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兼并日志在线阅读 - 002章兼并日志引子2国企朔源

002章兼并日志引子2国企朔源

    兼并日志引子2

    《国有企业的前生今世和明天》

    1、国有企业的历史沿革

    企业是最底层的经济细胞。自从产生商品经济,就产生了企业。根据企业性质,过去大部分是个人的,也叫个人企业。当然相对个人投资企业而言,政府或地方投资的企业就要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历史上就存在,比如在古代的近东地区,铁器冶炼作坊很多都是政府控制。到了20世纪30年代全球爆发危机、特别是二战及战后,政府对经济的渗入开始加深,当时有名的国有企业很多。

    2、为什么要建立国企?

    成立国有企业主要是利用政府的垄断地位,集中资源和权利解决市场失败问题,包括自然垄断和生产的外部性,比如环境污染。一直到1979年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前,西方国家讨论的结果是,政府应该控制电信、邮政、电力、煤气、航空和铁路等领域。一些政客还鼓吹政府应该控制关键性的制造业,包括钢铁和国防。在发展中国家,很多政府直接建立银行。出发点是控制资本来促进经济发展。

    上个世界40、50年代苏联的“成功”给许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3、中国国有企业的建立

    中国大规模建立国有企业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的,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接管敌特伪产,仿照苏联模式,建立起大规模国企,后来又实施公私合营,一大批中小国有企业普遍建立起来。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贷统还,物资统一调配,产品统收统销,就业统包统揽,盈亏都由国家负责,国有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但,那时候,中国是高度计划体制,百废待兴,商品消费都在生长期,国企的日子很好过。

    4、进入商品市场期的中国国企

    从七十年代末,企业首先进入了商品市场期(中国特色市场初期),商品市场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阶段。这时期,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了某些实质性变化,那种完全指靠国家吃饭过日子的企业已很少见了。

    在商品市场中首先进入的是消费品市场。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放开了大多数投资品价格。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国企大面积陷入困境。中国国有企业经受了商品市场的竞争洗礼,产生了一系列后果:国企绩效差的负面特点被全面暴露;一是决策缓慢、决策失误多、决策跟不上商品市场节奏;二是冗员多,大锅饭成为国企内部管理的羁绊;三是历史包袱重,退离休人员多,成为严重负担;四是信贷短缺,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导致三角债成为勒在企业脖颈上的巨大的绞索;五是人们开始追逐利益,内外部勾结利用国企管理漏洞,蚕食国企利益。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过艰难地三十变革,大量淘沙,在今天,中国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大公司、大集团,放开搞活了一批国有中小企业,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效益明显,为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先后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报告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大多数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逐步规范,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加快,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国有企业改革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于人文思想都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

    6、国企改革经验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开拓创新,也需要从过去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汲取好经验、好做法。

    一个经验: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次次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积极探索的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开始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采取扩权让利、承包经营、逐步放开市场与价格等多种方式,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试办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竞争,使国有企业看到差距,激发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党的十五大提出着眼于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经济实施“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战略转变,使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经过改革脱困、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一系列积极探索,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呈现出较强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还有一个经验:回首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要适应社会化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寻找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有效途径的过程。

    30多年间,国有企业从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与经营者,并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呈现出较强活力和竞争力,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自主经营,通过市场竞争,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在市场化改革中,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更是从体制和机制上强化了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其市场化运作的适应力和自觉性。

    再一个经验: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7、国有企业未来改革发展方向

    第一,坚持国企支柱地位不动摇,合理进行战略布局,强化国计民生大企业地位和作用,有序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实现国有企业战略化发展。

    第二,推动企业组织机构的合理化,核心是大企业的成长和新分工协作体系的形成。近年来出现的产品和企业两极分化,将导致两个重要结果。

    一个结果是大企业的成长,特别是一批按照国际水准衡量的大企业的逐步形成。商品市场的竞争胜利,给企业“长大”在生产、技术、销售、管理、品牌诸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基础,但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企业扩展的速度将相对缓慢,有的企业可能就停滞于既有水准。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大都有良好的金融支持系统,比如几乎都是上市公司。

    另一个结果是占到企业总量多数的、在竞争中失败或至少未占到优势的企业,将与大企业之间有一个分工协作关系重新组合的过程。

    新的分工协作关系包括横向关联(如成为大企业生产体系中的最终产品生产者)、纵向关联(如原材料、另部件供应商,产品推销商)以及混合关联(如跨行业纳入大企业多元化的经营结构)等。现在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对中小企业持一种蔑视态度,认为这些企业,没有规模优势,因而没有竞争力和发展前途。其实,在合理的经济体系中,大中小企业有适宜的比例关系,大多数企业仍然是中小企业。

    我们过去的问题主要并不在于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而在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率的联系,如一个行业中大中小企业都生产最终产品。在这种状况下,出路只能是通过收购、兼并、破产、托管等方式重建大中小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市场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最具优势的。

    第三,推动国有企业创新改革。深入解决国有企业内部产权治理和内部治理结构中一系列基本问题。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组织结构的变化,追求组织形态上与国际经验的相似性,如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经理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国有股本的持股机构等,而容易忽略作为其基础的资本市场的作用。

    如果说十几年来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国企企业经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对前面分析过的诸多矛盾的解决,将使我国国企体制转轨发生一个质的进步,从一定角度看,它将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基本确立。

    8、本书的宗旨

    本书的宗旨就是通过一个国企兼并改革实践,积累国企振兴发展的经验,揭示国企兼并改革内幕和外延,寻求企业管理的成功途径和方法,为未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国企改革发展贡献精神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世界的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当历史的车轮走到20世纪末的时光,全球化的浪潮已经不可阻挡,特别是信息化---无线通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全面普及,让区域的大门被彻底打开,区域一体化进程在逐渐加快,全球化的经济触觉已经伸向各个国家地区各个角落,计划经济的指挥棒越来越失灵了!再也不能闭关自守了,再也不能是自己独善其身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在失去计划经济指引的条件下,走入死胡同,从中央到地方开始步履维艰国企大变革,这是怎样一个场景呢:市场失去计划、产品过剩、开工不足、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大锅饭等等弊端越演越列!特别是国企之间的三角债更是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千百万中小企业资金流断裂,欠薪欠费欠债,企业在摇摇欲坠,社会在纷纷攘攘,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危机再不解决就会地动山摇了------

    这时候的中国中央政府出台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意见》,主要思路是缓解三角债、进行国企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拍卖,国企职工下岗分流,下岗分流成本实行“三三制”,即,企业自筹一块、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一块、国家补贴一块,这一下子,好像是从天上掉馅饼,国家给钱支持下岗分流谁不干?!谁不干谁是傻子!

    1996年12月,锦江市政府拉开了以减人分流兼并为特症的国企新一轮改革大幕,作为县级市和东北老国有工业基地之一,存续的上百家县属中小企业都处于亏损不死不活状态了,十多年了,这种状态不但没有改善,而且越演越烈,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于是借着这次国家搞活东北国企政策良机,推行拉郎配,让大国企兼并县属小国企,一夜间卖掉117户中小国企,并且每户给400---500万贷款,多大的好事啊?锦江市是卸了包袱,兼并接管后的很多企业却出现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等大量严重问题,特加公司就是被拉郎配般兼并接管锦江市搬运机厂。然而,天不遂人愿,接管后新上项目迟迟不能达标达产,新企业新班子内斗外争十分激烈,竟然连续两年亏损了,兼并后的运机公司陷入新危机。特别是兼并后遗症的大量显现,给特加公司带来巨大政治经济压力。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兼并企业烂摊子,已经成为摆在特加公司领导层面前头等大事了。特加公司到底派谁到搬运机公司处理兼并后大烂摊子?还真是十分困难的决定。

    这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拣便宜犯险千般苦,谁愿意趟这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