荆州发起总攻,就对嘉鱼县发起进攻,东征尚未开始。湖广这边就要打起来了……

    ……

    衡阳,石鼓书院。

    随着钟声,书院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学生们抱着书本离开了教室。

    走在人群最后的一个,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脸上带着一股淡然的忧郁之色,虽然穿着简朴,却掩不住那股名门望族出身的特殊气质,正是第十三世通山王朱华珪。

    朱蕴釨殉国后,朱华珪加入楚军。做了一个普通的士兵,在一年多的战斗中逐渐成熟,被提拔为队副。后来隆武帝下旨。由朱华珪继任通山王,他就不适合继续在军队里当个基层军官,汪克凡亲自出面劝说,让他来到衡阳。给方正铮帮忙。

    朱华珪服从命令。来到衡阳,一开始在方正铮手下很不适应,帮不上什么忙,后面慢慢的,他对格物学产生了兴趣,一有空闲就来石鼓书院听课,做了一个特殊的旁听生。

    经过国破家亡的残局,朱华珪对王爵身份并不在意。平日里总是布衣简行,石鼓书院的学生们虽然觉得这个旁听生很奇怪。却没人知道他的身份。

    朱华珪听了两个月的课,工作里也慢慢进入角色,但是心里一直存着一份渴望,希望再次回到部队……那里有生死与共的战友,那里有亲如手足的兄弟,那里可以和清军浴血战斗,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他几次给汪克凡写信,要求重回部队,但是汪克凡都不同意。朱华珪封王之前无所谓,既然已经封王了,就不能再上前线,如果让一个大明郡王死在战场上,不但会凭空带来莫大的压力,对军心士气也是一个打击。

    朱华珪不死心,又几次给隆武帝写信。

    隆武帝回信过来,也不同意,还让他去桂林。

    朱华珪无奈之下,只好对隆武帝婉言谢绝,一直呆在衡阳。在这里,最起码能为楚军做些事情,对抗清做些事情。

    随着对格物学的了解逐步加深,朱华珪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再次上书隆武帝,要求把两个弟弟一个meimei都接回湖广,一家团聚。

    隆武帝同意了,派人把他的弟弟meimei都送了回来,朱华珪把他们都送进石鼓书院,从最基本的算学开始,开始系统的学习。

    今天上完课,他又转到几个弟弟meimei的教室,把他们都接了出来。

    住所离这里不远,兄妹四个安步当车,一起步行回家,到了家里,朱华珪命下人把小弟小妹带开,和二弟朱华璋开始谈话。

    “这是圣上亲封的圣旨玉碟,还有通山王的牙牌,还有给圣上的奏本,现在都交给你,好好保管。”朱华珪的表情很严肃。

    “王兄,你怎么了?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给我?”朱华璋只有十三岁,还是个半大的孩子,很多事情都似懂非懂,但是通山王的玉碟他还是知道的,这可是全家最重要的东西。

    “我要去江西,投军杀鞑子。这些东西都由你保管。我已经写好奏本,万一我出了意外,就由你继任通山王。”朱华珪准备自己跑去江西,偷偷跟着部队一起走,到了战场上,难道他们能把自己再赶回来?

    朱华璋眼睛一亮,兴奋地叫道:“王兄,我也跟你一起去,杀鞑子为爹娘报仇!”

    “你不能去。”朱华珪脸一沉:“我走了以后,你就是一家之主,怎能这样毛毛糙糙的。你能使得动刀枪么?能骑得战马么?想报仇再过十年,我自然会带你一起去。”

    朱华璋大声分辨道:“谁说我不能骑马?不能使刀枪?格物算学一点意思也没有,我一直在练武的……”

    在心底里,朱华璋把朱华珪当做自己的偶像,也想像他一样投军杀敌,对学习不感兴趣,暗地里却一直在练习刀枪骑射。

    “你好大的胆子!跪下!”长兄如父,父母死后,朱华珪自觉不自觉的接过了他们的角色,对几个弟妹的要求非常严格,听说朱华璋不好好学习,却在偷偷练武,立刻勃然大怒。

    想找个什么东西打他一顿,旁边却没有趁手的家伙,朱华珪忍了忍怒气,苦口婆心地教训道:“你莫小瞧了格物学,这里面可有经天纬地的大道理。学好了之后都是万人敌,远非匹夫之勇可比……”

    与此同时,石鼓书院里贴出了一张告示。东征军要在书院里招募一批新兵,对身体条件、学习成绩和手工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被选上后经过短期训练,随军参加东征。

    布告很快被学生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大家议论纷纷,都是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情。

    “我怎么看不明白啊,这炮兵还好说。工兵是做什么的?”一个学生提出疑问。

    “工兵肯定就是工匠了,咱们楚军的工匠不是贱籍,都可以当官的。”另一个学生想当然地回答。

    楚军这次东征。要在江南水网地区作战,需要大批的工兵见水搭桥。而且这次出征是长途转战,补给线随时会被切断,不可能携带太多的火药。碰到小型的县城就要打造大批的攻城器械。也需要补充一批熟练的工匠。

    在汪克凡的建军指导思想里,逐步提高部队的文化水平非常重要,比如史阿大这样目不识丁的将领,都被他逼着学认字,要知道,只有提高了部队的文化水平,才能实现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当然,这肯定是个长期的过程。在现有条件下,汪克凡准备以大冶矿徒营为基础。先建立一支较为规范的工兵部队。

    对于属于技术兵种的炮兵营,这些具有文化基础的学生兵同样重要。楚军现在的炮手大多凭着口口相传的经验在cao作,其中很多人经过长期实践摸索,的确是非常熟练非常优秀的炮兵,但是因为文化水平有限,炮兵部队扩大规模后,管理和协调上就有些混乱。

    按照汪克凡的要求,未来的楚军炮兵里,无论瞄准手、测量手还是炮长,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炮兵军官更要懂得相关的知识,把这批学生兵补充进去,经过几年的实战锻炼,应该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炮兵。

    ……

    广西境内,灵渠,岸边官道,一支官军正在急匆匆的赶路。

    陈邦傅策马站在道旁,不停大声喝骂。

    “快些!再快些!都没吃早饭吗?他娘的,误了军期汪军门砍我的脑壳,我就砍你们的脑壳,一个也别想跑!”

    突然马蹄声响,一名心腹将领从队伍前面快马奔来。

    “大帅,前锋已到兴安县十里外,请问是否进城。”

    “不进了,全军上船再吃饭,吃点干粮就行。”

    听说快到海洋江码头,陈邦傅的眼角微微抽搐了两下。

    部队快速行军,十里的距离一会儿就到,来到码头,陈邦傅下意识地仔细打量周围,从一些仍然残留的痕迹上,仿佛看到了当初的那场恶战。

    “真是瘸子的屁眼,邪门!”陈邦傅无声地骂了一句,下刀营失手也就罢了,叶瞎子那样的高手怎么也会失手,而且还被生擒呢?

    叶瞎子被生擒后,隆武帝紧接着就亲自下了一道圣旨,调自己的兵马参与东征,这中间,是不是又有什么联系呢?如果真是汪克凡安排的这一切,这次去江西……恐怕凶多吉少!

    但是不能不去。如果公然违抗圣旨,肯定死得更快。

    说到底,还是实力不够,如果有楚军那样的实力,公然抗旨也没关系……

    陈邦傅收回目光,叫过那个心腹将领,低声嘱咐道:“老六,我们大队先走,你们等到晚上再走。这一路上千万小心,到了广州后去找钟爷,银子什么的该花就花,我会派人再和你们联系的……”

    他招招手,一辆大车赶了上来,车厢门窗紧闭。陈邦傅犹豫了一下,挑开车窗上的布帘向里看去,目光中充满了爱怜。

    车厢里,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正在熟睡。

    “去吧,万一我出事了,也给老陈家留个种……”陈邦傅此刻心里充满了后悔,一步错,步步错,从参与吕大器政变开始,他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人生中,总会面临几次关键的选择,千万不能选错。(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