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屠刀集在线阅读 - 千古谁识沛丰邑37

千古谁识沛丰邑37

    【侯爵】翰林院庶吉士(654700381)18:07:05

    “泗水郡”——一个被讹传了千年之久的地理名词

    2014-02-275100

    琴台夜月

    只看楼主

    1995年,西安市北郊秦宫遗址出土了大批秦代封泥,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对秦封泥研究的热潮。国家著名秦汉史权威学者李学勤、孙慰祖、周晓陆、王辉、袁仲一、余华青、黄留珠以及相关学者辛德勇、许雄志、林丽卿等纷纷参与其中,根据秦封泥和已知的出土汉简,并结合传世文献,综合考证后得出一致结论:秦代灭楚后,在今天的徐淮地区置郡,治所在当时的相县(今淮北相山区境内),名称为四川郡。“泗水郡”——一个被讹传了千年之久的地理名词(一)秦代四川郡名称重新面世1995年,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秦宫区一部)内的相家巷南地,出土了数以千计、数百品种的秦封泥遗物。古代文书囊笥多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公私玺印,谓之封泥。在以竹简为主要书写载体的秦汉之际,玺印的主要使用形式是就封泥,延伸到今天,就如同信件和物品封条上的盖章。在这批封泥中,出土了保存较为完整的有关四川郡的封泥二件,即:“四川太守”、“四川水丞”。另有“四口尉口”,经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王辉先生考证,应为“四川尉印”。同时出土的还有与秦四川郡相邻的秦代薛郡、砀郡和东海郡的封泥等,日本学者菅原石庐从大陆收藏到的一枚秦代“四川轻车”铜印也随之公布于众。在同一地点出土的与四川郡相关的县级封泥,均是县名加玺印字样,有:彭城丞印、丰玺、芒丞之印、砀丞之印(秦时芒、砀与丰紧邻,故列。)、下邑丞印、下相丞印、虹丞之印,徐丞之印、僮丞之印、吕丞之印、取虑丞印、犹丞印、符离、新城父丞、相丞之印等等。根据出土的“丰玺”和“丰丞之印”封泥可证,在秦代,刘邦的家乡“丰”就已经设县,所以历史文献中关于“沛丰邑”注释成“沛县丰乡”或者“沛为县,丰为聚邑”都是错误的。战国末期的丰县属魏,而沛县属楚,秦并天下后,丰、沛各自为县,同隶属于四川郡。秦代的四川省境内设巴、蜀二郡,文献凿凿,故此次出土封泥中的四川郡与今天的四川省毫无关联。唯一可以与四川郡封泥之字形对应相近的,记载最早也是最权威的文献就是《史记》的“泗川郡”。东汉班固《汉书》中的有关记载却让人匪夷所思,其中《高帝纪》载为”泗川郡“,其余见载三十五次之多,均为”泗水郡”。根据成书的年代先后,专家认定,《汉书。高祖纪》的“泗川郡”应该衍自《史记》。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沛国”条下为秦故“泗川郡”。唐徐谦益《初学记州郡部第一》却又记载为“四水郡”。

    【侯爵】翰林院庶吉士(654700381)18:07:33

    故而专家们综合考证得出结论,“泗水郡”、“泗川郡”、“四水郡”皆是四川郡传写之误。根据出土封泥对四川郡进行考证,最早撰文研究的是孙慰祖教授。其后有著名历史学家周晓陆《秦封泥所见江苏史料考》、《秦封泥集》(中国秦汉史学会副会长李学勤为之序);此外尚有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秦文化研究会理事王辉《秦封泥的发现及其研究》;傅嘉仪《秦封泥汇考》;台湾史学博士林丽卿《秦封泥地名研究》等等。于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颇有建树的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辛德勇,在其《秦三十六郡新考》中,直接改“泗水郡”为四川郡:“周(周晓陆《秦封泥集》)氏并举述有“四川轻车”秦印相证,今案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对西安相家巷进行系统考古发掘时,还出土有秦“四川水丞”封泥,而《续汉书.郡国志》亦载沛国本“泗川郡”,《初学记》述秦三十六郡,“泗水”乃作“四水”,各自都还保留一部分本来的面貌,故应据周氏所说,改泗水为四川郡。”近年来,秦代“泗水郡”为四川郡误传的观点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至此,一个被埋藏了千余年的秦郡名称,终于恢复了原本。(二)四川郡被讹传为“泗水郡”的原因秦末,四川郡见证了至今仍给世人以深刻影响的风起云涌、朝代更迭。郡内丰县人刘邦乘陈胜、吴广大泽之势,拔剑而起,率领以丰、沛、砀、单四县子弟为中心集团的义军,“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皇之业,统理中国。(《史记。陆贾传》)”,为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司马迁所著《史记》,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sao!”至今在历史上的所有史学著作中,一享独尊。以太史公的治学严谨性,应该不会把距离自己所处时代不远的一个郡名记错,而且,那里是太祖高皇帝的家乡,也是当时汉武大帝的祖籍地,汉初的官府典籍不会不记载。项羽虽然焚烧了秦宫,汉初的丰沛籍将相绝对记得自己的故乡的名称。问题出在哪里呢?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以《汉书》证《史记》,不若以《史记》证《史记》。”我们不妨“尽置诸家之说”,从《史记》初成之时开始梳理。根据文献记载,司马迁《史记》书成,正本藏于皇室书府,副本留在家中。他抄留的《史记》副本,在宣帝时,被其外孙杨挥正式向外传播。《汉书.司马迁传》载其事云:“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浑,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由于本纪只记到汉武帝,所以西汉一代续补《史记》者有十七人,其中诸少孙补《史记》十篇,直接附骥《史记》在民间流传。四到泗的抄误,当开始于褚少孙的缀补本。另外,因为《史记》因有着鲜明的批判性与人民性,绝少阿谀,故而汉武帝命令削除了《景纪》、《武纪》。其中一部分易触犯时忌的内容,在流传本中被摘除。可以看出,司马迁当初撰写的《史记》并不符合朝廷的意愿,整个西汉,《史记》这本书是受到政府限制和批评的。西汉末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扬雄以个人名义最早攻击《史记》:“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所以,《史记》的流传就出现了问题,就连东汉班固欲借助《史记》来撰写自己的《汉书》时,也叹曰:“十篇缺,有录无书”。班固的父亲班彪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一改司马迁站在人民的角度,而为统治者卫道,大量宣杨“汉德”,这也是班固一贯遵循且《汉书》完成后能在东汉大行其道的原因。今天观察一下《汉书》,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基本内容还是依靠并大量抄袭了《史记》,当然,其中自有他们的创作。唐代史学家徐谦益撰写《初学记》时,当见过不同于褚少孙本的《史记》,故而记载为“四水郡”。因为在东汉使用缣帛书写记录之前,典籍的流传都是以竹简为书写体,“川”、“水”篆、隶字形相近,故而四川郡被一代代学者误传写为“泗水郡”,我们从存世文献中也能看出误传的痕迹:四川郡—泗川郡——四水郡——泗水郡。从魏晋至隋唐,以三家注为标志,形成“史记学”发展的一个高峰。东汉史家注疏的《史记》因错误较多,故多被以后的唐人注疏替代。但唐时原本的史记肯定是真容难觅的,故而唐人注疏《史记》,只能凭借衍生的版本各异的《史记》或者《汉书》,且多“以书注书”,极少考据,所以四川郡的三个错名都得到流传,其中“泗水郡”之名传播最为广泛。现存最早的《史记》本为南北朝时期的抄本残卷,最早的刻本为北宋时期的《史记集解》单刻本,南宋的黄善夫刊本为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宋代以前的刻本都已失传。正是由于官方典籍的缺稀,宋代的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把丰县的枌榆社录入沛县,其他地理问题也较多。无独有偶,元代的一个大名鼎鼎的学者何焯,在校订《汉书。高祖本纪》时说:“《地理志》作水,川字传写之误。”。考订《汉书》,而不认真对比《史记》,只是想当然,让后人为之生“纸上得来终觉浅”之叹。四川郡被讹传成泗水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西汉在原秦四川郡、东海郡相邻的凌县,还建了一个泗水国。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4年),从东海郡分三县,封侄子刘商为泗水王,泗水国治所在凌县(今泗阳县西北),王莽代汉后废除。东汉光武帝刘秀又封其叔刘歙为泗水王,再建泗水国,不过刘歙死后很快撤销。西汉武帝时的沛郡与泗水国并存,东汉泗水国与沛国(仍治相县)并存,只是三国时期在沛县曾经有过短暂的小沛国,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忽略了这个问题,四川郡如躲在历史深处隐蔽着的老人,给后来的一批批的史学者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以上种种,四川郡这个真实的名称,被遮掩了一千多年,也不足为奇了。(三)秦四川郡的设置始末、治所以及疆域。关于四川郡的设置时间,传统的说法是秦始皇二十六(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亦有四十二、四十八之说),根据是《史记。始皇本纪》:“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但是这个说法已经被史学界淘汰。学界争论的焦点聚集在始皇二十三年(前218)与二十四年(前219)间。也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楚淮北之地尽入于秦。

    【侯爵】翰林院庶吉士(654700381)18:07:36

    ”所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据此注《睢水》下:“相县,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后有学者从之。持二十四年之说的有以下佐证;《史记。楚世家》“(楚)王负刍五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荆(即楚)王负刍,灭楚名,为楚郡云。”又《王翦列传》:“二十三年,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竞平荆地为郡县。”综合来看,两者皆有可能。但毕竟二者只能择其一,所以,我们需要看看秦始皇二十三、四年在四川郡周围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情。这个问题,《史记》记载的很散乱,但是拢起来,就显得清晰多了。首先是始皇二十二年(前217)秦将李信在四川郡的(新)城父突然后撤并一败涂地。二十三年,秦王任命王翦帅六十万大军,再次攻打楚国,灭掉属于楚国的今天河南东部一部分,楚国昌文君被掳被杀。四月,攻下相县,四川郡归秦,但是后一直处于战争的胶着状态,直到第二年,才攻下当时楚国的首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镇)。楚国昌平君战死,楚王负刍被俘,楚国才算灭亡。这一年,正式把楚地的疆域分成几个郡,才合乎情理。清代学者全祖望却认为,秦始皇二十三年占领四川郡一带,初设楚郡。二十四年正式置四川郡。清代光绪版《丰县志》的篆修者李运昌先生亦持次说,故清版《丰县志。沿革》中说:“秦灭楚,列为郡县,初以丰为县,隶楚郡,复以丰隶泗水郡。(今后当改为四川郡)”但是他的观点也是同意秦始皇二十四年设四川郡。综合分析,嬴政二十四年(前219年)秦置四川郡较为科学。秦郡设“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正与出土封泥合。又《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川、东海郡。”可以看出,项羽建立西楚时,仍沿用了秦四川郡这个名称,故而有上述记载。所以有学者提出,秦四川郡也是沿用故楚的郡名。案,《江苏省通志稿大事记》载:“周赧王二十九年,齐灭宋,尽得淮北。三十一年,楚取淮北。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即位。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苟卿为兰陵令。秦庄襄王二年,春申君徙封于吴,言于楚王曰:‘淮北地边于齐,其事急,请以为郡。’因并献十二县,请封于江东。楚王许之。”四川郡应为秦庄襄王二年楚国所置,或因境内有淮、沂、濉、泗四水之故。四川郡郡治相县(今安徽淮北相山区境内),在郡域的中间位置,西汉更名沛郡后郡治未变。这是文献很清晰而确凿的记载。“相县,故宋地。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而且主流文献皆载为相县。但是因为清代人缀补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沛县条下注:“本秦旧县,泗水郡理於此”。后之沛志和一些人治史者或依此,就连走上央视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和王立群都持这样的说法,实大谬!从汉代沛郡的疆域来看,秦代四川所辖区域涉及到括今天苏北的徐州、宿迁、丰县、沛县、以及安徽北部、河南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汉高祖五年从四川郡中划拨徐州以及周边区域为韩信封邑楚国(都下邳),以楚国下辖四川郡,其实名称应为故名。。尽管这样,汉代的沛郡仍“户四十万九千七十九,口二百三万四百八十。县三十七(《汉书。地理志。沛郡》”可见秦代的四川郡幅员之辽阔。入汉后,原四川郡的一部分何时更名沛郡,史书未载,较早有高祖四年说;“汉高祖四年,改沛郡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而唐《元和郡县志》:“汉兴,四年改名沛郡,领三十七县”,当为抄袭前作。又五年说、六年说、十一年说;以十一年说为下限,秦四川郡存在的时间也就短暂的十年左右。这个问题至今仍是学术疑案,未有定论,后之修志者往往各持所倚。但是今人根据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初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律令》,又提出景帝三年(前154)始更名沛郡,隶属汉廷,如是,四川郡这个名字沿用时间又增加了五十多年。(转载江苏《丰县报》作者许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