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皇子在线阅读 - 序章

序章

    明朝,我喜欢称呼他的国号:大明,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在明朝之前,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明朝之后,是满族人建立的清朝。

    明朝,也许没有汉朝的威武:“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也许没有宋朝的璀璨:“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也许没有唐朝的繁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但是,明朝:“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

    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同样是太祖开国,朱重八反元义无反顾;***哈赤给李成梁当小厮;同是中晚期,万历三大征,大败日本;光绪甲午完败;同是末代皇帝,崇祯自尽;溥仪给关东军当傀儡;

    崇祯如果去了南京,或许还有一战之力,或许能像南宋一样划江而治,或许还能留下半壁江山。崇祯能去了?崇祯能去,崇祯去了吗?崇祯没去。宁可选择在煤山上吊自杀,也不去南京苟延残喘。

    天子守国门,既然身为天子,自己没能守住国门,那就让自己做到下一句:君王死社稷!无数次的想到崇祯那句话:朕非亡国之君,尔等却尽皆亡国之臣!一句话包含的东西太多,何等心境,何等无奈,崇祯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或许只有在煤山上吊的崇祯皇帝知道。

    为什么不去南京,或许也只有崇祯皇帝知道,李清照的词写的非常好,但是我最喜欢的却是她的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坐在船上南渡的李清照,思考着这个问题,明明可以活命,为什么项羽不肯到江东去?崇祯皇帝也能到江南去,为什么他也不去,其实李清照已经回答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和任何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朝代。而清朝,就完全不同了。

    康乾盛世中的三位皇帝,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可是他们,也是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康熙签下了尼布楚条约,丢失外兴安岭以北土地;雍正五年签定恰克图条约,俄国侵占中国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贝加尔湖即是北海,当年苏武牧羊之地,现为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淡水湖;乾隆五十五年,约10万平方公里的库叶岛,被俄帝暗中吞并;道光二十年,原为我属邦哈萨克,被俄罗斯无理霸占.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道光二十年,同样为我属邦的布鲁特,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被俄国吞并。到了晚清,就更不用说了,北京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一个国富民强的中国,变成了穷山辟野。

    颇为讽刺的是,大清祖训有云:丢尺寸之土,减一分版图,即非我爱新觉罗子孙。

    如果去看明朝战史,会发现明军无论多么惨,面临的情况有多么危急,都绝不用女人换取和平,绝不割地赔款。哪怕如暴民军大军压城,哪怕如瓦剌大军围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

    不论是哪种情况,都绝不认输。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爱玩的,有荒谬的……没错,你多半知道朱元璋当初起兵的时候有多么勇武,多半也听过后来成了永乐大帝的燕王朱棣是多么英明,你也多半听过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么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个皇帝,却没有一个是软骨头的。

    你看如崇祯皇帝天子殉国,你看如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你看如隆武战死沙场,你看如绍武被俘,绝食自杀……

    正气明,明朝军队的单个战绩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确实是古代世界上所有历史超过了百年的帝国之中,唯一没有与其他国家或势力签定任何不平等条约,也唯一从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暂时的。

    明军是世界上在国家亡国后,抵抗时间最久的——他们坚持抗击清朝达38年之久。明军能够保持这样持久的战斗力,不仅仅是因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个民风柔弱的朝代。无论是明朝的帝王还是百姓,都有着刚毅不屈的性格,无论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还是“扬州十日”,当看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的言语,当看到“自闰六月初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民众牺牲两万余,史称‘嘉定三屠’”这样的记载,即使你对那一段历史从未过问,你也不可能不为之动容。

    江阴八十一日,六万百姓面对清军二十四万人马,困守孤城八十一天,明知是死,也无一人投降。连折清军三王十八将,损失七万五千人。城破之日,幸存者紧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之后,拒不向清廷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终英勇就义。

    或许很多人没听过明末三公,没听过阎应元,但是每当我读到这里,眼泪总会流淌而出。想亲眼看看阎应元坐在东城的城门楼上,写下的诗句: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陈明遇,很多人听着陌生的名字,但是这个人在江阴破城之时,命全家四十多口那女老少点燃了房屋。烟火升腾而起,陈明遇持刀与清军死战,最后战死于城墙边,身体僵立于城墙。

    冯厚敦,在清军二百多门火炮轰开江阴城门后,于明伦堂冠带南向自缢殉节;妻王氏,与其孀妹结衽投水死。

    这样的名字太多,数都数不过来,这样的人太多,你或许记不过来,但是我们要名记的是这种精神,这种意志,人要有骨气!

    中国历史5000年,各个王朝的军事实力保持的时间不等,纵观所有被忽略或误读的历史,惟有被轻视的大明军队,战斗力保持了最久的近300年。大明一朝276年,确实没有对外屈膝一星半点。

    大明“流行”骂皇帝,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要搞出游,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对,先后杖毙了十几位大臣,但是大臣依然犯颜阻拦,最后正德帝只能妥协。在明代,六科给事中是有权利驳回皇帝旨意的,这是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虽然这个权利很少有动用,但是确实存在。更有甚者,有大臣直接和皇帝说你只要乖乖在后宫生孩子就行了,国家大事有我们这些内阁大臣来管。这已经是君主立宪的萌芽。

    明代的士子们视媚上为仇寇,无论什么人,有明一代,没有一个媚上的获得好下场。反而是那些犯颜的大臣成为天下读书人景仰的典范。在明代,我们记得《天工开物》,记得那约三百米长的郑和宝船,记得有密集劳动型的作坊出现,记得后膛炮已经规模应用,记得腐朽的理学开始受到重视客观实际的心学的冲击,“格物致理”第一次在理论与实际中出现并逐渐壮大……至崇祯年间,每年新出版刊行的各类书籍以百万计,而到了清朝,即使是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不过每年4万余册。

    每次读明史,我心中都会充满了自豪,都会引动我骨子里的热血,让我恨不能回到那个时代,寻找消失在我们身上老祖宗的印记。

    每次读明史,心中都不胜唏嘘,这样一个朝代,这样一个民族,这样一个国家,最后因为总总原因,落的那样一个下场。

    每次读明史,心中都充满了遗憾,心中忍不住想到,那个时候怎样,或许后来就不会怎样。想的多了,最后留下的只有一句话:历史没有如果!

    我一直觉得中国近代亡于清,当然这是一家之言,我自己的想法而已。不想加诸于他人,只是倾诉于有缘人听,不屑者可一笑置之。

    当我梦回大明,我会选择那个时代,选择成为谁?选择怎样去改变大明?怎么捍卫这个国家最后的希望?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历史却充满了遗憾,虽然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却能弥补心里的遗憾。

    没动过笔,没写过东西,当我看了许多书之后,第一次有了把我的想法和心思写下来的冲动。一家之言,希望与诸君共品,一起回到那个跌宕起伏的年代,寻找午夜梦回的理想。在压力如此大的今天,让我们毫无顾忌的,在幻想的世界里,随心所欲的做一回英雄,做一回救世主,弥补心中那永不可改变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