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决战大洋在线阅读 - 第二章 进军承德

第二章 进军承德

    九月二十八日,将近十月份,北方已经到了寒冷的季节,刘诚志听从中央的命令和属下的劝解,乘火车离开了承德,回到北京,接手全面抗战工作,并着手部署京津唐地区的防御建设。与此同时,一直在东京遥控指挥华北战事的侵华日军总司令寺内寿一乘坐军舰,在联合舰队第四舰队的护送下,登陆朝鲜蔚山,继而乘火车赶到鸭绿江沿岸,渡江后直奔沈阳,将沈阳作为侵华日军的战略指挥中心,这时候,关东军完全完成了动员以及休整,各种军事物资都到位了。

    大战,一触即发。

    听闻大明抗战总司令刘诚志回京,寺内寿一先是长叹一声,本来日军可以早一步包围承德,但他没有这样做,承德毕竟离北京太近了,北京是中华大陆防御体系最强大、最完善的超级大城市,空军力量绝对一流,只要日军包围承德,大明空军可以随时出动,当时关东军的空中力量一直没有到位,包围承德只能聚歼守城部队,刘诚志完全能够插翅而飞。不过,寺内寿一不是自怨自艾的人,刘诚志回京之后,关东军一切就绪,便大举南下,兵锋直指承德和秦皇岛。

    承德居民大规模往后方疏散之后,守军陆续达到二十多万正规部队,全是主力集团军,同时大明政府还动员了五十多万民兵部队,充当游击队使用。在战争爆发后,大明各大城市的兵工厂紧急开工,每日每夜超负荷运转,生产出来的武器弹药自然是优先供给前线;不过,生产得多,不如消耗得快,五十多万民兵大部分发到了枪支弹药,但仍有一部分用的是大刀长矛。

    朱清严得知这个情况后就很纠结,咬着手指头想:大刀长矛不是前世那些土八路的“标准配置”吗?

    精通国术的新明国暹罗籍陆军少将,接替侍卫长钟文贞执掌中南海防务的军事武官碧雅茶.沙旺素西比前任知趣多了,皇帝的事绝对不多问,皇帝的神经质举动只当做看不见。说实在的,她是暹罗人,之所以能进入中南海并接替钟文贞做皇帝的近边人属于意外,如果按照身份来说,她还是暹罗贵族,和暹罗王室有千丝万缕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据说还是暹罗先王的私生女。

    她是跟随母亲来到大明定居的,在大明的南方沿海一带生活了十年之久,能说一口流利的吴侬软语,大明官方雅言更是说得十分漂亮,而且从小跟随一位世外高人练习国术,内家功夫着实了得。钟文贞因为失去皇帝信任被迫离开中南海,下放到了部队当军事教官,碧雅茶经过那位世外高人——其实这位高人以前是政府高层,退隐后便直接去了福建沿海一带,晚年则收了碧雅茶这个天赋极高根骨极佳的异国女人做关门弟子。

    碧雅茶值不值得信任且不说,当时还有很多合适的军事武官任由皇帝挑选,朱清严对这种事并不热衷,让安藤千惠将所有人的名字写在木牌上,然后随意翻了一个,就用这种最公平的碰运气方式选到了她。碧雅茶随即辞别恩师,此时母亲已经辞世,她了无牵挂,一路北上,乘坐火车赶到了北京,经过测试,最终站在了中南海的土地上,贴身保护皇帝的安全。

    但她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她是暹罗人,不愿意更改国籍,而大明政府一向是不承认双国籍的,她这个暹罗籍公民能为大明政府服务吗?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当初山本五十六和栗林忠道留在大明军队中做军事教官,也是保留了日本籍,而内阁政府给出的解决方法是授予两人“北京市荣誉公民”的称号,有了这一称号,等于从侧面成为了大明人,可以永远留在大明领土上,不会被驱逐出境。碧雅茶的事就可以套用这种方法,同时军方还授予了她一个必须的待遇:少将军衔,只不过对皇家直属独立师和皇家卫队的指挥权都不完整,如果是她和皇帝同时向两支武装部队下命令,一切以皇帝的命令为准。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碧雅茶的权力比钟文贞削减了许多,内阁政府毕竟深刻明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碧雅茶,你看呢?”

    她正低头测量着一段地缝的长度,闻言一愣,结巴了好一会儿,战战兢兢道:“陛下,对不起,你……你说什么?属下没……没听清……”

    朱清严并不生气,耐心道:“我是问你,小鬼子进军承德之后,山海关方面需不需要再增加兵力?”

    “陛下恕罪,属下是内廷的军事武官,没有资格议论军国大事,实不敢逾矩。”

    朱清严无奈道:“你比你的前任温驯多了,也没意思多了,她这时候可是有啥说啥的。”

    碧雅茶眨眨美丽的大眼睛,虽然她穿着刚刚领取的少将军装,透露了那么一股子英姿飒爽顾盼生辉的风采,但她骨子里的温驯是改变不了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算她勤练十余年的精湛国术能令十几名大汉近不得身,这一点仍旧不会更改。正如钟文贞,性格如此,有天生的,也有后天的影响,所以养成了叛逆性格,在部队里练的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格斗术,出手不留情,讲究的是一击毙敌,不似民间的习武之人,平时讲究的是中庸致和,以及养气养生的功夫,就算是比武较技互相切磋,照样点到即止,所以脾气都不错。

    当然,那些任气纵横的所谓江湖大侠不在此列,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案例也是一大堆。

    承德会战是日军入关之前的第一场大战,只要打下承德,就可以在侧翼给山海关的守军造成压力,双方向夹击山海关,迫使明军大规模撤入关内,掌握战场主动权。刘诚志当初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再加上因为派系斗争而心灰意冷,由此存了必死之心,最终亲身赶赴承德,誓与城池共存亡。

    回到北京,组织北京城的防御工作只是很小一部分,刘诚志的目光仍旧放在了前线。

    承德是日军必须要打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承德各类守军部队足有七十余万,其中正规部队就有二十多万,主战装备早就到位了,除了粮食。一想到粮食,刘诚志就头疼,大萧条时代到来之后,那只是经济方面,虽然对农业方面有了影响,但对于大明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来说,经过政府的一系列宏观调控,农业受天灾的影响并不大,而近些年的天灾并不多。

    可惜,有时候人祸比天灾还要可怕。

    在战争爆发之初,刘诚志出任卫国战争总司令,清点战略物资调配全军的时候,就发现了问题,军事物资没问题,那是军方的事,再加上张自忠和王庚一向抓得比较紧,没人敢在这方面伸手。主要在于粮食,很多地方的储备粮在账目上一切正常,打开粮仓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有的粮仓因为管理不善堆积了不少发霉的小麦大米都算好的,还有的直接往里面掺沙子石头以次充好,抠下来的粮食不知所踪,估计流入了黑市牟取暴利,还有的直接就是空的,让人愤懑又无可奈何。刘诚志大为光火,就这种情况你拿枪顶着别人的脑袋让人家拿出粮食也不可能了,好在四大战区的某些军区还有储备粮,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但战争的巨大消耗是天文数字,如果不能尽快恢复这个断层,储备粮顶多能支撑到明年的六月份。看起来那时候老百姓又会有了地里的一轮收获,政府可以高于市价买粮,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要知道,全面战争爆发后,许多青年应召入伍,据不完全统计,大明目前正规部队和非正规部队加起来超过五百万,再过几个月就有可能超过千万,上千万的军事人员,其粮食缺口是恐怖的,再加上因为战争关系老百姓的种地热情并不会很高,粮食减产是必然的。刘诚志不得不报告最高统帅部,请求尽快解决粮食问题,现在还能顶着,实在不行先花高价从外国买粮,英属印度听说今年是大丰收,明英关系不错,倒是可以从这方面入手。不然,等到军队缺粮,官兵们饿着肚子必然要打败仗,波及全国,老百姓也饿了肚子,又必然要滋生黑市,严重打击政府威信。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必须不遗余力地解决。

    最高统帅部相当重视卫国战争总司令的报告,洪崇烈盛怒之下先处决了一批贪墨粮食的官员,然后召开会议,连续数天讨论粮食问题,最终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农民种地的相关政策,其中一条非常重要:土地私有。

    一个人可以不为了国家出力,因为他不知道执掌国家的政权给他带来了什么,甚至给他带来了痛苦,但他不会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还无动于衷!

    农民们有了需要守护的东西,才会爆发最大的种地热情,这样才能让粮食产量尽快跟上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