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在线阅读 - 第一九一回 两大问题

第一九一回 两大问题

    对于前一个问题,在过去的两三年中,复辽军用坚城锁住了金州半岛,使建奴不得南下;而以水陆联军沿鸭绿江布防,稳固了东江镇。

    虽然在天启二年、三年的时候,建奴曾经聚起大军,先后向辽南、东江发起进攻,只不过复辽军顽强防守,虽然利用机动优势,曾经突入朝鲜境内,但在几次正面会战中,都是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罢兵。

    三年来,东江镇的常备军已经有两个协,十个营,三万余人,辽南也有一个协,五个营,近两万人,整个辽海战区的常备军已经达到十五个营,近五万人,这还不包括庞大的水营舰队。

    以辽南、东江两地维持这样规模的常备军,也只有规模日益庞大的工商业才能够支撑,其中海贸税收主要用来发展水营舰队,工业税则用来支持陆军。

    为了鼓励工商业的发展,辽海地区的工业税率也比较低,陆军所需要的军费,已经数次作战的花费,其实主要还是来自于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债券。

    从天启二年辽海第一次发行一年期的战争债券,其后的天启三年、四年,每一年都要发行相当数量的短期战争债券,虽然每一次都能够及时偿付,不过债券总额却是越来越多,而在这次发展大会之前,华夏钱庄已经有消息传出,说是这一次辽海计划发行数额更大、期限更长的新的一批债券,其中包括以前地一年期债券,还可能有三年、五年。乃至十年期的债券。

    战争债券用于维持庞大的军费开销,规模庞大的常备军也终于一改明军同建奴作战中的颓势,在辽南、东江建立了两条钢铁防线,使得建奴无法寸进。

    以往,明军虽然也能够凭着城池坚守,但是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建奴在城外肆虐,劫掠城外的物资,破坏屯田的成与农业并不重视,反而是大力发展工商业。

    工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显然不同。人口更多聚集在一起。特别是那些工业区,矿区,有组织的产业工人可能就达到数万。都可以很快组织起来,进行自卫。

    辽海战区对厂矿的防御、军事作用,以及矿工、工人地军事训练,都有一套成熟而完备地体系,不过是政府投资。还是商人投资,全都纳入辽海的军事系统当中。

    对于这些厂矿,建奴轻兵急袭。很容易被厂矿的自卫队,以及快速组织起来地工人大军给包围、消灭。

    要是大军出动。也难以避开复辽军地情报侦察。起不到偷袭地作用。而复辽军地大军一旦组织起来。加上这个厂矿自卫队。即便是大军出动。也难以占到便宜。因而最近这段时间。复辽军与辽海就处于一种对峙状态。建奴也很少再试图进攻辽海。

    精明地商人都能够看到辽海战略态势地变化。而随着辽海工商业地发展。复辽军在战略上地优势。将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建奴已经不足为虑。

    何况不仅是辽海战区地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自从孙承宗总督蓟辽。王国兴提督辽东一来。辽西地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虽然到任初期。孙承宗与王国兴都遇到了很大地阻力。不过王国兴带着两营精锐。再有孙承宗地强力支持。几乎是强行推开了辽西新地防守战策。

    孙承宗原本任命祖大寿在宁远筑城。这位辽西将门地将领消极怠工。王国兴毫不客气地将其撵走。然后从滦州调来建筑大军。在宁远筑起铁工城一样地三层棱堡。而水营地一支舰队也入驻觉华。就此建起了宁远、觉华防线。

    宁远防线一成。王国兴驻军宁远。就开始清理辽西军队。核定兵员。裁汰冗兵。将各地班兵遣返。让辽西地军户继续回去种田。

    王国兴的做法,当即引起了激烈的反弹,对武将来说,特别是那些辽西将门,核定兵员,遣返了他们手上的冗兵,特别是经过王国兴的筛选,基本上除了家丁,这些将领手下就不再有什么兵丁,这就意味着他们没了权力,也没有吃空饷的可能,他们当然要激烈反对。

    也有很多文官攻击王国兴此举,将导致辽西防守空虚,为建奴所乘,一旦建奴大军前来,那么辽西将无兵可用。

    作为辽西的最高军政主管,孙承宗也有如此担心,只有王国兴信心满满,他认为建奴在解决辽南、东江之前,必不敢全军进攻辽西,要是只来个两三万,王国兴有信心以两三营复辽军,守住宁远、觉华防线,要是建奴敢孤军深入,一定会给他们一个惨重的教训。

    王国兴最后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孙承宗也本着军事上的事情交给军将来做的原则,将关外的军务交给了王国兴,另外在山海关囤积重兵。

    王国兴得到孙承宗的支持,顶住各方的压力,在辽西裁汰冗兵的同时,选募了三营新兵,拉起了一个协、五个营的新军。

    辽西与辽南相比,在粮饷上要充裕得多,五个营加辅兵也就是两万多人,与袁应泰、熊廷弼、王化贞等人动则十几万相比,无疑要精练得多,训练物资都能保证,半年后顺利成军,趁着建奴大军攻伐辽南、东江的时候,趁机推到锦州一线,建筑锦州城。

    当建奴在辽海碰壁,试图到辽西找回场子,并阻止明军在锦州筑城的时候,王国兴又利用新建的工事,在锦州狠狠打击了建奴,使其狼狈败退,取得了辽西战场上,首个大捷。

    与李彦相比,王国兴用兵更为狠辣,完全不顾伤亡的打法,使得锦州之战中,四个营主力,加上两营新兵,伤亡过半,减员将近两个营,但是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使得建奴付出了更为惨重的代价。

    此战过后,王国兴凭借军功,加封都督府大都督,并赐封子爵,这是明军中极其少见的,普通将领根本难以企及,但谁让王国兴本身就是勋戚,他的父亲,正是朱由校母亲的弟弟,有了这层关系,加上卓著的军功,封爵自然水到渠成。

    此战过后,不仅辽西稳如泰山,锦州防线再成,山海关已然无忧,辽西、辽南、东江三条战线,如铜墙铁壁,就此横亘在建奴面前,无论他们选择哪里为主攻方向,非付出极大的代价之外,都难以获得寸功。

    此战过后,王国兴的声望也一时无两,孙承宗的地位也稳如泰山,辽西的练兵计划也得以顺利推行。

    到了此时,辽西也拥有十个营新军,其中直属辽东总兵王国兴五个营,直属山海总兵马世龙五个营,王国兴虽然主导了新军组建,但是统兵权依然只是一个镇,五个营。

    历数一线的四镇总兵,总兵力达到二十五个营,近十万人,加上辅兵,其规模已经接近此前熊廷弼、王化贞以及袁应泰时期,不过这十万人的军需供给却又不同。

    辽海的十五个营,在朝廷放开辽南盐场以后,已经是让辽海自筹军饷,当然朝廷也将山东的几个盐场交给辽海来运营,又放开内地商人向辽南的商品输出,虽然在朝廷看来,这样的条件并不足以维持五万大军,不过对辽海镇来说,他们从盐场、海贸中获得的利益,完全能够满足军事上的需

    事实上朝廷只需要供给山海关以及辽西的十个营,也就是三万多战兵,加上辅兵是五万左右,而在李彦与孙承宗的建议下,朝廷彻底放开了津滦以及辽西的厂矿,并从中榷税以支持军用,朝廷直接承担的军费开支,大为减少。

    年初,一些东林官员上疏,天启皇帝核准,取消了一直加征了数年的辽饷,朝廷也提出了五年复辽的计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建奴对辽南经济的威胁,其实已经微乎其微,甚至有些商人还盼望着战争的发生,因为那样的话,他们可以同复辽军做更多的生意。

    现在参与辽海政权的这些商人们最担心就是朝廷会不会将李彦调走,所谓鸟尽弓藏,一旦辽东战事结束的话,作为居功至伟者,李彦恐怕是肯定要动一动。

    这种动,一种可能是升迁,就像当年的李成梁一样,继续镇守辽东;还有一种就是升到中枢去,而且以这样的可能性更大。

    听说天启皇帝一直都想将孙承宗、李彦二人留在身边,但是因为前方战事的需要,还有某些人的阻挠,才让他们留在外镇,一旦军事形势持续好转,这种情况很可能发生变化。

    其实,李彦也早就知道下面人的担心,毕竟辽海乃至辽东现在的局面,几乎由他只手打造,很难有人能够想象,短短四五年间,辽海就在李彦的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彦更愿意将这种变化归功于工业化,以及重商主义,辽海的今天并不是最终结果,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在此之前,他同样需要面对商人们担心的这两个问题:一是建奴的军事威胁;二是他与辽海之间的未来。(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