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前线捷报频传。【】 而如意派人去兖荆扬江四州访查民情所得的结果,却令她触目惊心。 她去找二郎要了些户籍文书查看,一个人闷不做声的算着账。二郎咬着拇指在一旁看了她好一会儿,终于忍不住打岔,“你想查什么,找个计吏来问问就是了。” 如意又算了一阵,才搁下笔,道,“你吃过橡实吗” “我吃那个做什么” “我也没吃过。前几天特地让人给我找来尝,又苦又涩,根本就无法入口。可是有人说,能吃橡实吃饱了也是好的。”她烦恼的揉了揉面颊,将自己拍清醒过来,正色对二郎道,“你能想象吗那些人一年到头都在种粮,到头来自己却得用这种猪食充饥,还担忧吃不饱。” 明明想要保持平静,可说到后面她语气已不由酸楚起来。 二郎默不作声的看了她一会儿,道,“你过问这些做什么。” 如意道,“就是想算一算如今的状况得持续多久,又能支撑多久。好适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你力所能及的,也不过是削减掉你食邑内的封租。莫非你还能将手伸到旁人封地上不成还是说连天下赋税、国库花销你都要置喙”他见如意要开口,立刻便打断她,“你还是省一省。如今北伐的局势一片大好,你现在敢去说这些败兴的话,阿爹心情好不和你计较也就罢了。万一心情不好,治你个祸乱人心的罪也未见得” 他极少对如意这般疾言厉色。如意原本情绪就有些激动,被他一呵斥,不由气血上涌。 二郎却依旧不罢休,“何况,你以为就只有你知道民间疾苦。阿爹用兵前就没想过会有什么后果吗需要你来提醒”他自觉的敲打得差不多了,语气才稍稍平缓下来,“况且,古来又不是没有过饥荒,途有饿殍的荒年百姓都过来了,何况是现在阿爹心里有数前几年太湖接连大熟,民间多有存粮,一时半会儿还不要紧。纵然有几处地域艰难些,熬一熬也就过去了,坏不了大局。等到明年五月米熟,一切都会好起来。” 如意气过头了,语气反而越发清醒,“万一明年不是丰年呢”她说,“按说接连攻下四五座城池,多少也能从敌人手里缴获些粮草。可我看你这边的文书,前线索要粮草怎么反而更急我不懂行军都知道情形不对,你们是怎么看出局势大好的照这样下去,纵然明年依旧是个丰年,只要北伐还在持续,民间饥荒也只会更糟而已。” 她忧虑的其实也不仅这些就她派去北边的商队传回来的消息看,战线北推至济水一带后,因北方河流枯水难以通运,前线粮草已经有些跟不上。而北朝先前看似失利,却步步将兵力和粮草集中到济水一代。如意虽不懂得行军,但她懂商贸啊,总觉着这种情形像是北朝有意为之。在敌人的主场上,战事按着敌人的节奏进展,这怎么看都不像是“局势大好”。 这些真正“祸乱人心”的话她还没说呢。就只侧面提及自己的不安,二郎便急不可待的给她扣帽子,她怎么能不恼火。 前线索粮一事的怪异之处,她不说二郎还真没主意到,已然将此事记在心上。但对着如意他也依旧一口咬定,“纵然如此,也短不了你的供奉。你又何必cao这些无谓的心” 如意不解,“你不cao心” 二郎也委屈,道,“该cao心的是阿爹和太子。我cao心又有什么用徒然招人烦罢了。” 如意默然。片刻后才道,“你也不要觉着这些事事不关己,就不肯拼力去做”她想起那日徐思手指抚过地图上一处处王公显贵的故宅,感叹沧海桑田,不由消沉道,“谁知道这些因果应在什么时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若真有大事降临,纵然是皇子公主又能如何” 她收拾好纸笔便要离开。 二郎忙伸手拦住她,道,“你带这些东西出去做什么” 如意道,“我要整理出来给阿爹看。” 二郎心里一急,只想拦下如意如今天子是真的听不进逆耳之言,他说了尚且不讨喜,何况如意 然而他自幼便对如意有种又爱又畏的感情,别看嘴上取笑嘲讽起她来一套一套的,但真要对她做什么了却又束手束脚。手足无措时脑中一横,便道,“我府里一纸一笔你都不准带出去” 从四五岁长大到十三四岁,他着急时对她犯傻的方式还一以贯之,半点儿都没长进。 如意不由也跟着气恼起来,将抄录下的纸张往二郎怀里一塞,便道,“还给你就是”反正她早记在心里了。 转身便气鼓鼓的离开。 二郎伸手去拉她如意哪里肯让他拉住只一闪身,甚至头都没回便避开拉扯,大步继而跑着,上树加翻墙便离开连门都没稀罕走。 二郎放心不下她,思来想去也无旁的法子。 他和如意的相处模式从来都是互相之间有求必应,可若要阻止对方做什么不论是如意阻止他还是他阻止如意,就没有能成功的他们两个其实都是相当自以为是的人,纵然互相敬爱,可也都各行其是。 当然这也并不绝对,只要二郎以自己的前途和安危加以威胁,如意最后必定会顺从她。至于如意,她做不出同样的事,便更吃亏些。 可二郎不愿为这种事威胁如意因为他很清楚如意所做才是忠、孝和大义之所在。虽说他也不是那么在乎这些东西,但他也决然不愿见到,在如意心里自己的形象和这些东西对立起来。 最终二郎还是亲自去登门拜访了。 如意听霁雪说“二殿下来了”时,当真惊讶了一阵她此刻正在长干里那个被她叫做“总舵”的小院子里,虽说也她置买这处院子并没有瞒着徐思和二郎,但也确实没特地告诉他们。原本她就没把这处院子当自己的私产。谁知二郎竟知道来此处找她。 她到底还是搁下手头的东西,请二郎去正堂里相见。 二郎知道出入这个院子的都是长干里有名的行商他本人地位使然,素来都和商人没什么交情。但他知道如意对商贾贩运之事深有兴致,便也从来都不干涉她的交际。何况这些人又多是徐思和徐茂推荐给如意的,他没查处什么毛病来,便很放心。 这一日他亲自过来,见这小院子里内外人手出入,分明就很有行伍风范。不像商人,倒更像是训练有素的私卫。二郎不由就留了心,暗暗的想着以后寻个时机命人去试探一下才好。 如意终于从后堂出来。 她对二郎的气恼从来都没有持续超过一晚上的,此刻见了二郎虽略有些别扭,语气却已十分柔和,“你怎么来这边了” 二郎: 二郎想到自己招惹了她,急得接连两天都没睡好,看看他的黑眼圈,她好意思问他“怎么来这边”吗 便直奔主题道,“之前讨论的事,我来和阿爹说。” 如意愣了一下,片刻后才道,“你不怕阿爹训斥你了吗。” 二郎哼哼唧唧,道,“那也比阿爹训斥你强。”不过他已放弃了阻止如意的念头,便也不再置气,只正色道,“你放心吧,我比你更知道怎么跟阿爹说话,阿爹对我也就面上严厉罢了,不会真拿我怎么样的。”又道,“何况我回去仔细过问了一下,前线的情形确实有许多让人疑虑之处。这种时候总得有个人站出来说危言。若连我都不敢,还能指望谁”太子吗他又惯例在心里鄙视了一下维摩。 如意想了想,这才道,“那你等一下,我拿些东西给你看。”转身要进屋前,又忍不住回头叮嘱二郎,道,“你悄悄的看就好,可千万不要说出去。被人知道了还指不定怎么想我呢。” 二郎不由大感有趣,心想原来你也知道有些东西得隐瞒啊。心里得意,却克制住了没笑出来,只傲娇道,“先看了再说吧。”哼~ 二郎怎么也没想到,如意拿出来的竟是一叠谍报。 也不能说是谍报。但确实是非经官方渠道传回来的前线非官方的情报,且在敌军动向上比军报还要更加清晰。 毕竟前线军报怎么写都掌握在前线将领手中,虽说也有天子的令官,但这些令官都随军而行,他们能知道的情报也无非的军中所能知道的情报。也依旧站在当局者的角度。 可是如意得到的这些消息,来源却更加驳杂。 二郎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问如意,“你派人去北边打探消息了” 如意道,“行商而已” 二郎忍不住讽刺,“你家行商一直这么巨细靡遗连官府征调民夫筑城都要打探” “那当然,官府征调民夫筑城背后也蕴含了许多商机。”如意理直气壮道,“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你们当官的还可以靠祖上荫庇,我们经商的非有见识和才干不能致巨富。就和打仗差不多,每一次决策失误,都必然有真金白银的损失。当然要巨细靡遗的分析局面、利弊。不瞒你说,这些年我和表哥都是这么练出来,有时拿到手上的消息比这些还驳杂呢。” 二郎:他头一次知道,他阿姐竟把是经商当打仗来演练。 二郎没想料到如意手下商队竟这么擅长打探、整理消息,越发觉着这些人不是寻常商人之流。 他虽不像如意那般练了三次年的眼力,但对军政时局却比如意更敏锐,也很快便从中看出关键来。他面色也不由凝重起来他心中原本就有些猜测,只没能证实罢了。而这信中所提到的许多事,正从侧面证明他猜测不虚。 如意也将自己的不安缓缓分析给二郎听。二郎一边想自己的,一边听她的,一心二用,很快便将消息盘理清楚了。
“看来是要在石门、枋头、武阳一带决战了。”他默默的想,“然而西面并州一带虎视眈眈,不知是坐看虎斗还是如何。汝南似乎也不安定。这两处恰都在大军左翼薄弱之处,汝南更是在大军侧后”他不由就在心底暗叹一声预言败绩的谋士历来就没有好下场。在大好局面下跑去说些令人败兴的话,也许这一次他真要好好的惹他阿爹生一回气了。 虽这么想着,他也还是对如意道,“我会尽快给阿爹上书,但你也要知道,这次出征是阿爹一意孤行的结果。倾国之力,许胜不许败。纵然有这样那样的隐患,阿爹只怕也铁了心不会回头。我会尽量想办法规劝阿爹,但你也得想我保证,不管结果如何,你都不能再插手了。” 如意垂眸想了一会儿她也知道二郎这是在保护她,免得她被天子的怒火波及。虽然二郎从没明说什么,但如意依稀觉着,他们同母异父之事二郎恐怕是心知肚明的。旁人倒也罢了,若二郎也知道这些秘辛,她多少还是有些难为情的。 最后还是点头道,“若连你也无法改变陛下的心思,我又何必非要去碰壁。只私下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罢了。” 二郎又道,“不过你可以去和阿娘商议我去找阿爹,你去找阿娘,这叫泾渭分明。” 如意噗的就被他逗笑出来,“什么泾渭分明啊你以为这是分家呢” 二郎见她破阴转霁,才抿唇一笑。一时又想,“你才是想分家的那一个啊,我可从来都没想过娶亲出嫁、各自成家这么无情的事。” 二郎和如意的思路不同。 说真的,他并不关心民间米价如何。百姓在他心里只是一个常被一本正经拿来说事、但模糊不可知的符号国有大事,势必就得有大花销。若因为影响到百姓过日子就要罢手,那朝廷九成的举动就都不用做了。 二郎曾听徐茂说过一件往事,说当初还没有五胡乱华的时候,曾有个太守戍守凉州、陇上一带。因胡人强悍,他便驱逐百姓修建乌壁城防,百姓都苦不堪言,痛恨他酷烈。可许多年后,胡人肆虐屠杀汉人,百姓恰是依赖他当年修建的乌堡得以苟全性命于乱世。 古人说“rou食者鄙”,但就二郎看来,百姓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十足愚蠢且短视的,不足与之谋。 所谓天子牧民,谁家牧人放牧还过问羊是怎么想的身居高位者,所谋划的是整体、长久的利益。只要别折腾到秦末的地步,百姓短期的困苦不足以影响成策。若他真拿“百姓苦不堪言”来规劝天子,天子绝对不会觉着他是忧国忧民,只会以为他是没事找事、沽名钓誉来了。 不过若他拿战局来说事,那就又是另一种情形了。 二郎很快向天子上书,提议加强对并州的戍守,防备西魏国趁虚而入。 他无意规劝天子罢兵,这不切实际。他只竭力避免北伐期间可能会导致前线失利的状况,促使战事尽快稳妥的结束罢了。 天子居然很吃他这一套,命他当廷陈说原委和策略。 那是天和五年二月,二皇子萧怀朔十四岁。在这次廷议上他初露头角。早先朝臣们大都只听说过他的聪颖,却都以为他也不过是太子萧怀猷一类早慧的文学之士。这一次正面交流后,才都骤然明白天子早年为何属意于他。 这少年气度沉稳,虽少言谈,但心眼洞明。令人称异。而他言谈举止之间的果断和态度鲜明,也和太子素来的柔弱少主张迥然相异。确实比太子更有为人君的那种令人“近而生畏”的气质和洞察力。 太子也是好的,气质学养样样都顶尖,性情也仁爱。可在眼下这种国有大事的节骨眼上,同这个弟弟一比,似乎就隐隐有些令人失望了。 待到北边再有战报传来时,天子召集宰辅商议军务,二郎就有了一个固定的席位。 他这才逐步将对前线局势的考量说出来,引得众人注意到一些早先有意无意的忽略掉的危机。 确实如二郎所预料,纵然听了这么多变数和异数,天子也全然没有罢兵的想法。 所幸有人在一旁说“危言”,提醒变数,天子对这次战事的狂热渐渐平息下来。 而二郎所预言的那些变数也果然一样一样的都应验了。因朝中和前线各有准备,倒没有造成过于严重的后果。 但战事也确实像如意所担忧的那般,在济水一线逐步稳定胶着下来。粮草如流水一般源源不断的填进这个仿佛没有底的窟窿里。 变故发生在这一年五月。 汝南有人起兵叛乱,从后方截断了往前线运粮的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