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mei被贬幕宾动
夜晚,中军大帐中,昏黄的灯光下,他独自喝着闷酒,幕宾董缠见状,觉得眼前有一个试探和安慰主帅的良机,于是悄悄靠近主帅,叹口气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兰徵有勇有谋,他对董缠并不十分信任,因为自己对他的底细并不十分清楚,如果说漏了嘴,哪怕是气话,就有可能被朝廷知道,到那时,就不是被贬,而是面临灭顶之灾。轻则家破人亡,重则株连九族。警惕、谨慎——是他在饱览前人用鲜血书写的教训后获得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他深知,自己手握重兵,朝廷不可能不派细作密探严密监视自己,他们往往隐藏得很深,心口不一,稍不留神, 就会中了他们设置的圈套。 自己的过失或者过错成了他们邀功求赏的礼物,不!绝不让自己及家人的鲜血浮起别人的升迁之舟。那样做,是意气用事,未免太傻了。他似乎感觉到董缠在焦急地等待他的回答——言辞激烈的回答,对朝廷的怨言。 他微微一笑,说:“不知先生为何说出此言,我不懂您的意思,难道是先生遭遇到委屈吗?否则怨从何来?”董缠听了此话,知道兰徵不信任自己,他对自己有戒备提防之心。 董缠倒不是朝廷派来的密探,而是被大汉灭掉的兰灵国的复国报仇者。兰灵国在一百多年前被灭,他们的一些子民梦想复国,可是兰灵的版图早已归入大汉,而且兰灵国的祖先本来也是汉人,只是他们的国君故意隐瞒历史,胡说本国本族历史源远流长,有着灿烂的文明,要求子民以复国为最大梦想和目标。 当然复国意味着灭汉,因为大汉不可能将富庶的土地归还给兰灵。 他们很难被汉人识别,因为他们的相貌体征服饰饮食等同汉民几乎一模一样。他们内部有一套严密的族谱,而且他们只在本族内通婚,不同汉人通婚,以免被同化、被融合,另外他们的重大节日同汉人有所不同,如果用心识别的话,会发现些许破绽。 只是一般百姓不太关心政治,没考虑到他们当中某些人的野心,兰徵也想不到他竟然是怀有阴谋的兰灵人。梦想复国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大多数兰灵人并不想大动干戈,他们觉得大汉的文明程度比原先的祖国要高,而且他们暗中听说自己的始祖其实同现在汉人的祖先是血rou相连的同胞——打断骨头连着筋。 大汉王朝的统治,不比原先的兰灵国君统治的差。原先兰灵国的贵族后裔们极力寻找一本书简,此书简记载了兰灵国君先派人挑衅,在边境烧杀抢掠,引起汉人的反抗,然后下旨进攻汉人的史实,是他的野心点燃两国的战火,最终因战败烧毁了兰灵国。对于这样的书简,他们必欲得而毁之,这样他们好欺骗更多的兰灵人义无反顾地加入报仇复国的行列。这些贵族不甘心失去原先荣华富贵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同普通民众不一样。 兰徵手握重兵,自然是他们策动的对象,如果抓住他诽谤朝廷的证据,则可控制他,如果他不为兰灵所用,则毁了他,以削弱汉朝廷的实力。 当然,他们的家人在京师,meimei还是贵妃,他自然不敢轻言造反,但是他不可能对朝廷没有一点意见,即使没有意见,他们也要想方设法制造些麻烦让他发怒,比如在京师散步谣言,说其有所不轨,骄傲自满,目无圣上; 还有就是算计他在京师的家人,比如侄儿,兄弟等等,让他们同权贵人家的公子发生冲突,比如为了一个美女发生争抢,殴打对方,或者冒充某位公子派遣的打手殴打兰家的人,激起兰家人的怒火,双方因误会而大打出手,使事态扩大,然后告到皇上跟前,皇上本来就对兰徵不满,于是严惩其家人,试探其反应,如果他有所异动,立即令杀手除掉兰徵。 虽然兰徵武功高强,但是他毕竟身在明处,朝廷派到军营的杀手们的身手也是十分了得,要想除掉兰徵应该不是难事,当然,为防止其亲信哗变,朝廷采取掺沙子的方法,往往会任命一些人担任副职,并且常常调任,使他们之间关系始终处于相对陌生的状态,以防结成帮派。并且要求副职监事要定期汇报兰徵的状况。此外,在兰徵亲信的身边也安插了杀手。
兰徵世代食朝廷俸禄,家教甚严,忠孝持家,言行谨慎,自然不会有出格的言行举止。他很少喜形于色,难以让人抓住把柄。朝廷对此比较放心。 兰徵知道meimei由贵妃降为贵人的前因后果,因为家人立即将事情原委通过鸽子传送给他,以防他误听不实之词,受到猛烈刺激而做出傻事。 兰徵得知meimei茜贵妃因巫蛊受人栽赃陷害后,冷静分析,初步判断是后宫争风吃醋所致,而且皇上并没有将事情做绝,此时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才是最佳选择,只要自己将边疆安定,以后再立新功,皇上会念及自己的功劳,宽容meimei,给她一个澄清自己不白之冤的机会的。 他深知meimei在内宫的重要性,只要她保住地位,受到皇上恩宠,对于自己乃至家族的安全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万一有人在皇上跟前进自己及家人的谗言,有meimei在皇上跟前说上话,要好的多,况且meimei得宠,就是一个无形的威慑力,使那些嫉妒自己,处心积虑想攻击自己的人有所忌惮,否则极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不能将我兰某扳倒,还有可能被扣上诬陷朝廷重臣的罪名受到严惩。 所以兰徵赶紧写信回家,告诉meimei一定要忍辱负重,等待时机,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的,即使真相几年内难以查明,只要熬,等皇子渐渐长大成人,好生培养,说不定会受到陛下的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