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江宁之战之三
明军舰队一路逆流而上,抵达瓜洲之前都没有上岸。 舰队前方,负责开路的小船在江面上逆流而上,小船上不时有人伸出竹竿,伸入水中,探测水中是否被清军做了手脚,布置了水下暗桩,或者是沉了几条船之类的。 还有一些水性特别好的水兵干脆戴上用杜仲胶和玻璃制成的潜水镜,潜入水底,去摸清楚水下的情况。 “这里,水下有几条沉船!”一条小船上的水手赵阿蟹刚刚爬上了句。 赵阿蟹这个名字一看就知道是渔民的儿子,他和张阿水一样,都是从小就在海边长大的渔民儿子。因为清廷的海禁,很多人违反禁令出海被杀,赵阿蟹的父母是比较胆小的人,不敢去冒险,结果他的母亲活活饿死,年幼的弟弟和年迈的奶奶也饿死了。就在一家人快活不下去的时候,天地会的特工把他们接到了琼州。 赵阿蟹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海军士兵。他的水性相当好,在前面开路的小船上,赵阿蟹往往跳进江中,潜入江底探明水下情况。 憋足一口气潜入江底几分钟,这对渔民子弟来讲,根本就不算什么难题。渔民们下水抓螃蟹,抓贝类动物,捕捞海参,石斑鱼,都需要潜入水底。当年又没有潜水设备,完全依靠人憋一口气潜水下去捕捞。 不过这些渔民子弟加入了明军之后,就装备了潜水设备。当年没有氧气罐和潜水衣,所谓的潜水设备就是一根用杜仲胶做出的软管连接到船上,潜入水下的潜水员头上戴着一副用玻璃和杜仲胶制成的潜水镜,潜水镜可以牢牢的固定在脸上,通气管连接到潜水镜上,在水下能够呼吸到由水面传送下去的新鲜空气。 只是因为没有增压设备和潜水衣,这种潜水方式也不可能潜入太深的水下,因为在水下,每十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进入水下太深的地方,人呼吸的还是水面送下来的没有经过增压的空气,体内外的气压不一样,会导致呼吸困难,肺部出现水泡,甚至死亡。 即使是水性再好的潜水员,也只能下潜到二十米左右的水下。不过长江下游航道的水深多半是在八米到九米左右,这样的潜水设备已经够用了。 刚才赵阿蟹立下了大功,他潜入水底之后,现清军在长江航道里面沉了几条船,把航道给堵塞了,这将会导致明军的巨舰无法通过。 清军用沉船堵塞航道的办法,根本就无法阻拦住明军舰队。 几条小船缓缓驶来,送来了用来水下爆破的水雷。 “还是让我再下去一趟,刚刚是我下去的,我去把水雷固定在沉船上。”赵阿蟹对其他几名水兵说道。 由于沉船的体积较大,不比对水下暗桩进行爆破,需要威力更大的水雷才能把沉入水底的沉船炸成碎片,所以需要潜水员潜入水下,把水雷绑在沉船上。 赵阿蟹再次跳进江水中,小船上的明军士卒们把一枚一百五十斤重的大型水雷放入水中,随后就有人在水雷上面绑上石头,使得原本比重比水要轻一些的水雷缓缓沉入水面之下。在水中作业的赵阿蟹,带着水雷潜入到沉船边上。 “这潜水镜真是好东西啊!在水下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还能呼吸。只不过在水底呼吸感觉有些困难。”赵阿蟹心里暗暗道。 重达一百五十斤的水雷,再绑上几块大石头,水雷的重量已经过了两百斤。不过因为水中浮力的作用,赵阿蟹带着水雷一点都不觉得重。他拖着水雷,潜入到沉船边上,随后用一根铁链勾住水雷,把铁链的另外一端连接到沉船上。完成了这一切,赵阿蟹带着水下慢燃导火索浮出水面。 “已经装好水雷了,可以爆破!”赵阿蟹说道。 小船上一名明军士卒取出一盒火柴,划燃了火柴,点燃导火索,随后把导火索丢进水中。由于这种水下慢燃导火索外面裹着石蜡,里面包含有自己可以产生氧气的药剂,导火索在水下还能慢慢燃烧。 点燃导火索之后,小船上的桨手们拼命划桨,迅撤退到安全范围。 导火索在水中燃烧,不久之后,导火索便消失到水雷的引信管内,又继续缩短。几分钟后,江面上腾起了一道冲天水柱,水雷在水下生了剧烈的爆炸,白色的浪花四射喷溅,水底的沉船在爆炸声中被炸成了一堆碎木片,从水下浮起,漂浮在江面上。 清军的沉船都是杉木结构的福船沙船之类的中式木船,这些船只的船板薄,比起橡木结构的船来远没有那么牢固,被水雷一炸,一艘一百多吨级的船一下就炸碎了。 明军的小船继续往上游行驶,不断有人对水下进行探测,现有沉船,就用水雷爆破。随着一声接一声不断响起的爆炸声,清军用来堵塞航道的沉船纷纷被炸得粉身碎骨。经过一整个白天,明军开辟出一条长八里的航道。 次日,明军再度逆流而上,抵达了瓜洲一带江面。 “我们可以派遣使者,给瓜洲的鞑子送一封信,让他们向我们投降。”罗子木向张玉坤提出了建议。 张玉坤表示赞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若是鞑子愿意投降,我们也可以省了很多麻烦!” 张煌言道:“将军还需小心鞑子故伎重演,用缓兵之计来拖延我们!” “末将就只给鞑子三个时辰时间!倘若三个时辰到,他们还不肯投降的话,我们立即攻城!绝对不会给他们三天,十天时间来准备!”张玉坤笑着道。 七年前郑成功北伐,就是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梁化凤等人说要投降,结果郑成功信以为真,居然给了他们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做准备工作!而张玉坤留给清军的时间,就只有短短的三个时辰,绝不可能拖泥带水。 瓜洲城内,清军守军原本还想着故伎重演,用缓兵之计来拖延明军的时间。可是一看到明军使者用箭射上来的信,上面写着就三个时辰的时间考虑,清军守将勃然大怒,当即拒绝了张玉坤的劝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