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皇长孙的老师
就在朱明的境况越来越好时,他也收到了从广州快马传过来的消息:自己的二十多艘商船在广州赚的盆满钵满,那些奇巧的机械虽然为当地的文人雅士所不喜,而且自行车也远远没有形成当初在欧洲的流行风潮,但是三轮车在运输上明显是有着很大优势的。 而且自由城自行车厂产出的产品经过改进更新,那些三轮车不管从cao作性还是载重上都比众多的山寨产品好太多了,所以其中有几船这类的机械类型商品在港口很快就卖了个精光。 其他的一些商品白糖、棉布因为大明向来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前都是少量运来倒还吃的下,这次分别都有三四船的量,一时之间市场倒是消化不了那么多,不过在广州港已经有自由商会的商行了,放在那里慢慢的倒卖。 另一个赚大钱的就是玻璃了,中原地区缺乏必要的优良石英矿产,所制成的玻璃质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瓷器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也没人去过于关注玻璃制品的开发。 所以当黑水明国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玻璃制品进入广州市场时,给予了市场巨大的冲击,这次船队带来的玻璃制品也不例外,许多高透光的透明玻璃还有少量的玻璃镜子,更是让富人们为之癫狂。 船队带来的银币反响一般,可虽然没有大红大紫,广州港中的一些商人也很快接受了这种新奇的货币,五千枚银币很快花销一空。 虽然面值标着大大的汉字“壹两”,但那些商人检验了重量和纯度后只愿意打八五折的价格接受使用,表面上黑水明国的商人们不乐意,其实心中乐开了花,这些银币朱明是按八折的价格出售给他们的,朱明赚了五分利,他们这样转手一交易也赚了五分的利,这下试清楚了水,下回就不止带这五千枚来了。 现在商会和这次二十多艘商船的意思是,既然生意做完了,是否需要船队北上来一趟南京? 征询了随团而来的二十多位商人意思,这些商船也都是属于他们的,这群商人中有一部分官商,反正是为朱明做事的,但也还有一部自由商人,还是该由每个人自己做主。 最后商讨了一下,毕竟在南京城中也要发展,什么也不便宜,光靠朱明带来的这些钱和赏赐还是不够,必须还要有经济的支持。 于是朱明写就一封密信,交给了信使,商船来个五艘,要多送一些南洋的特产,广州自由商行中没有出完货的大半南洋特产全部船运北上,另外这次赚取的利润除去采买货物花费后,若有剩余也全部运来南京,顺便还要把朱棣赏赐的那些个瓷器丝绸都装船运回黑水明国去。 信使出发到商船的到来,估计还得近一个月的功夫,这也急不来,这次跟船过来的商人都是有意在大明发展的,叫他们这一个月多多到外面走走,查看一些市场行情,毕竟猛龙不过江,熟悉当地商业环境还是必须的,现在朱明这葉国公的名头比起原来的定海侯是好用多了,借用这名头也能提供些些方便。 安排完府中的事情后,朱明便准备出门前往东宫拜访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现在还在被禁足的过程,而且不管哪朝哪代,敢于私自与太子打交道密谋的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所以现在朱高炽那儿也算得上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但是朱明是奉旨前来指导皇太孙的学业啊!这要指导人家儿子的学业,总不能不通过人家老爹吧,所以朱明就凭着朱棣的金口玉言,施施然的走入了东宫范围内的春和殿。 通传过后,朱高炽一摇一晃的亲自出门迎接,看见了朱明后也是客气的免了他的礼,说道:“听父皇说起了葉国公博学多识,还着本王也要多与国公学习一二。” 说完把朱明请入了殿内。 原本南京皇宫中有专门为皇太子及亲王们讲学的大本堂,乃朱元璋苦心经营,为的就是培养后续合格的接班人,只是在靖难之役中却毁于刀兵,现在这些皇族子弟多半是在自己的寝宫中专门由朱棣挑选的老师进行教育。 走入后殿,朱明却已听到有朗朗读书之声传出,便好奇的看了一眼朱高炽。 “呵,今日退朝之后,右春坊大学士受皇命前来考校皇长孙的课业。” 进入大明后朱明对于朝堂之上的人人物物还是有所关注,自然知道这右春坊大学士是何许人也,他就是有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称号的解缙。 此人才高八斗,出生在书香门第,不到二十岁就考上了进士,被选为了前途无量的庶吉士,后来朱棣靖难一来,作为大明顶尖文人中首先屈膝投靠的人,他也很被朱棣看重,擢其为内阁首辅,位极人臣。 但此人持才傲物,为人耿直,刚当官时总是不畏权贵直言上疏,老是得罪人,也得不到提拔还屡屡被贬谪,最后趁着靖难之役的机会投效了朱棣,倒也实现了他人生的理想,只是从此道德上就多了一个污点。 此刻应该是他最风光的日子,永乐大典总编撰官,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正是人生的巅峰啊。 朱明知道他是属于太子一党的,当年也是他的一句话“好圣孙”奠定了朱高炽太子的地位,看来这解缙不光是这样支持太子,一有机会还会跑来太子府上套套近乎啊。 朱明不烦劳太子,自个儿坐在偏殿中慢慢等候,一杯香茗,时间倒也过得悠然。 不多时,便有宦官过来通传,皇长孙的课业已完,请先生过去。 朱明想到自己也要充当先生的角色给后来大名鼎鼎的宣宗皇帝讲讲学,心中豪气也添了不少,跟着宦官走了过去。 迎面皇长孙朱瞻基正在礼送着解缙。 此刻解缙还不到四十,正是人生中最最意气风发的时候,朱明看他相貌中正平和,正是标准的文人脸孔,虽然瘦弱,但犹如劲松一般挺拔。 解缙也看到了迎面而来的朱明,当下彬彬有礼的施了一礼,说道:“国公爷,有礼了。”
朱明很震惊,他与这解缙不过是在最初的朝贡大礼上见过一次,而且那次人那么多,使者也多大臣也多,朱明自问当时都没有注意到解缙,想不到这解缙现在还能一眼就认出自己,这份过目不忘的本领,牛人就是牛人啊! “听闻国公幼年在外漂泊,很是有一番不凡的经历,若是下次时间空闲,也不妨与我好生交流一二。” “不敢不敢,早闻大学士大名,听说大学士幼年就享有神童之名,有个故事曾从到南洋的客商嘴中听到,不知是真是假?” “哦?下官还有什么故事能流传到那南洋?” “故事是这么说的:缙年幼,屋中后门上贴春联一副曰:‘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门的员外看了,甚是不喜,便想着只有像他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于是命人砍去竹子。不一会,家人便来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员外听罢,更是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家的春联又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不知解大人可有此事?” “哈哈哈,无稽之谈无稽之谈,这事在我小时绝对没有过,不知是哪位好事之徒生生的编造了如此故事。”解缙笑着说道,但朱明看出来了有这样给他童年增加了一丝传奇色彩的故事,解缙的心中还是十分得意的。 “那就不耽误国公给皇长孙讲学,下官先告辞了。”解缙笑着与朱明告别。 朱明拱手与之告别后,转头看向了现在才七岁的皇长孙朱瞻基,只见他瞪着聪慧的眼睛看着朱明,朱明刚才的故事挺有趣的,对于他这种早慧的孩童来说,也算是一个能听懂的好故事了,所以立马在他的眼里,这个能讲故事的朱明在他心中的地位立马上升了一个高度。 “皇长孙可要休息一会儿再听在下讲课?”朱明问道。 “葉国公,你讲的是经文还是故事?” “当然是海外见闻了,这是圣上给我的任务。” “那就是故事咯,我现在就要听!” 那好,现在就讲吧,朱明看这眼前这个孩童,他就是开创了仁宣之治的传奇帝王,文武双全。却也放弃了他皇爷爷朱棣辛苦打下来的安南土地,让大明对安南二十年的统治毁于一夕,从法理上讲,他沦丧过自己的国土,虽然那块烂地耗费了大明无数的钱粮,但在后人看来,仍是扼腕叹息,否则也不会给南中国制造出那么大的麻烦了。 也许现在就该借着职务的便利给这位聪慧的好坯子灌输一些大国沙文主义思想,是否是个好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