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隋末大权臣在线阅读 - 第八十三章开设科考一

第八十三章开设科考一

    韩世谔在穿越前,虽然知道杨广,在得了天下之后折腾得民不聊生,最后还亡了国。

    但是他自从穿越以来,所听所闻的晋王杨广都像个好人,让他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穿越改变了历史,还是后世的史书,被唐朝皇帝下令故意黑了杨广,把他说得昏庸yin暴,但内心深处,他也是不希望杨广,最后真的如正史一样地登上大位,毕竟现在天下太平,自己日子过得也不错,要真的是天下大乱,那自己同样没什么好果子吃,稳定压倒一切。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

    想到这里,韩世谔摇了摇头,就道:“二伯!我的想法很简单,我们韩家只忠于皇上,只要我们现在过得很好,以后不管谁当了皇帝,我们继续当自己的臣子就是,皇上爱让哪个皇子接位,那是他的家事,我们韩家犯不上掺和,二伯,你也是这样想的吗?”

    韩憎寿的神色,稍稍缓和了一些:“小四!老实说,晋王此人,虽然礼贤下士,对人客气,但我总觉得他并不是出于真心,如果作为天子,我觉得这样的人会很可怕,还是离得远一点的好,至少不会主动助他登位的。”

    韩世谔笑着点了点头,道:“二伯,其实我们是怎么想的并不重要,关键是皇上和皇后如何想,据我所知,皇后非常喜欢晋王,因为他和太子的所做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知道,独孤皇后对皇上的决策有重大的影响力,有可能会让皇上最后下决心。”

    ······

    五更时分,韩世谔就悄然起床了,他从桌上拾起横刀,快步走出了房门。

    韩世谔现住在韩府的西院,这里院门林木茂盛,鲜花竞放,一排平房约有五六间屋,韩曹氏还特意配给两名丫鬟伺候和一名贴身小厮。

    韩世谔的院子里种着桃、李、杏、柿各一株,枝繁叶茂。

    韩世谔已经回京城两天了,他开始有点思念军营的生活,思念他的战友。

    韩世谔站在一棵茂盛的柿树下,缓缓拔出锋利的横刀,将刀鞘扔掉,凝视着闪烁着冷光的刀尖,霍地一刀劈出,刀势凌厉,霎时刀光四起,冷锋向四面八方劈去。

    他在几年前便已经体悟出了李靖教给他的刀法,可以任意组合,使刀法千变万化,他也不再像第一次对阵时那样经验不足,露出破绽,沙场百战,丰富的经验使他的刀法已毫无破绽,使他已渐渐掌握远箭、长槊、短刀的三者配合作战。

    一片柿叶经不住凌厉的刀锋,从树上飘落,在韩世谔眼前飘落的一刹那,一道寒光劈过,横刀迅如奔雷,一种无以伦比的力量将树叶卷入刀光,眼看这片树叶将被绞得粉碎,可就在这霎时间,仿佛天地万物倏然静止,连时间也凝固了,只有那片柔嫩的树叶擦着刀锋飘落而下,叶片完整无缺。

    韩世谔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他已经窥到刀法中的最精妙之处,那就是力量收发随心,可以从至刚到至柔的转变。

    这时,门口传来一阵奔跑的脚步声,那人就已经喊道:“小四!我想随你去左侯卫大军去!”

    这是韩卫志的声音,韩世谔走到门口,见韩卫志老远奔来,就问道:“二哥,你是真想从军吗?还有我二伯、二绅他们同意你去吗?”

    “没有,我就是问你,是不是今天就去军营,上任啊!”

    韩世谔一愣,现在才六更刚过一点,这小子就跑过来了,他点点头道:“是啊!”

    韩卫志低着头,凝视着地面,半晌,他才缓缓道:“我的事情,我爹他都是从不过问,不过我娘他同意了。”

    “你可要知道,你参军的话,可能因此丧命的……”

    “男儿若是战死在沙场,那也是死得其所,在说了,不是还有你吗···?”

    “不!你听我说完。”韩世谔止住了他的话头,又道:“二哥,从军和游历不同,一旦你加入了军队,你就不再自由,你甚至一生都会在军中度过,如果有一天你感到厌烦,你想离开军队,那你就会面临作为逃兵被处决的厄运,作为一个士兵的苦楚不是你能想象得到,你想从军,我希望你能慎重。”

    “小四啊!你就带他去,先去历练一段时间,让他也去历练历练!”在他身后,韩曹氏也是走了过来,又是微微笑道:“男儿大丈夫,就应当志存千里,小四,十岁从军,十二岁便沙场百战,志儿,你若有志向,可和他走同样的路。”

    韩卫志点了点头,又道:“娘!我明白了。”说完又是向韩世谔挤眉弄眼。

    “那好,你去收拾东西之后,我们立刻出发。”

    韩世谔又是进房准备,就带他去吃早餐,半柱香后,他带着二十黑旗卫从府中出来,众人翻身上马,一起向城东光化门疾奔而去,迎着一抹刚刚露出的云端的朝霞,二十二匹战马,风驰电掣般向东边的,左侯卫大营奔走而去。

    ······

    左侯卫右军的龙兴营的将士们,也是已经先得到,自家将军今日归来的消息,千余骑兵便是早早的在大营等侯,而长史窦善、司马刘兵、还有营里的四大军事,后面还跟着五团团户,蒋彦、吕金、姜勇等人。

    “将军!”这些人老远便翻身下马,跪拜在道前,韩世谔也是欣喜若狂,他跳下马,快步走到他们的面前,将他们扶了起来,见他们这些人,都比他走时养得更加滋润,尤其皮肤黝黑的齐豪,竟然变得有些白皙起来,韩世谔又好气又好笑,就笑了起来:“你们这些人,我不在时,你都干了什么?”

    几人都会意地笑了起来,吕金挠挠头道:“将军,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是齐豪那小子成家了,让我们有了吃饭的地方。”

    “哦!那倒是恭喜你了!”

    韩世谔向齐豪笑着拱拱手道;“不知夫人是哪里的人?”

    齐豪笑了笑道:“回将军,她是长安城附近的人,姓方,将军,什么时候去我家吃顿便饭?”

    “没问题!”之后,韩世谔又给他们人介绍韩卫志,他们也心知肚明,这人定是韩族的人,众人又是慌忙还礼。

    “大家进营,好好休息!”韩世谔一挥手,众人心中都热了起来,加快速度,浩浩荡荡向右军大营而去,韦阳和韩卫志倒是惺惺相惜,很快便谈到一起。

    ······

    于此同时,隋文帝杨坚在开皇十三年二月,也是决定了一件大事,他是准备要开设文举,在文举当中的得胜着,都可以做九品及九品以上的官员。

    【杨坚设文举的原因,就是想要分化世家们,对朝堂的控制,不过在隋朝的这个年代,可行的机会,却是不大···】

    果然此言一出,就迎来了朝中大臣的反对···。

    不过,虽然众多的大臣跟世家们,都不愿意,但是杨坚也是很强硬的使他们同意了,因为隋文帝杨坚,答应他们这些世家,文举里面的入取的人员名额,他们可以占五成名额。

    于是他们就决定了,隋朝的科举,将在开皇十三年的九月初二举行,连续三天,这将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日子,也将决定数以万计士子的命运。

    在科举前夜,几乎每一个人都难以入眠,虽然五万人只有三千人能登榜,但每一个士子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三千人之一。

    朝为读郎,暮登天子堂,这是每一个读人的梦想,或为升官财,或为美女大宅,也有是为了治理天下,实现心中抱负。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名额不是三千,而是一千五。

    而就在这同一天三更刚过,韩世谔便被韩单给叫醒了,他迷迷糊糊睁开眼睛问:“时辰到了?”

    韩单点点头,“已经三更了。”

    韩世谔坐了起来,今天是九月初二,是科举第一天,今天从左侯卫跟右侯卫之中,都是出勤五千军士,参与维持,隋朝第一次科举的秩序。

    今天韩世谔的时间,很紧张,他在梳完头之后,就胡乱吃点早饭,便穿上左侯卫的衣甲,就出发了。

    夜色深沉,夜幕笼罩着京城大街小巷,此时三更刚过,夜空里星光闪烁,但长安城内已经早早地苏醒了,考生五更时要正式进场,因此,三更时分,便有很多考生早早起来准备。

    当韩世谔骑马在长夏街疾奔,已经能看见街道两边不时出现的年轻士子身影,而此时城门正在缓缓打开,今天情况特殊,要照顾到住在城外的考生,一般四更后才开的城门,在三更时分便缓缓开启了。

    韩世谔身着左侯卫的将领军服,向守城门监门卫军士出示军牌后,便驶出城门向军营而去。

    而左侯卫右军的军营内,也已忙碌起来,参与维持秩序的军士,也是都在集中吃饭,他们将在四更时将正式出发。

    “韩将军!”

    韩世谔刚赶到军营,他手下的五个营都尉,便都迎了出来,韩世谔这几个多月来,几乎天天和他们在一起,大家彼此已经非常熟悉,韩世谔翻身下马,笑着问他们道:“兄弟们!都准备得怎么样了?”

    “回禀将军,龙兴营、跃马营、天鹰营、兴武营、虎贲营的将士们,已经都准备好了,弟兄们正在吃饭,马上就可以出发。”五个营的将领们,都是连忙回道。

    如今韩世谔手下,掌握了五个营,他们分别是由五名都尉掌军。

    分别是韩豹的龙兴营、孙双的跃马营、毛飞的天鹰营、刘云的兴武营、裴云的虎贲营。

    韩世谔点了点头,他庆幸自己及时赶到,他一边走一边道:“兄弟们!今天陛下给我们的任务,就是巡查太学,你们把任务,都分派下去了吗?”

    “将军!我们已经都分派下去了,每队都知道自己负责的片区。”

    这时,军营的集合的声音,已经被敲响了,这是集合的时间,军营内顿时忙碌起来,一队队士兵在奔跑,一群群马匹从马圈内牵了出来,黑暗中,人影晃动,战马长嘶,但很快,左侯卫的五千军队,便已各自整队完毕,一排排队伍整齐地列在训练场上。

    在韩世谔他们简短交代后,左侯卫右军五千军队便出了营门,一队队骑兵驶出营门,向长安城而去。

    ······

    时间到了四更时分,京城内便完全热闹起来,隋朝的士子们,大多集中住在北面的靠近太学的几个坊内,每一家客栈内都异常忙碌,很多士子都是三更起床,早早地进行准备。

    尽管录取比例过于悬殊,但每一个士子都抱有一线希望,他们能有资格参加科举,就说明他们已经具备实力,重要的是临场发挥,三门考试中,除了贴经是考死记的东西外,诗和策论都是人为评卷,很大程度上要看评卷官的口味,这就给排名较低的士子们带来一丝生机,没准他们写出的东西就恰恰对上了评卷官的口味。

    四更时分,士子们,就开始陆续从各自居住的地方出发了,大隋王朝的科举考试,目前就定在这官学内外,五万名隋朝各地的考生,将在这里进行考试。

    太学在五天前便已封闭了,在这里读书的世家子弟都已暂时停学,一千多名学生协助吏部和礼部的官员进行考场布置。

    隋文帝专门在太学内部,建筑了专门的考场,每个考场占地数十亩,为一排排低矮的砖房,每一排砖房内被隔成百间小屋,每间小屋宽约五尺,长八尺,可以放在一张书桌和一张床榻,可以躺下睡觉,里面有被褥、马桶,考生将在这间小屋中呆三天,每天都会有人来清理马桶,来送一曰三餐,这期间,考生不准出考场一步。

    考场四周有围墙包围,整个考场秩序,由右侯卫和左侯卫来维持,右侯卫负责太学东门,左侯卫负责太学的西门,每一名考生进入考场都严格搜身,并检查考牒,考牒就相当于后世的准考证,上面标注有考生姓名、籍贯、考位号及考生的基本体貌特征。

    而太学的内部就由左侯卫跟右侯卫同时负责,毎十名考生,就有一名卫府的军士看护。

    太学考场一共有东、南两个入口,从四更一刻开始,考生便在入口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韩世谔的左侯卫,就在内部按照规定,同时检查二十人,因此,一万多名考生在入口前排了二十队,接受搜身及验牒检查。

    四更刚过,天还没有亮,南入口处点燃了几百支火把,火光猎猎,二十队士子有序地排着队,等待检查身上,无晋骑在马上,目光锐利地注视着每一个士子,他的责任重大,如果在考试中发现士子偷偷携带作弊资料,而这名士子又是从他这里通过搜身检查,他要受处罚。

    “检查通过,下一人!”

    一名士子检查通过,进了考场,排在后面的又一名士子走上前,他将考牒交上,便举起双手接受搜身。

    一般是五名卫府的士兵查验一个口,一人核对考牒,四人搜身,而且是两人一次,搜身两遍。

    核对考牒的士兵看了这名士子一眼,报名时考牒上会写下他的相貌特征,身高五尺六,皮肤黝黑,左额上有一颗黑痣。

    “姓名?”

    “宋应初。”

    “哪里人?”

    “荆州襄阳郡人。”

    “年龄?”

    “二十有四。”

    询问主要是对口音,在询问的时候,士兵也同时在搜身,士子作弊的风险也很大,一旦被搜出携带禁品,不仅取消考试资格,而且视情节轻重给予禁考五年或者十年的处罚,如果是携带写有答案的纸条,那是终身禁考。

    考牒上写得很清楚,除了考牒外,不准带任何一物,笔墨纸砚,考场都有准备,就算生病也不准带带丹药,而且所有人都要接受同样的搜查程序,就算是世家子弟也不例外,一样排队接受检查。

    搜身不仅要搜衣服和头发,就算鞋袜也要脱下检查,刚才就有一名士子,将一份答案藏在鞋底的夹层内。

    搜身没有问题,放过了,这名士子去取考牒时,核对考牒的士兵,还伸手在他额头上抹了一下,那颗痣确实是真的,士兵便将考牒还给他。

    “下一个!”

    ·······

    士子们一个又一个地过关,卫府的士兵们,动作也变得娴熟,所以过关也很快,基本上都没有问题,即使有人心怀侥幸,携带了纸条,可看到如此严密的搜身,便胆怯了,悄悄把纸条扔掉。

    很快,队伍便渐渐到了尾声,到下一人时,韩世谔的眼睛忽然眯了起来,因为下一个人,竟然是跟他合作开商行的裴秀英。

    裴秀英也看见了骑在马上,穿一身左侯卫将服的韩世谔,他的目光立刻变成无比高兴。

    “下一个!”

    终于轮到他了,裴秀英快步的走上前,把考牒递上,并举起来双手,他看向韩世谔。

    “姓名?”

    “裴秀英。”裴秀英很平静地回答,他的神态带着傲气,他很自信,仅仅是因为他是裴家的人,所以他这次肯定高中。

    “哪里人?”

    “闻喜县人。”

    “年龄?”

    “二十有六。”

    裴秀英的皮肤很白,身材也高,韩世谔没有下马跟他续旧,那是他不能,也没有那个必要。

    搜身完毕,那士兵就把考牒还给他,又瞥了他一眼,“可以了!”

    裴秀英接过考牒,他走了几步,又忍不住回头瞟了韩世谔一眼,发现他也在看着自己,两人目光相触,裴秀英喊道:“韩公子,等在下出来之时,我们二人在棸棸如何!”

    “裴兄!恭敬不如从命···!”

    随着一声钟响,大隋王朝第一次的科举考试,便就正式开始,五万名隋朝的士子们,在不同的考桌上,一起奋笔疾书,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而努力。

    第一天考的是考贴经,这也是三门考试中最重要的一门,占了六成分数,诗占一成,策论占三成,所以第一天的这门考试事关成败。

    考题分两部分,一种叫默经,要考士子们对四书五经等等经书的熟悉程度,一般考得很冷僻,比如写一段吕氏春秋的经文,中间空若干行,要求士子补填完整,不能错一字。

    另一种叫问对,会考一个极为冷僻的问对试题,所以士子们拿到试卷,立刻翻到最后,看问对试题,这个要占到一大半的分数。

    这次的问对试题,极为冷僻,叫做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孔子七十二贤,贤贤何能?

    默经虽然量很大,但大部分士子都会赶在半个时辰内做完,关键是后面的应对题,那是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来写,那其实就是要写一百个人的生平,谁回答得越圆满,得分就越高。

    最后一道题,让绝大部份考生都傻眼了,裴秀英前面的经文,他只用半个时辰不到便写完,而问对题,他只是略略一沉思,便毫不犹豫地提笔写了下去:云台第一将,高密侯邓禹,字仲华,今南阳郡新野县人···。

    ······

    考试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太学周围都变成安静起来,韩世谔骑马率领一队左侯卫的骑兵,在太学考场周围巡查,在考场内部审核士子们的,是礼部和吏部官员之事,军队不准干设。

    巡视了一个时辰后,连韩世谔也感到一丝厌烦和枯燥,他正要去太学找个地方休息,却远远看见一队人马过来。

    “将军,好像是陛下他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