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天堂志在线阅读 - 1.武器

1.武器

    后的蘑菇云

    常规武器

    中国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如此写道:“夫兵者,不祥之器”。当我们设想站在宇宙中的任何一颗恒星上,俯瞰地球及其附近地区,我们不禁会大吃一惊:地球及其附近地区硝烟弥漫,充满杀气。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不祥之物,充斥着地球及其附近的宇宙空间。

    根据我们已经发现的史前时期的古人遗物来判断,并且根据最早时期的人群和如今还生活在美洲、北极地区以及亚洲某些极端落后地区的野蛮人的生活方式来判断,人类最古老的工具,无论是那些打猎的工具,还是捕鱼的工具,都曾经同时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战争的武器。恩格斯在其著名的《自然辩证法》中对此曾经有过经典的阐述。

    劳动工具与战争武器的合二为一,是由原始社会条件下极端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人类即使是绞尽脑汁,也无法解决生计问题。因此,在这个阶段,战争仅仅是人类在争取食物过程中偶尔发生的事件,现代意义上的常备军是不可能存在的,有限的剩余产品也不足以维持这支队伍的存在。因此,那些从事战斗活动的战士往往同时也是劳动者,作为劳动者的生产工具自然同时往往也是进行格斗用的武器。

    作为战争手段的武器,与作为劳动手段的工具的相互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作为阶级专政工具和种族战争工具的国家机器出现的必然产物。走出原始社会的人类,其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与之同时,各个不同阶级之间,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竞争也随之激化,战争逐步成为人类生活的主流模式。这种情况也自然催生了作为阶级之间与种族之间斗争工具,即常备军以及为之提供作战武器的军事技术系统的诞生。

    到今天,原本是从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的武器,已经“进化”得让人类无法认识其“祖先”了。无论是威力无比的洲际导弹,还是横行海洋的航空母舰,抑或是那些奇形怪状的坦克大炮之类,除了用于人类的相互屠杀以外,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别的价值!

    当意大利军事学家朱里奥·杜黑将军着手写作《制空权》之时,军事领域里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在空中是不可能战斗的,而另外一些人虽然承认空中战争的可能性,但航空兵作为一个兵种,充其量不过就是一种观察哨,其作用最多也就是从事诸如侦察、拍照、绘制作战地图,以及为炮兵指示射击目标等辅助性活动。欧洲一些军事家,如法国参谋总长霞飞和军事家福煦干脆说什么飞行“对运动来说一切都很好,但对军队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刘戟锋:《兵器进化之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109页。

    但在《制空权》1922年出版之后,空中力量不再被看成是只能在特定环境中起某种作用的辅助力量,而被看成是战争家族中第三位兄弟的诞生。它虽然比较年轻,但其作用与马汉笔下的海军力量、克劳塞维茨笔下的陆军力量平起平坐,都是任何帝国逐鹿天下、决胜乾坤的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也正因此之故,不祥之物便从地球走向太空、走向宇宙。

    此外,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武器,也成为当代世界真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根据联合国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有600多家厂家专门生产小型武器和轻型武器。目前全世界可供买卖的小型武器就达到5.5亿件之多,其中大部分来源于正规部队的富裕库存或者官方援助。

    如今,小型武器和炸药已经成为非国家暴乱与恐怖组织的基本装备。难怪,在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看来,小型常规武器(首先是冲锋枪)在全球毫无节制的扩散,是21世纪存在的更大风险。【德】赫尔穆特·施密特:《未来列强:明日世界的赢家与输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36页。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仅仅在非洲,过去十年时间就有100多万人死于小型武器攻击。“基地”组织在美国的恐怖袭击活动,造成3000多人丧命,他们所使用的都是小型武器。总之,正如施密特所形容的那样,“如此多的致命武器掌握在如此众多的人手中,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德】赫尔穆特·施密特:《未来列强:明日世界的赢家与输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36页。

    核武器

    一、始作俑者

    1945年7月16日,美国国家通讯社——美联社发布来自美国南部新墨西哥州的一则新闻通稿,《通稿》内容如下:

    阿拉莫戈多空军基地司令官声明如下:

    今天上午,阿拉莫戈多空军基地接到多次询问,一次大爆炸发生在空军基地之中。经调查,这是一所大型军火仓库发生爆炸,这个仓库位于基地中心的远处,装有大量烈性炸药和军火。爆炸没有引起任何人员伤亡,军火库以外的财产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需要提醒居民的是,由于爆炸中有毒气弹被引爆,它可能会影响到大气,使大气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陆军当局认为,把少数居民暂时迁移是比较适宜的。

    7月16日于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肯尼斯·加尔布雷斯:《核击日本》,王宏林译,京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50页。

    看似极端平常的一篇新闻报道,其背后却隐含着一个天大的秘密,那就是人世间最充满不祥之气的一个“超级怪物”——核武器正式来到人间。就在这一天的凌晨5点30分,在荒凉的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LosAlamos),世界上第一颗实验性的原子弹点火爆炸了。随着那比1000个太阳还要亮的光辐射和巨大的蘑菇云升上天空,人类一个崭新的时代,即核时代正式开始了!

    深谙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且又对德国纳粹政权怀有无限仇恨的是两位德国物理学家,一位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一位是出生于匈牙利的物理学家西拉德。关于爱因斯坦,尽人皆知,无需多言,至于西拉德则需要略加介绍。根据当时一些媒体透露的消息,西拉德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出生在匈牙利,后来到柏林学习。他的理想是做个工程师,在爱因斯坦等人的影响下,他又立志做个理论物理学家。在从事理论物理学之后,他又搞了很多发明创造,比如冰箱、炸弹、避孕工具等。30年代,纳粹德国排斥外来民族的政策使他无法在德国立足,不得不跑到英国。正是这位行为怪异的科学家,鼓动爱因斯坦致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并说服美国纽约银行家亚历山大·萨克斯通过私下渠道把此信送到罗斯福手中。其实,爱因斯坦仅仅是在由西拉德起草的文件上签了个名而已。

    这封信如此写道:

    美国总统罗斯福先生阁下:

    我从寄给我的一些书面报告中,了解到费米和西拉德两位先生正在进行的一些工作。我感到,在不久的将来,铀这种元素会成为一种新的重要能源。这种形势在有些方面看来急需要加以关注,如有必要,政府应果断采取行动。因此,我感到我有责任提醒您注意以下的事实及建议。

    在过去的4个月中,由于法国的约里奥及美国的费米和西拉德已经研究发现:在大块铀中可以实现链式反应,这一反应将产生巨大的能量和大量放射性元素。现在几乎可以肯定,这在最近的将来是能够实现的。这一新的发现也可以用于制造炸弹,这是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一枚这样的炸弹如果用船载着去轰炸一个港口,就可以完全摧毁整个港口连同它周围的部分地区。但这种炸弹也许过于笨重,很可能不能空运。

    美国拥有一些铀矿,但质量不太好,且数量不多。加拿大和捷克斯洛伐克有一些比较好的铀矿,最重要的铀矿资源在比利时所属的刚果。

    鉴于以上情况,政府最好是同那些正在从事链式反应的核物理学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对您来说,做到这一点的一个可取的方式是,把这项工作委托给一位您完全信任的人,他不妨以非官方的身份出面。他的任务主要是:

    一、沟通政府各部门,及时将进展情况告诉他们,并向政府提出行动建议,尤其要特别注意美国铀矿石的可靠供应这个问题。

    二、为加速目前一直在大学预算范围内进行的实验工作,如果需要这样资金的话,可由他组织那些愿意为这项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提供资金。并且,或许也可以靠他取得具有必要设备的工业试验室的合作。

    我了解到,德国已经接管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铀矿,停止了那里铀的出口。可以理解,为什么德国这么早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因为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的儿子卡尔·冯·魏扎克就是柏林威廉皇家研究院的成员。在该研究所里,眼下正在进行着一些美国人同样进行的研究。

    您的忠诚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39年8月2日于长岛佩科尼克区纳索角肯尼斯·加尔布雷斯:《核击日本》,王宏林译,京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28—29页。

    正是在爱因斯坦、西拉德、费米这些科学家和亚历山大·萨克斯这些深谋远虑的企业家的联合推动之下,美国总统罗斯福终于启动了改变世界命运和国际大格局的“曼哈顿计划”。在天才的奥本海姆的指挥之下,“曼哈顿计划”突飞猛进,很快就战果辉煌。到1945年7月,也就是在此项目的“始作俑者”罗斯福总统逝世后的第三个月度,美国人终于研制出三颗原子弹。科学家们把这三枚原子弹分别叫做“小男孩”、“胖子”、“瘦子”。为了这三个静静躺在实验室里、反射出暗蓝色光芒的“宝贝”们,美国政府历时近4年时间,先后动员了50多万人,其中科技人员就有15万人,耗资22亿元,占用了当时全国电力的三分之一。为了分离出高浓度的铀材料,美国就同时试用了电磁分离法、气体分离法和热扩散法三种方法,每种方法各建了一个大型工厂。仅第一个建起的电磁分离厂建造费用就达到3亿零4万美元,两万多人在此工作。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495页。

    笔者以前曾经听说过一句谚语,叫“人不能长前后眼”。这个俗语到底是来自西洋,还是出自东方,确实不太清楚。但我想其意思大概是说人难得有远见,或者说真正有远见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如果把这句俗语用在核武器这件事上,确实很是到位。

    与美国相比,或许德国更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研制出原子弹。为什么这么说?其一,德国拥有当时全世界泰斗级的物理学科学家,物理学水平远远高于当时的其他国家(自然也包括美国)。到1941年底,当美国人还在对能否造出原子弹和原子弹到底有多大能耐将信将疑之时,德国的核物理学家在基本原理上已对铀同位素分离、反应堆、原子弹等基本问题有了大致的轮廓,科研重点与方向已经基本明确。尤其是,早在1938年12月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施特拉斯曼就已经先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发现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并于1939年初发表了关于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有此扎实基础,早在1939年9月,德国原子弹研究已经正式“立项”而顺利开始。其二,德国拥有制造核武器最关键的原料即铀矿材料。他们霸占了比利时1200多吨沥青铀矿,还攫取了捷克斯洛伐克丰富的铀矿。其三,德国拥有发达的化学工业、先进的机械制造业。最后,就财力而言,德国也是远远超过欧洲和美国。

    历史不容假设,德国人终究没有制造出原子弹,其原因大概包括这样几条:

    其一,德国希特勒政权推行的歧视非日耳曼人的政策严重阻碍了德国科学技术的发展。1933年1月,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以后,对犹太人等非日耳曼民族实施种族歧视和迫害,使身居中欧的大批科学家流亡到美国。爱因斯坦、玻尔、费米、西拉德等就是在这个时候流亡到美国的。此外,就在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的这一年,德国就有2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11位物理学家被赶出德国的核物理研究机构。不仅如此,在德国纳粹纵容之下,德国物理学界还对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理论物理学进行“围剿”。勒纳是德国的一个物理学家,他曾经于1905年因阴极射线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配合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宣传,他于1936年和1937年期间推出4卷本《德国物理学》。此书指出,“德国物理学,……应说是雅利安物理学……是由种族决定的”。他声称,凡是过分抽象的理论就应视为“犹太物理学”,“犹太物理学可以非常适当地由一个人来代表,……他就是有纯粹犹太血统的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改变并主宰了整个物理学,但是面对现实时,则毫无立足之处,它甚至连一点真实的倾向都没有。相对于雅利安科学家对于真理的严肃态度,犹太人极度缺乏体会真理的能力。”杨建邺:《科学的双刃器:诺贝尔奖和蘑菇云》,商务印书馆,2008年1月第1版,第243页。纳粹政府如此轻视,乃至厌恶理论物理学,很难想像这不会对德国的核物理科学产生阻碍作用。

    其二,德国虽然拥有强大的财力,但是那些控制德国科学研究的纳粹分子却对核物理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解与重视,就连好不容易批准下来的200万马克经费也被挪作他用。特别是在战争后期,穷兵黩武的希特勒已经穷途末路。为挽救即将灭亡的命运,希特勒于1941年12月不得不下令将德国的工业和科研人员转为为前线服务,一切不能在短期内对战争“有用”的科研项目,一律不予支持。弹尽粮绝之下,德国的科学家们纵有鸿鹄之志,也不得不放弃原子弹研制工作,而“转行”去搞能驱动机器运转的铀锅炉之类的东西了。

    其三,德国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研究过程中犯了若干致命性的错误,也大大延缓了德国开发研制原子弹的速度,从而导致德国一开始所拥有的领先地位丧失殆尽。德国科学家向来存在一种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倾向,在他们看来,德国物理学当属世界一流;在他们眼中,如果德国人造不出来原子弹,那么英国人、美国人是不可能造出来的。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事实是,到1940年初,德国科学家对原子弹的研究远远超过英国和美国,但极端自信的德国科学家却在选择加速剂这个关键环节上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他们轻易排除了后来被美国科学家证明是一种最快捷最有效的用石墨作加速剂的做法,最终确定用重水来作为加速剂。而重水的生产极其昂贵和困难,战前世界上最大的重水生产厂(挪威的电解水厂)每月只能提供10公斤,远远满足不了德国科学家研制原子弹的需要。正是此关键性技术失误,也导致德国的原子弹研究工作陷入停顿,给美国争取了宝贵的几年时间。同上书,第239页。

    日本的政治家和军界那些决策者同样如此。根据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披露公开的日本“仁计划”资料,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空军参谋长安田武雄和后来成为首相的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十分重视核武器研究,日本的海军和陆军(日本空军归陆军部管辖)都成立专门机构来研究核武器。但海军不久就悲观地承认,从理论上造出一颗原子弹是可能的,但需要十年时间。尤其是,他们还自以为是地提出,德国和美国都没有多余的工业能力可以及时地生产出原子弹来用于战争。正是基于此显然是错误的判断,日本的海军解散了“核物理成就利用委员会”。空军虽然维持以日本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仁科芳雄负责的“仁计划”,但终因日本政府无法提供研制核武器所必须的铀原料而无疾而终。在轰炸日本广岛之后,当日本大本营要求科学家在6个月之内研制出核武器,以便为日本军队对美军展开进攻赢得时间,而保全日本“天皇”和“大和民族”时,无可奈何的仁科芳雄告知他们:“不要说是6个月,就是6年也不行。我们没有铀,也没有电,我们什么也干不成。肯尼斯·加尔布雷斯:《核击日本》,王宏林译,京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24页。”

    二、爆炸的“潘多拉”盒子

    核武器在当今世界的泛滥,大体上是沿着这样几个路径在加速进行着:一是核武器从原本只有美国一个国家所拥有逐步扩散到世界上诸多个不特定的国家和政治集团;二是由几个列强大国所拥有逐步扩散到中小型国家;三是从早先比较集中的欧洲和美洲国家逐步扩散到除北极洲、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四是核武器从研制国家逐步被部署到原本并没有核武器的国家。

    核武器之所以以上述几种令人恐怖的路径在加速扩散,自然与以下几种原因密切相关:

    其一,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核武器可以在一瞬间使数千万人化为灰烬,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这种武器作为维护其国家安全的“最后手段”。纵使干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遭致全人类的惩罚与唾弃,也要登堂入室成为“核俱乐部”的正式成员。

    其二,大国的“示范作用”。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通过示范让人们学好,往往很难;但是,示范坏的事情则往往容易成功。诸多事实也反复证明,相对少的成功的坏事常常能激起人们蜂拥做坏事的不成比例的热情。美国虽然在防止核武器扩散方面做了一些表面文章,例如该国曾经带头关闭了一些核武器设施,但实际上关闭这些设施仅仅是为了安全考虑而不是为了减少核武器。迄今为止,美国和前苏联也没有改变企图依靠核优势来控制世界并随时准备用核武器“先发制人”打击敢于挑战其权威的国家,而世界其他国家则随时随地处于这些核大国的核威慑之下。美国人在其1991年未公开的为美国战略空军指挥承担的《战略干预研究》(也称“Reed报告”)中指出,“应该限制石油国家及新兴霸权主义大国不断增长的财富。如果他们获得统治权,就会对世界的安宁造成威胁”【英】保罗·罗杰斯:《失控:21世纪的全球安全》,肖欢容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70页。。为实现这个战略目的,美国提出了诸多新的核武器目标策略,包括组建“主要是应对中国或第三世界目标的核远征部队。同上书,第70页。”在克林顿和奥巴马这两位民主党主政白宫时期,在核武器问题上,美国的立场虽然有所软化,但美国不断强化其核优势,并随时动用核武器来对那些胆敢向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的任何国家采取坚决打击的决策没有任何变化。俄罗斯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雷蒙·波普科维希(RomanPopkovich)提出,“俄罗斯最新的战略原则应该包括这样一条,如果任何国家使用常规武力对抗俄罗斯所带来的威胁,超出了俄罗斯国家常规力量的保护能力,俄罗斯有首先使用核武器进行还击的权利,而不只仅仅做出一般的回应或报复性打击。”同上书,第81页。有这样的两个大国身先士卒,作为表率,何愁核武器不能扩散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

    其三,核武器的加速扩散也与核武器相关的科学技术日益完善,核武器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有关。

    正是在上述诸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核武器得以在世界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加速扩散,一发不可收拾。

    前苏联:过于自信往往导致错估。在当时绝对垄断核武器的美国人看来,美国的经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美国实际生产的产品占全世界产品的50%以上,一个拥有如此实力的国家搞出原子弹尚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那么对于遭受战争重创、元气大伤的前苏联,要搞出核武器简直是难于上青天。而实际上,美国人错了。正如当年德国政府错误地估计美国、英国不可能很快造出原子弹一样,美国人也错误地且大大低估了前苏联研制原子弹的能力。拥有萨哈罗夫这样顶级的核物理学家的前苏联,几乎拥有和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研发实力。在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后,前苏联政府立即作出了研制原子弹的决定。在其后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其政府主管官员及科学家们指出:“对你们的唯一要求,……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为我们提供原子武器。你们知道,广岛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均势已经被破坏。提供这种炸弹——它将使我们免受巨大的威胁。”麦乔治·邦迪:《美国核战略》,褚广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244页。在1949年8月29日凌晨4时,在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即克格勃领导人贝利亚和前苏联科学总监伊格尔·库尔恰托夫的主持下,前苏联在中亚哈萨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进行了代号为“首次闪电”的核试爆,其爆炸威力为2.2万吨TNT当量。前苏联成为继美国以后的第二个核武器国家。1953年8月12日,在萨哈罗夫的领导下,前苏联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爆,爆炸了一颗4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

    英国:1952年10月3日,英国在澳大利亚西海岸蒙特贝诺岛停泊的一艘军舰上,试爆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飓风”,其爆炸当量为千吨级TNT。1954年6月,英国皇家空军开始装备实战型原子弹,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了核武器的国家。1957年5月15日,英国在太平洋的圣诞岛4600米空中爆炸成功了第一颗氢弹,威力达到百万吨TNT当量。

    法国: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法属西非撒哈拉大沙漠赖加奈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原子弹被放在100米高的铁塔上,爆炸威力为6万吨TNT当量。1968年8月24日,法国军方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进行了第一次氢弹爆炸试验,威力相当于270万吨TNT当量。

    中国: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基地试爆成功第一颗原子弹,威力相当于2万吨TNT当量。1965年5月14日,中国试验成功用轰—6轰炸机空投的第二颗原子弹。1966年10月27日,中国试验了导弹核武器,接着又于1967年6月17日用轰—6轰炸机空投,爆炸成功了当量为300万吨TNT的中国第一颗氢弹。

    印度:1974年5月18日,印度进行了一次地下“和平核爆炸”。1998年5月11日,印度在拉贾斯坦的博克兰沙漠地区进行了三次地下核试验。根据印度方面公布的资料,三次核试验的爆炸当量累计达到6万多吨TNT当量。同年5月13日,印度又在当地进行了两次核试验。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宣称:“印度现在已是一个核国家”。

    巴基斯坦:1998年5月28日和30日,巴基斯坦在与阿富汗接壤的俾路支省首府奎达西南部的贾吉地区分别进行了11次核试验。每次爆炸的威力都在0.5万—2万吨TNT当量。

    以色列:身陷群敌包围,且也不敢轻举妄动的以色列奉行一种“核模糊”战略,他们既不正式肯定也不正式否定它拥有核武器。国际上普遍估计,以色列拥有0.6吨军用钚,按照生产每个核弹头需要5公斤钚计算,那么以色列目前可能拥有120个核弹头,但实际上只有部分钚被用于实际生产核弹头。截止到2009年1月,以色列已拥有80枚核弹头,其中50枚是可以由弹道导弹发射的核弹头,其余的则是可以由飞机投掷的炸弹。【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年鉴2009: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译,时事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494页。此间分析家认为,以色列拥有一个隐蔽式的核武库(也就是在使用前需要一些准备)。2008年1月17日,以色列从其帕勒马希姆空军基地进行了多级弹道导弹的试射。此导弹就是“杰里科III”导弹,是一种三级的、固体推进的导弹,最大射程超过4000公里,有效载荷估计为1000—13000公斤,可见以色列的核武器发射系统也趋于成熟。

    朝鲜:东北亚的朝鲜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也在顶着巨大的国际压力艰难推进自己的“核”事业。应朝鲜请求,前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向朝鲜提供了一个核反应堆供其研究使用。在前苏联等国的帮助下,到1986年朝鲜共建立了6个核反应堆。2006年10月9日,朝鲜于当地时间11时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朝鲜政府举行大型活动,热烈庆祝核试验取得成功。由于这次核试验释放的能量远比预想的要小得多,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专家声称朝鲜的这次核试验以失败而告终。

    根据朝鲜政府2008年6月26日向当时的“六方会谈”提供的申报材料,朝鲜已拥有30.8公斤的分离钚。如果此情况属实,假设按照每枚核武器需要使用5公斤钚的话,朝鲜拥有的分离钚足可以制造5—6枚核武器。由于朝鲜一再拒绝国际观察员对其核设施进行环境取样,或使用其他取证技术来独立地确定宁边反应堆生产的钚的数量,因此,国际社会无法对朝鲜到底拥有多少核武器形成一致意见。例如,一些非政府机构基本认同朝鲜所申报的核武器的数字,而根据韩国国防部负责人金泰荣提供的信息,朝鲜目前已经生产大约40公斤钚韩联社首尔2010年11月2日电:《韩国称朝鲜已生产40公斤钚》。转引自:《参考消息》,2010年11月3日第2版。。但根据美国情报部门掌握的情报推测,朝鲜生产的钚则达50公斤,也就是说,朝鲜生产的钚足可以生产10枚左右的核武器。转引自:《参考消息》,2007年12月28日第2版。不仅如此,在美国看来,除了钚计划外,朝鲜还在从事一项积极的铀浓缩计划。【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年鉴2009: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译,时事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497页。一旦此计划得以实施,将大大提高朝鲜的核能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争夺对世界的控制权,一些核武器国家还通过种种手段把核武器部署到其境外地区。1961年,美国把约100枚战术核弹直接部署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市。作为一种报复,1962年9月,前苏联则将核弹头部署到中美洲的古巴。这些核武器包括:45枚P—12导弹的弹头,36枚战地巡航导弹的弹头,6颗原子弹和12颗“月亮号”核弹头。

    如今,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南极洲和北冰洋地区以外,世界上每个大陆都散布着随时置人类于灭亡境地的核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只有美国拥有核武器,而如今这种技术在地球上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些被关在“核俱乐部”门外的国家千方百计设法获得核技术,而一些极端不负责任的国家为图暴利,也拿核武器技术公开到处贩卖,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此外,2008年1月6日的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则披露一个“惊天秘密”,即美国国务院和五角大楼的一些贪恋财色的高级官僚也利用职务之便,与土耳其国际核武器走私集团和以色列特工人员相互勾结,窃取美国的核武器绝密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向“感兴趣的客户”高价叫卖。据说,巴基斯坦核武器之父阿卜杜拉·汗就是从核黑市上获得核武器技术的。

    此外,在重商主义主导之下的当代世界,奉行一种越来越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具体体现在各国所实施的私有化政策上。在美国等国家,就连生产制造核武器浓缩铀的公司也积极投入私有化改造,而逐步走向“民营”。在暴利的驱使下,各种铀的生产、销售,已经与其他一般商品没有任何区别。此举动虽然遭到诸如斯蒂格利茨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大力反对,但最终谁也无法改变这个潮流。【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9页。于是乎,核武器越来越成为一项非常“普通”的武器。到今天为止,世界上已经有八个国家登堂入室成为“核俱乐部”的正式成员。而伊朗、沙特阿拉伯则成为随时可能拥有核武器的“候选”国家。更有专家认为,现在世界上有能力、有潜力发展核武器的国家高达50多个。李异鸣:《人类灭绝的10种可能》,武汉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138页。

    中国古代诗人辛弃疾在《元夕》诗中有一句很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今,我们蓦然回首,难道人类苦苦追求25个世纪的东西,就是那片暗示着人类末日即将来临的蘑菇云吗?

    三、“核”体验

    要把握核能之“无限”,我们一半从案例出发,一半依靠推理和想像了。前者我们不妨从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来进行研究,后者则以此为基础进行数理推理。

    1945年8月6日8时许,美国两架B—29轰炸机从高空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日本南部工业中心和军事港口广岛上空,其中一架名为“安诺拉·盖伊”号,它装载了一颗5吨重的原子弹——“小男孩”。9时许,“小男孩”犹如一支悬挂在广岛上空的锋利无比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稳稳地投向了广岛,并在离地600米的空中爆炸,广岛顷刻之间变成了人间地域。25万人几乎在同时看到了死神的狞笑。广岛的9万幢建筑中有6万幢被彻底摧毁。1996年11月7日,广岛市市长在国际法庭的证词中回忆了那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历史:“广岛变成一座死亡城市,连昆虫的声音都听不到。过了一会儿,无数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开始聚集在附近的浦神河河岸上饮水。他们的头发和衣服都被烧焦了,他们受伤的皮肤像破布片一样纷纷掉落。他们乞求帮助,一个接一个地在河中死去,或者成堆地死在岸上。……在原子弹轰炸后的四个月,7.4万人死了,7.5万人受伤,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广岛城市人口成了降临到广岛的、世纪末日般的灾难的牺牲品”。【美】罗·麦克纳马拉、詹·布莱特:《历史的教训——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建言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37页。摧毁广岛以后,美国人在撒向日本本土的传单中,如此警告日本人:“美国已经掌握人类从未有过的破坏力最大的爆炸物——原子弹。这种新型武器的爆炸力等于2000架B—29轰炸机所携带的全部炸弹的爆炸力。希望你们好好地思考一下这个可怕的事实。”实际情况表明,美国人还真的不是凭空恫吓日本人。在长崎,近7.5万人在四个月中死亡,总的死亡人数达到10.8万人之多,而长崎的5.2万幢建筑中则有1.4万幢被摧毁。

    然而,摧毁广岛与长崎的原子弹,不过是一个当量非常小(不足两万吨),极其原始的核武器。就其破坏力来讲,与今天的原子弹比较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

    英国学者保罗·罗杰斯在其《失控——21世纪的全球安全》中如此写道:“如果一颗2500万吨级的(核)弹头在海拔10万英尺的高度爆炸,就能彻底破坏超过方圆500平方英里的地域,引起的严重大火将会覆盖2000多平方英里。如果一颗核弹头在伦敦或纽约的上空爆炸,就会摧毁整个城市和郊区,杀死好几百万人。”【英】保罗·罗杰斯:《失控:21世纪的全球安全》,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3—24页。“国际医生防止核战”——一个在198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国际组织,在其1992年的报告中以“一个核爆炸”为题,对核爆炸所产生的后果作出如下描写:

    总的效果:由三种伤害引起的人员当场死亡有爆炸本身的效应;由于直接暴露在由爆炸产生的高热下以及随后的大火引起的烧伤;核爆炸后风吹来的放射尘埃造成的辐射。

    零号地带:在零号地带,爆炸产生一个300英尺深、直径为1200英尺的大洞,一切生命和组织都无影无踪。

    0—1英里:一秒后,大气自燃变成直径为半英里的火球,火球的表面(比中心凉)发射的光和热是太阳表面可以与之相比区域的三倍左右。火球升到6英里高度左右,它下边的所有生命在几秒钟后消失殆尽。

    1—3英里:爆炸发出的光热向外扩散的速度与光速一样,立即引起严重烧伤。接下来是一阵压缩空气爆炸波,速度稍有放慢,12秒后到达3英里外的地方。单是这种爆炸波,大多数工厂和商业建筑就会坍塌,小房子和砖结构的居民住宅被摧毁。速度为每小时250英里的风携带着放射尘,给整个社区带来致命的伤害。该地区至少有一半人在受到任何放射物质的伤害或形成的火暴之前立即死亡。

    3—6英里:爆炸引起的直接热辐射立即使裸露的皮肤造成三级烧伤,而且爆炸波会摧毁许多小型建筑物。热和爆炸的结合使油料箱爆炸。当风和高温将单个的火团卷成一个燃烧的火团时,火暴开始形成。火暴吞噬了周围所有的氧气,把地下车站的氧气吸干,车站里的人因窒息而亡。避难所变成了热锅,在随后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死亡率可能接近百分之百。

    6—12英里:在紧随爆炸后的40秒,冲击波会到达8英里的地方。直接暴露在核弹爆炸产生的电磁辐射(以强光的形式)下的人们会受到二级烧伤。早期的整个伤亡(死亡和受伤的)人数大概在5%到50%之间。

    辐射伤亡:在紧邻爆炸的地方(方圆6英里左右),由于辐射而产生的受伤几乎没有意义,因为大多数(也许全部)受伤的人将会很快地死于致命的烧伤和炸伤。在较远的地方,辐射扩散会成为短期和中期健康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核爆之后的治疗:妨碍进行有效治疗的障碍很多。这些障碍中最重要的是伤亡的纯粹数目,以及爆炸本身将会摧毁医院和其他医疗设施(包括供药库),杀死和杀伤大多数医疗人员这一事实……在美国,仅仅烧伤就需要现有的精心护理室扩大142倍。然而,即使是对于那些伤得不厉害的大多数人来说,要得到有效的治疗完全是不可能的。【美】罗·麦克纳马拉、布莱特:《历史的教训: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建言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35—136页。而根据科学家们的评估,目前仅美国与俄罗斯拥有的核武器,一旦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则是以上所描写的一次大爆炸的4000倍。

    一个百万吨级的核爆炸,在瞬间就可以使温度达到一亿摄氏度,其温度达到太阳中心温度的5倍。1945年美国投放到广岛的原子弹的爆炸当量仅仅相当于15000吨炸药(TNT),如今的导弹可以携带超过广岛原子弹爆炸力100倍的核弹头。根据权威专家的计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所有炸弹的爆炸力,仅仅相当于一颗300万吨级的核弹头。而1960年前苏联爆炸的氢弹,其爆炸力则达到6000万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所有炸弹的爆炸力的20倍。

    根据到目前的统计,仅仅美国与前苏联这两个国家,就进行了1300多次的核爆炸试验。它们在顶峰时期共拥有5万枚核弹头,这些核弹头爆炸总威力达到130多亿吨TNT当量,相当于全世界每个人的头上悬挂着2.5吨TNT炸药。王仲春:《核武器核国家核战略》,时事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7页。从全世界来看,截至1986年,全世界核武器的贮存量就有7万枚之多,其爆炸当量相当于180亿吨TNT炸药,地球上平均每人分享3.6吨。据估计,前苏联能够用其核武器摧毁美国145次,而美国则可以将前苏联摧毁1250次。

    如此巨大的破坏力量,足以将我们人类生活于其上的地球毁灭若干次。核武器是自有人类以来,唯一一个能把人类彻底予以毁灭的武器。世界卫生组织则作出估计,一次大规模的核武器战争,可以立即让11亿人魂归西天。

    失控的军火贸易

    在不祥之物充斥天下的背后,是疯狂的军火贸易。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正是罪恶的军火利润,刺激着人类像生产日用工业品一样疯狂地生产着各种军用武器。我们的地球成为一个随时可以爆炸的东西,超额的军火利润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今世界,每年世界军火贸易总额据估算大约在250亿―400亿美元之间。在传统的军火生产、出口大国中,美国多年稳居“龙头”地位。仅2001年以来,其年出口总额就一直保持在100亿―150亿美元,约占世界军火贸易总额的四成。不仅销售总额第一,而且在地对空导弹、军舰等销售方面,均居世界首位。

    近年来,谋求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俄罗斯,在军火出口方面也有长足进展。2000―2004年,其武器和军事装备出口总额超过250亿美元,2006年为65亿美元。除拥有极佳声誉的军用飞机外,俄罗斯S―300反导系统、大型军用舰艇等又成为国际市场新宠。值得注意的是,一手从美国进口大量先进武器的以色列,另一手也在大量出口军火,2006年,其防务出口为48.6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近15%。

    据统计,世界军火贸易中的大部分军火,是被发展中国家买去了,其中多数在亚洲,中东尤为集中。世界十大武器进口国中,中东就占了五个。2002―2005年,发展中国家购买的军火,占世界交易总额的64.3%,2005年的比例达68.4%。沙特阿拉伯多年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武器进口国之一,在海湾战争后进口的武器装备总值接近500亿美元,包括坦克、防空导弹和作战飞机等,几乎将本国武器库更新了一遍。阿联酋在2006年耗资80亿美元从美国购买了F―16战斗机,还将再花费60亿美元购买反导导弹、空中预警系统和空中预警机。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等海湾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也都不是小数。近年来,印度的最新武器购买计划颇为可观,引起了国际社会关注。除发展中国家外,日本、韩国等一直是美国先进武器的重要买主。

    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越来越将其庞大的国民收入用于军事支出,在美国,大约国民生产总值的10%、全部劳动力的9%、联邦预算的50%、科学家和工程师的60%被直接或间接用在国防上。根据路透社披露的情报,美国政府仅通过被其控制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发F—35战斗机一项就将投入3820亿美元,堪称人类史上最昂贵的武器项目。

    愈演愈烈的军火交易更使我们的地球雪上加霜。目前国际军火贸易额每年达到250亿到300亿美元,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是其供货商,而这些军火最大的消费者则是亚洲国家。为了防务,中国的台湾地区、中东的沙特和东亚的日本等国家都是最大的军火消费者。目前亚洲是世界上军火密度最大的地区。

    不管是出于一种恐惧的心理本能,还是出于一种理性的选择,人类也曾经试图采取一些措施来挽救这个地球。例如,人类曾经相互之间签定了诸如《全面核禁试条约》、《反弹道导弹条约》、《化学武器公约》、《生物和有毒武器公约》等条约,但是,无论是那些飞扬跋扈的强国、大国,还是那些怀抱“光脚不怕穿鞋”的无赖小国,他们都不把这些条约当一回事,耗尽民脂民膏,能造则造,不能造则买。如今,我们地球已经变成一个遨游在宇宙太空中的一个彻头彻尾的兵工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