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海上霸主在线阅读 - 第218章 拨乱反正(上)

第218章 拨乱反正(上)

    八月十三,刘致远正和何心隐商议《民富期刊》的版面设计问题,一个侍卫匆匆步入会议厅,带来了一个刘致远意料之中的消息:就藩开封的周王朱在铤造反了!

    话说这个周王,已经有很多年来头了。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二十四人被他封到各地为王。周王就是其中之一。第一代周王叫朱橚,他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溢称周定王。朱橚于洪武十一年年被封为周王,洪武“十四年年就藩开封”。他在宋金故宫的遗址上,盖了一座庞大的周王府。传到朱在铤,已经传了八世。

    其实,明朝皇帝对藩王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自从藩王出身的朱老四(朱棣)二次革命(靖难之役)成功向侄子夺权之后,各地的藩王就成了朝廷的眼中钉rou中刺,朝廷不但削掉了王府的护卫,还规定藩王必须在地方官的监护下生活,未经允许不得离开封地,如有违反,轻则削掉王爵,重着关入宗人府的大牢。

    在这样的层层的严控之下,各位藩王想造反,那真是难比登天。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藩王当中还是有人能突破这层层阻碍,光荣造反成功的,这其中宁王朱宸濠就是典型代表。

    宁王的老祖宗叫朱权,朱元璋的儿子里,燕王朱棣以善战著称,宁王朱权以善谋著称,当时朝廷也担心两人会合谋造反。

    后来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果然邀宁王一起起事。朱权为朱棣起草檄文,朱棣向朱权许诺:事成之后,我们平分天下。但等朱棣当上皇帝后,却把对朱权的许诺忘地一干二净,朱权希望移封苏、杭。成祖不答应,而是将朱权移封南昌。

    朱权到了南昌后,把原来布政司衙门改为王府。他整日闲坐在府邸内,郁郁寡欢,只是闭门读书鼓琴。不过,他对当朝皇帝的怨恨,还是一代代传了下来,到了朱宸濠这一代,终于开花结果。

    正德年间,朱宸濠袭爵宁王之后,看到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正德皇帝似乎不太想当皇帝了,所以,他就动了造反的念头。当然,这位仁兄也知道自己手里面没有招兵的指标,所以就因地制宜,利用所在辖区内土匪流氓众多的优势,向社会广泛召集造反人才,最后于正德十四年成功举兵造反。

    只可惜,这位仁兄没有当皇帝的命,造反才一个月,就被心学宗师王守仁给打败。自打宁王造反失败之后,四十多年了,藩王几乎不敢再上演造反的续集,当然,除了现任皇帝保定帝之外,他可是定海军扶植起来的,如果没有定海军,他的命运比宁王好不到哪去,照样是个悲剧。

    现在,周王朱在铤终于耐不住寂寞,扯开大旗,造反了!

    不过,这一次,老天爷似乎是不甘寂寞,也来插了一脚。由于今年北方的夏雨充足,黄河水量大增,河堤不堪重负。最后,决口了!

    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但自古黄河也给华夏民族带来了无数次巨大的灾难。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再加上黄河流域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的开垦放牧和战火侵袭,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自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

    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而这一次黄河大决口,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一夜之间纵横整个华北平原,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尽为泽国,受灾百姓不下数百万。

    当然,这其中似乎也是有人为的原因。因为洪灾刚一发生,位于黄河下游的开封就传出了周王朱在铤扯旗造反的消息,这就像是事先导演好的一样,刘致远不禁怀疑:黄河河堤就是朱在铤那帮人掘开的。目的,无非就是把水搅浑,他们好浑水摸鱼。

    这不,洪灾刚发生还没几天,周王朱在铤就纠集到了四十多万的民丁,这么多人挤在开封城内,誓师北伐,武力进逼北京。造反的理由也很简单:清君侧,靖国难。

    这是万试不爽的造反理由,几千年来,地方诸侯起兵反抗中央的时候,用的都是这两条理由。

    按说,就这个理由,忽悠自己还行,忽悠百姓,那还真有点难度。因为百姓的政治觉悟可没有那么高,他们才可不管谁当皇帝呢,他们只要有地种有饭吃就行。所以,除了忽悠之外,周王府还拿出了实惠,不但开官仓给饥民饭吃,还许诺一旦打下江山坐下朝廷,人人皆有封赏。这下,那些原本就吃不上饭的饥民就群起响应。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吃饭才是硬道理。

    周王造反的消息传入北京,朝廷震荡,文武百官的心中各怀鬼胎,有的秘密谋划着逃奔叛军去了,更有甚者,镇守西安的秦王朱怀埢也跟着起哄,学着周王朱在铤扯旗就反。

    西安和开封两大藩王造反后,附近的各州府县望风而降。周王与秦王的灾民大军于山西太行山一带会师,绕开黄泛区,直逼山西太原城。就像是跟事先说好的一样,镇守太原的晋王朱新[土典](这个鬼字,实在是很让人郁闷,明朝很多王爷的名字是生搬硬造的,新华字典上根本就没有这些字,就算是查火星字典,也查不出这些鬼字的出处,而且用什么输入法都打不出来。所以,这个晋王以后就写成了朱新典了,各位看官见谅。要怪的话,只能怪朱元璋了,他规定了老朱家的后代的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必须用金木水火土偏旁,可是这些各类的字实在是有限,龙子龙孙们又不能重名,所以,为了让各位朱王爷能取上名字,也就只能发挥创造性,胡乱造字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与一些叛降的地方官员一道,打开太原城门,把这两路“北伐”军放进了城。

    当消息传到刘致远的耳中的时候,陕西山西河南全境,已经落入叛军之手,周王秦王晋王这三路大军集结在太原城,兵锋直指北京城。

    三王联合叛乱,其实也算是被逼的。

    鉴于庞大的宗室耗费了不知多少国家财富、民脂民膏,如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国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各王府的岁禄开支就达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成为国家经费中的最大开支。为了节流,保定帝年初就下令裁减各级宗室贵族的宗禄,并且将一些旁枝的宗亲成员降为庶民。

    这下,可捅破马蜂窝了。本来老朱家这些龙子龙孙们大都不劳而获,过着纵情声色犬马的生活。现在突然要自食其力了,这可如何了得,于是乎,叛乱一起,各地的藩王群起响应,大有大火燎原之势。

    这不,九边重镇之一的山西大同代王朱廷埼也跟边军守将一起,带着数万边军,也反了。

    一时间,中原与西北方面烽火四起,保定彻底地慌了。一方面,他马上把原本镇守在天津卫以防备定海军的亲信军队拉回到北京,拱卫京师;另一方面,朝廷也派出使者,跟叛军谈判,争取和平解决问题。

    “夫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义,况以神明华胄,匍匐海贼之下,主仆倒转,横逆交逼,此诚不可一朝居也。惟我大明皇室,弈叶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海...”

    刘致远把这封所谓的檄文读了一遍,面无表情地向身边的何心隐问道:“你觉得这是什么人写的?”

    “这篇檄文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不是一般的文官可以写出来的,属下觉得能写出这篇檄文的,天下不过数人而已。而这篇檄文的文风跟一个人很相似,如果属下没猜错的话,这个人就是徐渭。”

    “唉,这天下不自量力的蠢人怎么还有这么多呢?”刘致远将檄文扔到一边,还是面无表情地离开了客厅。

    不过,从龙多时的何心隐知道:圣皇这次要大开杀戒了。

    地确,刘致远已经打算要大开杀戒了。因为一个稳定的明朝,不断为世界生产各种精美商品的明朝,才是他最想见到的,也是最有利于华夏帝国的。所以,叛乱者,杀!

    明朝自己解决不了,这次他不得不亲自出手解决了。

    ps:台风影响,被停了两天电,今天终于来电了,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