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奇幻小说 - 古今异事在线阅读 - 三国东吴屯兵的胜迹

三国东吴屯兵的胜迹

    三国东吴屯兵的胜迹

    这里是皖南的繁昌县与南陵县交界的地方,一条大漳河将平整的土地划成了两块。河西是繁昌县地界,河东是南陵县管辖。漳河两岸。文化古迹众多。最著名的是,当年三国东吴在这里屯兵,留下了许多名胜。一些比较小的古迹,在土地平整时,已经完全被平掉了,而大体上的地形,由于是形态所生成的,仍然存在。现在粗略地叙述如下。

    漳河两岸水网如织,纵横交错,界面宽广。包括了现在的繁昌、南陵和芜湖县的圩区,与长江、青弋江自成天然水系。三国时期,这些圩区不可能有圩埂堤坝,所有的水网都可以“一帆风顺”地通达。不仅如此,水网之间,都有面积不等的“垾地”。这些天然条件具备了处所隐蔽,而水上交通却很方便;水陆兼优,却是自然水系,易旱易涝,不宜家居,却是兵家屯田训练的好地方。于是,当时的东吴在这里设立了兵营,成为了他们屯兵练兵的处所之一。著名的大将黄盖公馆,就设立在漳河东岸与洋河交界之处。如今那里还叫“黄公渡”。当时,他们不仅训练着水军,还应该屯扎着马步兵:现在地名叫做牧马垾、马园墩、走马墩、上马场、中马场、下马场、拦马埂,以及马头街,这么许多与马相关的地名,且都绵延相连,还都是不出名的小地方,正是隐蔽屯兵的特征,为当时情况做了很好的说明。各处驻军指挥机关都建立了小城,如今还有叫西边城的村庄;甚至修建了战壕,象现在的桂竹墩,中间一个土墩,约三、四亩面积,居住着头十户人家,四周都是壕沟,北边还是双壕沟。工程之大,不是少数人可以完成的。可见他们在这里屯兵并非权宜之计。

    漳河西岸、黄盖公馆向南十里的地方,有一处大湖,古老的名称叫布袋湖。它的上游是河广湖。从河广湖发源地到布袋湖入河口,绵延约20里。因为进湖的水路多是河渠,而湖体却是庞大的椭圆体,因此称“布袋湖”。湖西都是群山。因此,布袋湖是容纳山水的大湖。由于人们的口语原因,在漫长的年月里,居然将布字省略掉了,称作“袋湖”;再因为,江南的山,终年苍青翠绿,映衬着广袤的湖水,呈现的是深绿的颜色,有文化的人根据它的特点,将它写为“黛湖”。这便是现在这处大湖的名称。

    周瑜24岁来东吴,在他任水军都督时,着重在布袋湖cao练水军,使这块土地展现了“用武之地”,赤壁一战,打击了不可一世的曹cao军队,成了古代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也使周瑜成了千古不朽的历史人物。上世纪八十年初,新镇修建中学,挖掘地基,刨出了一畚箕铜钱大小的金属片,当时有的民工拿了一些玩耍,大部分上交给了县文物部门。据鉴定,这东西便是当年周瑜练兵时用的铭牌。

    漳河西岸、布袋湖东岸,有个交通方便的村庄,叫俞垾,却从来没有住过姓俞的人,应该是周瑜办公地点的“瑜垾”。他的北边,是周边最大的村庄,叫周阳垾(山南、水北为阳),这两处连起来,就是“周瑜”了,应该是他的大本营。这样,“西边城”、“桂竹壕”都显得“理所当然”了。这里距离黄盖公馆仅十多华里,一水之地,水上联络十分方便。

    周瑜为了视察和议论军情,在布袋湖的中间,用人工筑成了两个大土墩,各约八九亩面积(一个在现在黛湖中间,一个在现在的郭仁农场),是中高级军官集中议事所使用的场地。土墩的周边,是深潭,是当时取土筑墩造成的,可以停靠众多的大小船只。黛湖中间的土墩,现在的当地人还叫它是“船墩”。

    为了训练方便,他们还在湖的各处修建了不少可以靠船的码头。现在,靠湖边的岸旁,许多地方深沟高岸,有的还延伸到垾地中间,应该是当时人工挖掘的“工事”;不然,湖边哪会有“深沟高岸”的自然地形?若说是后代农民们为了水利而挖掘,却不尽合理;因为这些深沟高岸,费工之巨,不是少数农民可以完成的,有的还不完全符合农业需要。

    没有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地形,不能抗拒天灾,易旱易涝。特别是洪水常来常去,来时成汪洋,去后才有“垾地”。不适合居民定居,当时的垾地应该没有居民。正因为这样,才是练兵的好地方。

    古时候的人,特别是帝王将相,对自己死后处所十分注重,称他们的坟墓为“寝陵”。不仅企求风水吉祥,更要安全可靠。因为这里具有安全隐蔽的特点,周瑜和黄盖都把自己死后的葬身之地选择在这里。年仅36岁的周瑜病死后,孙权将他的灵柩从2500多里的岳阳,运到他cao练水军的布袋湖边安葬。为了防备盗墓,出殡时在长江两岸不同的地方72口棺材,一齐出殡,使人弄不清他究竟是葬在哪里。不过,根据今人李云升研究,漳河之西,现在被称为“周墓”的地方,是他的墓地,比较可靠。他的研究根据是:

    周瑜精通周易八卦,生前为自己选择了安葬之地,还安排了善后事宜。

    1、其墓址在现在茅垾的周墓村西南的枫墩上。那地方为什么叫“枫墩”?枫的同音字是“风”,风的对应词是“雨”,雨同“瑜”音近;墩即土墩,引申为“坟墓”;因此,它实在的意思就是“瑜墓”。为了掩人耳目,那上面确实植了枫树。现在成了一个自然村。而名叫“周墓”的村庄,却不是真正周瑜的葬身之处。

    2、为了保护他的坟墓,他安插的守墓人也按照八卦赐了姓。这八姓是“李、俞、陈、杨、周、彭、文、章”;意思是“离对遇”、“沉对扬”、“舟对盆”、“文对章”。现在这些姓氏的后裔们还有人居住在这里。这里有个叫“小村”的村庄,本来名字应该是“孝村”,即为周瑜守孝之意。

    3、为了守墓人的人身安全、衣食无虞,在他们居住的地方,根据实际地理形状,按照八卦原理进行了整治,形成了足够的垾地和畅通的水网。使他们不仅能丰衣足食,若遇到战乱或劫匪,还可以进退自如,确保安全。现在这里沟塘附近都有大土墩,就是当时人工挖掘的证明。

    4、这里有个叫“猪耳朵湾”的水面。这个水面主要是为了造就“枫墩”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它主要是人工挖掘出来的。为什么叫“猪耳”?猪耳即“聚二”,“聚”义为遇,两个二遇到一起,则成四;遇与“瑜”谐音,四与“死”谐音,就是“瑜死”之意。

    这些事迹,因为年代久远,还得细致挖掘,才能更加明了。

    黄盖死后,安葬在他的公馆以南十华里的漳河东边,与布袋湖隔河相望。因为他的坟墓原因,那里被叫成了“黄墓”。后人在那里设置了渡口,则被称为“黄墓渡”,如今成了南陵县一个重要的古老集镇。下面是芜湖报社(当地的市级报纸)的一位记者,考察黄盖墓的记述文:

    黄盖,字公覆,湖南零陵人,三国东吴的三朝元老,是汉代南陵县(古称春谷县)县令。死后葬在南陵县的“黄墓渡”。

    从黄墓渡口往南两公里,有个村庄叫王家墩。黄盖之墓就在这个村庄。相传,王家墩原名黄家墩,居住着四户黄氏守墓人的后裔;因本地人“黄”“王”乡音不分,又历经战乱和岁月的流逝,其子孙如今皆更易为王姓了。向导指着村边一个长着几棵老树的高土墩告诉我们:“喏,这就是黄盖的墓。”这杂草离乱枯树凄凉的土墩就是那位叱诧风云的名将之墓?惊异之下,不由让人想起清代庠生(秀才)刘学尹的《过黄盖墓》的诗:“黄盖名垂远,忠魂应有知。残碑无几字,树老剩余枝。古冢栖狐冷,荒原宿鸟悲。桃花今日泪,洒作吊魂诗。”诗中其景荒凉,其情哀痛,今日来到黄公墓前,终于一得印证……

    爬上了土坡,但见遍地残碑瓦砾。土墩的东南有一深坑...向导说这是1974年农业学大寨农田基本建设的“成果”。当时挖出许多砌墓砖,砖上还有凹下去的“春谷”二字。1985年底,市县文物工作者还曾来王家墩实地考察过...见半个墓地已挖成一潭死水,变成前塘后墩,芭茅、蓬蒿丛生,都十分惋惜……

    近年来,黄墓镇已经把挖掘、整理、保护古籍文物作为一件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古镇雄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事摆上了议事日程。特别对于黄盖墓,不仅找到了墓碑的下落,整理出了黄盖及其墓葬的历史资料——包括清康熙年间春谷知县宋廷佐《黄将军墓碑记》;而且,还邀请佛教圣地九华山僧侣前来参与修复黄盖墓,复建“愿挨寺”,以再现当年的历史。所谓“愿挨”,就是当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