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我要修行
对于修行,乔觉之前一直都是随缘。果子死了,死在梦妖的手里,她连轮回的权利都没有,她的灵魂、她的梦都被梦妖吞噬。乔觉知道,像果子这样的小女孩绝对不止一个。 乔觉很内疚,他恨自己的力量太弱小,没办法彻底消除梦妖,这一刻他生出了修行的冲动。 澄观老和尚依旧是云淡风轻,明显感觉到了乔觉内心的波动,但他没有说话,一直保持着沉默,默默地在火堆边烤着火。 “师父,我知道你是个修行者,我要跟着你修行。” 乔觉很认真地对澄观老和尚说道。 “修行之路充满荆棘,充满着杀机,你会死!” “我不怕死,但是我不想看着身边的人死,所以我要修行,保护他们,不让他们死。” 澄观老和尚看着他,眼中露出一丝期许,眼前少年那坚毅的神色让他心中大喜,这一切正是他所希望的。 “跟我走!” 澄观站起身子,背负双手,引领乔觉来到了门外。 “你看着。” 澄观老和尚话音刚落,常年不离手的棍子随着他右臂一抬,点在了一块平滑的石块上,平凡到毫无烟火气的一棍,感觉不到一丝真元的流动,但就是这样一棍,点在那石块上,整块石头忽然裂开,从外到里慢慢龟裂。 一棍挥完,老和尚将棍子扔在乔觉手里:“你先从这里开始,什么时候能做到这种地步,你再跟我说修行。” 乔觉接过棍子,这黝黑的棍子承载了他太多的痛苦,此刻在他手上,任由他的真元催动,棍子表面没有任何变化,这根棍子和普通棍子唯一不同的地方,只是重量要重很多。 师父随意的一击看起来很简单,但乔觉学着师父的样子,每一击虽然凌厉很多,但要做到那种从外到里破坏石块结构的威力,却也是无能为力。 修行之路艰难,乔觉做好了准备,但他没想到仅是这简单的一击,他整整学了三个月。 冬去春来,天地间草长莺飞,过了一个年乔觉明显长大了,他的身高也猛地窜高了,一米七的个头在同辈里显得很突兀,都快比澄观老和尚要高出半个头。 初三的课程很紧张,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将全部心思放在了初三的中考上,一心沉浸在修行之路的乔觉将中考不当回事,他大满贯的成绩只维持了一次,后来的考试成绩并没有那么出色,只能勉强进入全校二十名以内。 下午放学之后,乔觉没有接受李小胖上山打鸟的邀请,而是早早回到了庙里,跟澄观老和尚说了一声,在那里练起棍来。师父传了他第二棍,若第一棍要练习的是巧力,而第二棍则截然相反,走得是刚猛的路子,讲究的是一种滂沱大气。 师父传的棍法很简单,简单到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能施展出它的招式,但棍法之中散发出的那种气势,就算是乔觉这个怪物都不能完美呈现出来。 乔觉从武侠小说中明白一个道理,越是简单的招式,越是难以修行,大道至简,但修行中人自古至今,却又能有几个人能够悟到天地间最简单的至理呢? “格局不够,心不够大,所以你的气势不显。” 这是澄观老和尚给他的一句评语,乔觉不明白所谓的格局和大气是什么,但他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来培养所谓的气势。他白天观看鄱阳湖那一望无际的湖面,晚上苦修观星法,观望无垠星空中浩瀚宇宙。 这个办法似乎有点效果,乔觉每日感受着鄱阳湖中巨浪拍岸的澎湃汹涌,感受着星空璀璨的浩瀚无垠,他的心境慢慢有了一点变化,这个变化直接体现在第二棍上。 他凌空跃起,一棍子打在鄱阳湖的水面上,翻滚的水面似乎受到了一种大势的影响,逆着流水,这股大势产生了作用,引导湖水逆行,在他身前十米的地方,相互碰撞的湖水产生了一个直径一米的漩涡。 第二棍有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对乔觉来说,他并不满意,感觉这其中总是差一点火候,他明显感觉到棍中的那种烟火气。他在想象着,如果这一棍打出,对象换作是他,到底能不能避开。
结果是当然能够避开,修行中人反应速度都很快,这一棍蕴含的气势虽然很足,但出棍的速度还是太慢,与修行者对决,没有谁会傻到站在那里让他打。 乔觉陷入了沉思中,他在苦苦思考,但完全没有头绪,直到澄观老和尚出现在他面前,轻轻提起棍子,而后双足向前踏了半步,一棍打出,同样落在了湖面。 “轰.” 澄观从提棍到出棍,没有任何气势,就像一个普通的孩子,拿着一根棍子随手挥了一下,但是这挥出的一棍,在触及到湖面那一刻,爆发出无以伦比的威力,一股极强的气势从棍子上爆发出来,整个湖面像是炸开一般,无数个漩涡在湖面快速旋转着,掀起一根根水柱冲向了空中,而后又散落开来,青天白日间像是下了一场大雨。 “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强大的力量并不是在表面,而是在你的内心。”澄观老和尚丢下一句话,背着手走向了庙里。 惊天一棍所爆发出来的气势十足,这种气势从出棍到落棍那一段时间没有丝毫表现出来,但是在触及湖面那一刻,爆发出的气势,却可以产生最为强大的力量。 “内心的力量?” 乔觉抓住了老和尚那句话里的重点,默默记在心上。 于是,这个执着的少年又开始了他的修炼,他现在终于明白,之前师父让他跑步、让他挨打,不仅是为了锻炼他的身体,更多的是在锻炼他的内心,一个强者,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正如孟子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