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主宰江山在线阅读 - 第六百四十六章 当家的,钱和脸面哪个重要?

第六百四十六章 当家的,钱和脸面哪个重要?

    皇帝驾临重要不正要?当然重要。不管是官场,还是民间,那都是一场震动。以民间为例,短短几日里,蛋禽牛羊的价格都是翻倍的增长。

    而且随着陈鸣的抵到宝鸡,一个在凤翔府已经被讨论了大半年的决议也顺利通过了。允许宝鸡这个重点县的个别重点乡镇增加公员岗位,凡是县城各机关中愿意支援乡镇地方的公务人员,级别提升一级。

    陈鸣并不知道,因为自己的到来而煽动起来的这个波动,却在深深地影响着一些家庭的命运。他刚刚接到南京外交部传来的一个消息,奥斯曼帝国派遣了一位亲王作为特使要前来中国拜见皇帝,这标志着两个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奥斯曼帝国的使馆建成之后,这位亲王殿下就会以大使的身份长久的在中国驻留下来。

    “当家的,这你要知道,县官不如现管。”

    “回镇里既给提升一级,职位高了,还方便。”

    “儿啊,回镇里不耽误你前程。提升一级了,还能照顾家里的酒店……”

    “回乡下多好,你在城里要熬多久才能升上一级啊?”

    一对老父母,一位精明干练的妻子,火力一起对准了被他们围在中间的男人。态度十分坚定地让自己的儿子,自己的丈夫,从县城回到乡镇来。

    这可是很稀罕的一件事啊。

    一直以来宁为牛后不为鸡头的国人,就多的如河里的沙子一样,数不胜数。尤其是官场中人!有谁愿意从高级下到低级呢?宁愿职务第一点,也不愿意下放到地方。宰相门前七品官的思想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这人叫李春红,宝鸡城里的一个政府公员,此人是宝鸡西仁堡人士,贾村镇人,现宝鸡县政府文员,那贾村镇正好是宝鸡县的重点乡镇之一。

    李春红并不是退伍军人出身,他的家中就没有一个跟军属能沾边的人。李春红能当上政府公员,完全是靠自己的硬功夫他算盘打的极好,之前在宝鸡的一家钱庄做学徒。

    对于一个乡下人来说,家中突然多出了一个吃官粮的人来,这是很值得荣耀的事情。

    政府公员的收入并不菲,尤其是之前时候朝廷在以田代饷,那收入真心不低。

    李春红一个人的收入足够养活他们一家人,老父老母,一对儿女。

    但偏偏李春红从今年开始就过的很不愉快,不是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而是他妻子的事儿。

    他老婆不知道怎么想的,突然要做小买卖了,拦都拦不住。宝鸡现如今就是一个大工地,那么多的事情政府机构忙碌的很,李春红有时候忙碌起来,三五天都不回家。

    他哪有时间管得住他老婆啊。

    李春红的老婆姓曾,每天干的生意也不大,就是煮点茶叶蛋、豆腐串、豆腐皮,外带馒头白开水,但生意很好。宝鸡这地方是一个大工地么,往来人流量大,不是谁都舍得下馆子吃饭的。或者说想吃点东西垫一垫的人很多,舍不得吃茶叶蛋,那就夹个豆腐串、豆腐皮也行。

    曾氏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等到李春红发觉的时候,家里的爹娘都已经给拉下水了。

    李春红是一个要面子的人,让家中的老婆出来挣钱,这太伤他颜面了。

    可是曾氏也不是一个乖乖听话的主,一开始是表面答应的好好地,待到李春红出去了照样是出来干自己的小买卖。但最后就直接拧起来了。

    李家老两口看着有钱赚,也表现的犹豫不定。

    曾氏摆摊挣的钱,当然比不得李春红每月挣得多,可对比往年李家的收入来却是很丰厚,就算是对于现在李家也不是可以随随便便的就忽略不计的。

    李家的老两口在钱和儿子的颜面问题上摇摆不定,曾氏就是一门心思的钻到钱眼里了。李春红不可能因为这个就离婚啊。现在陈汉天下没有休妻这么一说了,也没有合离这么一说,就是一个离婚。但整个宝鸡还没有爆出一个要离婚的。

    李春红可不想在这上面第一次吃螃蟹。

    但是要面子的男人也不会放任自己的老婆丢自己的颜面,这天李春红就带着一家人回老家了。在此之前他专门的说服了自己的爹娘,用升官受影响这个做噱头,成功的把他爹娘老两口给忽悠住了。

    “呦,春红,你回来啦!”西仁堡的小地主曾大兴笑着给李春红打招呼。这可是吃官粮的,就跟过去的衙役一样,他们曾家的女婿啊。

    去年曾大兴还通过李春红的关系,用150块的价格从北边工地里买下了五头受伤的牛马,都不是大伤,细心的喂养照顾三四个月,一个比一个恢复的好。就算不留作自己用,再卖给工地里,一来一回也是上百块的收益。

    现在宝鸡地界的牛马是前所未有的繁多,也是前所未有的紧张。政府是放开了量的收购牛马,民间普遍出现了牛马断绝的现象。

    工地上受伤的牛马,伤势严重的直接宰杀,不严重的那就是民间百姓渴求的目标了。

    就以曾大兴购买的那两头牛三匹马来说,平均价格一头/一匹三十块,也就是三块银元二两银子,这是什么价格啊?蒙古人把牛马卖到张家口的价格也要比这高一点。

    不过曾大兴看着热情,李春红还是能非常清楚的看出,曾大兴这是要急着出去。自己来的不巧啊。

    曾大兴也看得出李春红是找自己有事,主动问起来。

    “五叔,我这次来是想问问生产队的事情。”那时李春红立刻开门见山的说道。

    脸上的笑容立刻就从曾大兴脸上消失了,曾大兴紧张起来,“我们那生产队怎么了?”

    “五叔别误会。不是政府的事儿,是我自己想问一问。五叔你们办的生产队不是搞的比较好么,我想问问这生产队现在还能不能加入了?”李春红主动地给曾大兴递上了一根烟。

    曾大兴的脸色立刻好转了,“你小子说话没个头尾,唬了五叔一跳。是这件事啊,难了。”曾大兴很为自己领导的生产队‘名头’响亮赶到高兴,这是一种肯定。

    “春红你不是在政府上班么?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我爹娘要回老家,我家婆娘也跟着回来种地。五叔你也知道,俺家现在大大小小三块地,差不多有十二三亩。让她一个女人家跟我爹娘俩老人种我不放心。我想着找个生产队,加进来稳当。”

    “这个啊……”曾大兴听了李春红的解释,脸上露出了很为难的神色,“春红啊,不是我不愿意帮你,而是我们这个生产队特别累。除了种地,我们还打零工,还有给人运货。那忙起来是不分男女的。你媳妇来了后只怕是顶不住啊。你咋不去联系一下农场呢?”

    小地主家也没余粮。当赚钱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那些拉起生产队的工头没谁会因为辛苦而把钱往外头推的。虽然这钱拿到手的时候,想想自己受的累受的苦,很多人都破口大骂不值得。可下一趟生意来的时候,他们就又忘了苦累了。

    农场则主要是以种植为主,就算还兼顾豆腐坊、油坊、磨坊这些生意,那也是在一个地儿捣腾,不像生产队,曾大兴最远的时候赶着牛车都把铁条送到了褒城去,那再往南面一步就是汉中了。路上别提吃多少路受多少累了。

    曾大兴的话让李春红忍不住咧嘴苦笑了,他的确是联系过农场,里头还包括军民公司。不过李家既不是军人,也不是大地主,还不是正儿八经的官,李家总共的田亩只有十二三亩,还跟那些公司农场的地界不相搭,就是想加入也加不进去啊。

    他们倒是可以用手段‘换地’土地使用权,但是为了一个小小的李春红,为了区区十二三亩地,值得吗?既然不值得,那李春红也就求告无门了,只能转而寻起了生产队。

    现在农村变化之大让李春红觉得不可思议。不仅城里面的工厂搞起了所谓的制度管理,建设工地上讲起了纪律,农场也是如此。

    在来寻曾大兴之前,李春红先去找亲戚了解了一番西仁堡的事儿。他老家这儿一共三个生产队,曾姓人一个,李姓人也拉起来了一个,还有一个是吴家的,只是后者的领头人是退伍兵,还是伤残军人,掉了两根手指头,那面子叫一个大,全生产队的人都进了宝银线的工地,并且在去年秋天取得了五级施工队的资格。

    跟李家和曾家的生产队完全是两码事。

    而再细比较李家人的这个生产队,籍籍无名,对于后来者不愿意再纳入,而是只想着拿到土地使用权。李春红如果去‘投’,那生产队肯定很乐意,但这跟过去李春红家把地租出去,有什么两样?

    李春红现在要的是一个能绊着自己老婆的‘工作’。但这个工作一定不能太累,因为李春红家里还有两个老人和两个孩子要照顾呢。

    也是这个时代孩子学籍建立了之后,要转学很容易。西仁堡作为宝鸡的一个镇驻地,也正好有着学校。

    “娘,爹是不是不要我们了?”

    此刻的李家,曾氏正在忙碌着烧柴做饭,八岁大的儿子跑到母亲身边,怯怯的,小声的问道。

    他在学校里上学就听人说过,有人就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送回乡下去,然后在县城里又找了个小的。

    曾氏哈哈一乐,“你爹要敢有那样的心,我一巴掌扇的他三天没脸见人。你小孩子家家的,cao什么心?快去看书去。”

    曾氏当然清楚自己丈夫这一回老家是要干什么的,但是李春红把孩子的转学还有老人都给说服了,事儿都给做绝了,她也只能顺着回家。

    不过曾氏一直在心里痛骂着李春红,这宝鸡城里摆摊的妇人多了,怎么就她偏偏摆不得?当个政府公员说起来很有面子,之前朝廷俸禄未改的时候也真的很高。可是朝廷的俸禄更改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以后这一改,没了田地的增价,可也不比她天天卖茶叶蛋挣得钱多多少了。

    李春红没能做一个着落,就不得不回城里上班了。而他不知道,就仅仅是半个月后,重新用孩子长大了上学要花很多钱为理由说服了李家老两口后,曾氏挑着担子从西仁堡出发了,前往十几里外的一处工地。

    曾氏干的还是她在县城里做的老本行,前后两个担子,一个挑着馒头,另一个挑着火炉煤炭和一盆鸡蛋豆腐。

    曾氏只是在亲戚里收了点鸡蛋,按照之前的经验,鸡蛋这东西远没有豆腐卖的快。

    可后来就发现那片工地上的人似乎真的不差钱,她的茶叶蛋居然供不应求了。然后她就不挑馒头,专门下鸡蛋和豆腐皮、豆腐块了。工地上都有食堂,馒头可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对面工地上有四五百号民工,每人一天一个鸡蛋的话,累死曾氏也忙不过来。当然这只是她美好的一厢情愿。

    不过这茶叶蛋好卖么,竞争对手也立马出现。很快曾氏就发现自家摊子对面出现了个小媳妇,也开始卖茶叶蛋,立马抢了她一半的生意。

    可恨!

    原本曾氏还满心指望能靠垄断经营,卖茶叶蛋赚它个盆满钵满。五分钱一个的茶叶蛋太便宜了,应该卖到一角一个最好了。可现在有了小媳妇出来了,美梦瞬间破灭!

    就当曾氏想着是不是跟对面的小媳妇商量一下,两家联手涨个价。不说一角一个,好歹六七分一个啊!可她就发现这聪明人太多了-一个月不到,工地周边卖茶叶蛋的冒出是好几个。

    之前没人向着来工地买吃的,因为宝鸡人都知道工地的食堂吃得好。可没有人细细的想过,有的人吃了好的后就希望吃的更好,特别是这些人手里有了钱后。

    在这个时代,不是说你手里有银子就能天天在工地吃香的喝辣的的。

    不要说是rou了,鸡蛋这东西就是在军队,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士兵一天吃一个呢。

    全中国有这个保障的只有童子营的一个阶梯编队和成均公学等少数几家重点院校,国家补贴学生,一天一个鸡蛋,一天一块咸鱼咸rou。

    别看沿海地区的罐头产业和海产品干货做的生气蓬勃,产量不断在加大,但这些量要是深入到内陆几千里地,放到两万万这个基础数字上瞧,看看平均量才有多少?

    本来就只是四五百人的一个工地,两家三家茶叶蛋还有的钱赚,可以说五六家七八家那就差劲了。

    曾氏不是个没志气的,她在卖茶叶蛋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工人们嘴馋的这一事实,转头就大胆的不卖鸡蛋了,她村子里收鸡蛋都越来越难收了。因为就在这一俩月时间里,不仅仅这一个工地的边上出现了小商贩,整个宝鸡的外延工地都有这种小摊位出现。

    供需立刻就显得紧张起来。

    曾氏进行了产业升级,人家改卖天水杂烩了。

    宝鸡跟天水民间联系还是很紧密的,天水的美食在宝鸡名头也一样响亮。那正宗的天水杂烩是把鸡蛋清和蛋黄搅匀,摊成薄饼。取鲜五花rou剁碎,放入盐、粉面、花椒后拌匀,加在两层薄蛋饼中间压平,上笼蒸熟,切成条形,便做成夹板rou。以夹板rou为主,配以响皮条、丸子,浇上鸡汤,撒上葱花、香菜、木耳等,盛入汤盆,量足汤多,荤素搭配,边喝边吃,不油不腻,味道鲜美。

    曾氏没那个途径天天要新鲜的五花rou,那是肠子肚子下水,什么都用上。配料能有的就有,没有的就换别的,还特别弄了辆车子,天天把这炊事车拉到工地上。服务热情,顾客至上,生意立刻做大了。

    当曾氏把自家的炊事车再次升级换代,靠着西仁堡的官道办了一家酒店的时候,并且不再只是李春红一家人,李家的亲戚朋友也纷纷搀和进其中之后,欢呼李春红回家的呼声就越来越高。更凑巧的是,正好政府也有了政策,要进一步加大个别重点乡镇的单位机构……

    可是让县城的公员主动地回归乡镇地方,这谈何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