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百师大战(二)
黄天明中将乘坐在他的坦克炮塔上,此刻,他的坦克正靠着路边停着。在他身边,一辆接一辆的坦克、自行火炮和装甲车正在一辆接一辆的驶入前面不远处的一个林中的空地。在坦克里闷了半天的他,从上衣的夹袋里摸出包烟,抽出一颗点上,美美的吸了一大口。空间狭小的坦克座舱里无法抽烟,他已经忍了很久了。作为装甲第二军的军长,他有一辆轮式的装甲指挥车,此刻,他的这辆车正停在他的坦克的一旁。不过,按参谋长刘鸿奎的话来说,他这个军长属于猛张飞的类型,每到打仗,就恨不得冲在第一个。这不,放着装甲指挥车不坐,非要钻进一辆坦克里,跟随作为全军前锋的第十四师一起行动,把指挥权直接丢给了参谋长刘鸿奎。好在整个作战计划都是事先拟定好的,有变数的话,也是前锋第十四师首先遇到。 这一战,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大规模的纵深突破挺进。从进攻发起开始,装甲第二军全军突击,狂飙突进,已经突入战线二百八十公里。按照预定计划,华夏志愿军第一集团军的突破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的任务是向两翼横向展开,清理划定区域中的残敌。继续突破的任务将由跟在后面的华夏志愿军第二集团军来接手。按照电台联络的消息,现在第二集团军的前锋,林忠的装甲第四军宁富春率领的装甲第十七师就在他身后大约五公里的位置。现在,黄天明的装甲第二军正是在为他们让路,顺便集结一下,补充弹药和燃油,预备开始执行他们的第二阶段任务。 “吱”的一声刹车声,又一辆轮式装甲车在黄天明的坦克后面停下来,车里钻出来一位中将。黄天明抬头看去,见是他的副军长陈瑞河。只是黄天明发现,陈瑞河的脚上,泥水淋漓,不由得递过去一个询问的眼神。由于部队快速扩编,许多军官并没有配备到位,装甲第二军的后勤部长就还没到位,副军长陈瑞河就临时担负起了后勤管理的工作。这次作战,装甲第二军的三个师,装甲第二师、装甲第十三师、装甲第十四师呈品字形列阵,作为全军的先锋。陈瑞河带领军直属和辎重部队,随后跟进,按理说,不应该搞的这么狼狈啊。 “呵呵,没事,这不路上有辆弹药车陷进去了,堵住了后面车辆通行,我下去帮了一把。怎么样,这次过瘾了?”陈瑞河不以为意的解释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看着红光满面的黄天明调侃道。 按照以往的惯例,不要说军长了,就是师长也很少会带领部队冲杀在第一线。多数时候,作战前沿最多只有团的指挥所。但这一次,不要说军设立指挥部了,就是集团军的司令部也一直随着部队的进展在移动。一鼓作气推进二百八十公里,这在以往的作战中,根本没有先例。作为黄天明个人来说,自从升任师长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师指挥部里度过的。要追忆上一次亲自带兵战斗在第一线,那要追溯到青岛之战的时候,那时他跟着杨寰宇和日本人争夺青岛的控制权。 只是从青岛之战以后,他就没有机会再率部在第一线作战了。等到调到装甲师,机会就更少了,因为作为杨寰宇手上最硬的底牌,装甲部队就基本上没参与过国内的内战。倒是组建中东派遣军的时候有机会,他又没争上。原本以为这次第二装甲师扩编成第二装甲军,上一线作战的机会更少了。没想到,当作战计划发下来的时候,真是让他大吃一惊。 在图哈切夫斯基亲自制定的这份作战计划里,他的第二装甲军看上去和以往的一个团也没多大差别。这种感觉是黄天明拿着作战计划,对照着地图熟悉行军路线时产生的。如果把地图的比例缩小,抛开部队的建制,整个作战计划就看上去和一个师级规模的作战差不多少了,可以说是个放大版而已。与一个师级的作战计划,派兵布阵是以营团为单位,只不过现在的派兵布阵是以军师为单位而已,作战范围更大一点的差别。有了这个感悟,黄天明才会把指挥权丢给参谋长,自己亲赴第一线参加战斗。因为他觉得,象这样三百多万军队在同一个战场上作战的大兵团作战,恐怕今生也碰不到几次,没准这就是唯一的一次。 或许是因为苏俄方面知道高尔察克的复**没有装甲部队,所以不管是前任的布琼尼还是现任的基洛夫,在规划建造这几条防线的时候,都没考虑到反坦克。所以在防线上,既没有开挖反坦克壕,也没有埋设反坦克地雷,更没配备反坦克武器。主要的防御设施就是铁丝网、混凝土火力点和雷场。但这些防御设施在由坦克构成的突击部队面前,几乎起不到多大的破坏作用。 辛苦架设的铁丝网在坦克面前自然起不到任何作用,雷场布设的防步兵地雷对坦克的伤害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混凝土的火力点,往往被坦克几炮就摧毁,战壕里的士兵也成为坦克上机枪的猎物。更为悲催的是躲藏在防炮洞和藏兵洞里的士兵,这些防炮洞和藏兵洞经不起三十八吨重的坦克的重压,成了这些士兵们自己挖掘的坟墓。 能够对这些坦克造成伤害的,就是一些七五步兵炮在近距离的直射,只是他们并没给坦克部队带来多少损失,而且往往他们只有一次开炮的机会。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接受过反坦克的训练,往往在坦克距离还很远的时候,就瞄准坦克开炮了。运动中的坦克本来就不太容易被击中,加上这么远的距离,即便被击中,对坦克的伤害也不算致命,只有那些履带被炸毁的坦克才不得不停下来。可只要他们一开炮,不等他们装填第二发炮弹,紧接着就会遭到不同方向几辆坦克的攻击,在坦克炮的轰击下,被炸得粉碎。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装甲军的近千辆坦克及装甲车,在突入纵深二百八十公里后,损失的坦克和装甲车仅不到一百辆,而且大部分是因机械故障或者履带被炸断才遗留在了大部队后面。此刻正在后勤的修理部队紧张修复中,不出意外,他们很快也就能归队。 基洛夫苦心经营的鄂毕河防线被第二波突袭梯队的志愿军第二集团军突破了一个宽度达四十公里的突破口。随后跟上的复**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从这个突破口跟进,分别向左右两边分兵,从苏俄鄂毕河防线的后方,反向倒卷回来,与复**第三集团军和志愿军第一集团军一起,对防线上的苏俄守军形成了前后夹击的态势。到了这个时候,终于醒过神来的守军已经来不及调整部署,也很难再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了,这个防线毫无意外的陷入崩溃状态。由华夏志愿军和俄罗斯复**组成的联军,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建立自己的防线,然后打扫战场,统计战果了。 这一战,顺着西伯利亚大铁路从科切尼奥沃直至鄂木斯克的纵深防御带被击破了大半,再也称不上有纵深的厚度,特别是鄂毕河防线崩溃之后,剩下的防御带的残余,更像是一个处于风暴之中的孤岛。而依托鄂毕河修建的防线,虽然在两端还有一些守军在顽强抵抗,但整体已经崩溃,剩下的这几个据点的覆灭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基洛夫的远东军区下属的一百一十个师的部队,在这一次战役中,整建制被消灭的师多达六十二个,被击溃的建制也有近二十个。被俘官兵多达五十五万人,另有约十一万人被击毙。至于那些被埋在防炮洞里和在炮击中被炸的尸骨无存的人的人数则无法统计。仅俘获的少将以上军官,就多达三百多人,俘获的最高军职人员是基洛夫的参谋长崔可夫大将。他是在基洛夫的司令部里被俘获的,也就是说,基洛夫若不是跑去打猎的话,苏俄在远东的最高指挥官基洛夫大将也可能成为联军的俘虏。 联军在这一战中,付出的代价是伤亡八万五余人,其中阵亡约二万人,损毁坦克、装甲车、汽车六百多辆,其中坦克损毁八十余辆。消耗炮弹八千吨,子弹不计其数。这些代价相比起收获来说,真的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因为在这一战之后,苏俄与复**的军事力量对比,从1:2上升到了1:5强。在远东地区,或者说在俄国的亚洲部分,复**已经彻底占据了军事优势地位。
这样的消息传回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的时候,惊呆了这里所有的人。这几年,苏俄虽然与高尔察克集团的战斗时断时续,但依据他们得到的情报,高尔察克的复**总兵力也就在五十万人左右。苏俄给远东军区陆续增兵,已经增加到了一百二十万人,做的打算就是要以雷霆之势,一举摧毁高尔察克的复**。只是没想到,复**竟然先下手为强,抢先发起了进攻。 只是即便是复**抢先进攻,也不至于把仗打成这样啊!几天时间,苏俄辛辛苦苦从各地抽调过去,组建起来的一百一十个师,就被复**消灭了一大半,从基洛夫上报的损失,损失的部队高达八十万,剩余的部队里还包含不少的伤兵。而基洛夫报告里说,复**在进攻中,动用了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根据前线的报告,复**的坦克数量至少有上千辆,这才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难道华夏军队参与了?这是所有看过这份情报的人的第一反应。只是基洛夫的报告中,并没有提到华夏人,从这点上来说,又好像没华夏人的参与。因为有华夏人参战的话,基洛夫的报告里就不应该只说复**了,而是应该说华夏军队和复**。 “现在远东军区的形势非常危急,大家说说看,我们该采取些什么措施来制止形式的进一步恶化?”斯大林用手上的烟斗敲着桌子,来吸引与会者的注意力。 但在座的人对此却都保持了沉默。开玩笑,被人家一战消灭了八十万军队,整个远东军区只剩下四十万部队,还不够人家一口吞的。这时候,要想办法稳定局势?就算增派援军前往,要派过去多少?何况人家那里有上千辆的坦克,除非把他们刚刚组建的那两个装甲师也派过去,但有用吗?新建的两个装甲师,也不过各配备了大约一百六十辆坦克而已,加起来也不过三百出头一点点。是人家的坦克部队的对手吗? “我觉得,在远东,我们不能和敌人打这样的决战。从这一次的战斗结果来看,敌人的指挥官非常擅长于这种大规模的决战。我猜的不错的话,这次战斗敌人的指挥官应该是图哈切夫斯基。我记得以前他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大纵深作战》,我猜他就是用他的这个方法。所以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不和他做大部队的正面决战,分散部队,对他们进行sao扰、偷袭、破坏交通线之类的。”军事委员会委员伏罗希洛夫发言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