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后三国时代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兵

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兵

      随着我征兵的旨意的下达,各个部门都行动了起来。我又借鉴了后世一系列的征兵宣传手法,也拟出了一个征兵宣传大纲出来,交给了礼部和兵部,并要求各州、府、县的官衙进行配合宣传工作。现在我的大臣们对我经常出现的一些古怪想法,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不过我的这些古怪的想法和做法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也是他们对我的行为默认的原因之一吧。在把我拟定的宣传大纲中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全部问明白了之后,从成都府开始,一股宣传征兵的浪潮向蜀国全境扩散开去。

      之前我的那些对军属和烈属的优待政策此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百姓们无论是出于对官府的感激,还是出于对军、烈属家庭的羡慕,都导致了我的这次征兵过程十分的顺利。犹其是一些异族聚集之地,因为在大灾中,我对他们和对待汉人的态度是一样的,有些地方甚至更加的照顾,所以这些异族对于我这个君主是发自內心的尊重。

      有一些山寨的头人或是寨主,听前来的官吏说起我要征兵之事,二话不说,立刻在寨子中选出最好的小伙子送到了征兵点,并且再三叮嘱这些小伙子们在军队中好好干,别给山寨丢脸。

      就这样成都城外的军营中又再次的热闹起来。以前已经成军的五万军士我让赵云将军派人带到了江州府驻扎,准备增援司马懿处的蜀军。征兵进行的很顺利,刚刚有些清闲下来的匠作监的铁器坊和火药坊又开始忙碌起来。十万军士配套的兵器和火器,这些都要抓紧生产出来。

      而十万军士所用的军服等军需品又让整个成衣坊忙碌起来。这个成衣坊是去年冬天,我让安公公加工七十万件棉衣后,安公公为以后向军队提供被服而特意建成的。做坊的地址就选在了宫墙外宫內作坊旁,里面的工人平时就用宫內无事的宫女,忙时向城中百姓中征招女性工人。

      这个成衣坊是我授意后,安公公才去建立的,我本着宫內宫女太多,不少人都是在闲置或是干些无关紧要之事,而因无所事事,平时争风、争吵之事时常有之,不如让她们去做些实事,一来有些收入,二来宫內也清静一些,三来又可为军队提供军需品。安公公原本还认为此事不合礼制,在我的解说之下才答应了下来。

      成衣坊的建立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宫内的闲人少了,事情也安排的紧张起来,互相的职责更加分明,也没有了推托之辞。而去成衣坊之人也能有一些固定收益,不用再受气,实是皆大欢喜。现在十万套军服以及军需物品的生产仼务我一下交给了安公公去办,安公公也急忙找来分管的公公,安排他去招人开工。

      帮宫里干活,既有工钱可拿,还不会招来闲话,这种工作是大姑娘、小媳妇都乐于前来的,并且家里的人不管是父母还是丈夫都很支持。所以安公公的这个成衣坊人气很高,几天就招收了数百名女工,风风火火的开工制衣。

      匠作监的冶铁坊我在一次巡视之后,把后世流水作业的方法引用了过来,如今的冶铁坊中,专人专工,每种产品,每道工序都是专人负责,比如说一把制式腰刀,以前从煅炼钢胚,到煅打成型,到淬火,到再次煅打,到成型后打磨,到装备护手、刀鞘这些都是由一个人完成。一个塾练的师付,一天时间能生产一把好刀就算不错了。

      现在这一把刀,分成了几道工序,煅炼钢胚是一个人,打制成型是一个人,淬火后再次煅打是一个人,打磨完工是一个人,装配副件是一个人。每人各管一事。无论是从精工的角度或是从效率的角度都让产品的成品率提高了不少。这种方法让毛义等主管眼中一亮,信服我的同时,也把这种方法在整个匠作监中全面开始使用。

      这些事情都安排完毕之后,我的注意力就放在了城外的军营之上,从下旨征兵,到征兵宣传的全面铺开,军营旧军向江州府开进后的第三天,成都府的第一批部兵一千人就开进了城外的军营。此时军营中,只有赵云老将军和帐下刚收下的五名副手以及军校的毕业生三千人。

      在接收了一千新兵之后,赵云便开始往新军中派遣各级军官,不过派遣的最低的都是队率[五十人为队,队率也叫都伯,为队长],至于更低的什长[十人为一什],伍长[五人为一伍],则是由新兵自选。本着先到先训的原则,这一千新兵从到了军营的第二天开始,就进行了最基本的队列训练。

      从队率开始都是经历过一年军校学习的军官,在训练这些新兵时,不知不觉中就用上了军校中所学到的各种方法。而我为军校编写的训练手册在这里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些军官把自己刚加入军校时所受的罪,所受的苦和累,在军营中全部发xiele出来,这下这些新兵都*练得苦不堪言。

      每天都不断的有新兵进入军营中,每天大量的军需给养从各处源源不断的送到了军营中,库存的军服、军需物品,库存的兵器也都开始向军营中转运。整个成都府,甚至整个蜀国都因为战争机器的再次启动而开始快速的运转起来。

      赵云将军不顾自己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整天没日没夜的扑在军营中,历史上的赵云将军是在建兴七年时病故的,可如今已是建兴八年了,赵云老将军仍然是精神矍铄,宝刀不老。也许是因为这几年我没有让他再行征战的原因吧,不管怎样,这对我和蜀国来说都是好事,有他这位老将军在,整个成都府军心大定。

      而赵云老将军帐下刚收的五员小将,也在向赵云老将军不断学习的同时,开始学着统兵、练兵。他们虽然不是从军校中培养而出,但是各个都出自将门,对训练新兵这一套并不陌生,在赵云将军的言传身教之下,很快也掌握了军校中的训练手册上的内容,渐渐的开始展现各人的本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