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穿越之大明永历在线阅读 - 第一百章 国立大学

第一百章 国立大学

    推荐一个淘宝天猫内部折扣优惠券的微信公众号:guoertejia每天人工筛选上百款特价商品。打开微信添加微信公众号:guoertejia省不少辛苦钱。

    新“军功制度”推行下去以后,虽然这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但是却立刻得到了广大明军官兵的欢迎。现在的大明军队中,从上到下,无不想要得到“军功章”,那可是名利双收的好事。可是“军功章”不会轻易给予任何人,必须要有相应的战功和上级长官的推荐评定,故此要想得到“军功章”,首先就得在战场上立功才行。

    满清官场上有一句话,叫做:“用你的人头染红我的顶子!”如今这句话,在明军这里就改作:“用清兵的人头,铸造我的军功章!”

    自此以后,明军官兵作战更加勇敢,越来越多的人因功被授予了“军功章”,而“军功章”被授给官兵后,除了代表荣誉和奖励,同时也代表明军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胜利。

    而这一切的首倡者,大明永历皇帝又一次震撼了群臣,无论是黄宗羲、还是郎廷佐、方以智都被皇上的“奇思妙想”所折服了。不过永历一向如此“神奇”,群臣们经过短暂的震惊后,不久就平静下来。

    但是永历却在不久之后,又抛出了几个议题,让群臣们又接二连三地震撼不已,甚至全都感觉自己的脑袋已经跟不上皇上的思索的步伐了。

    大明还都南京以后,曾经有儒生群起上疏,请求重开科举,同时也向朝廷建议重建国子监。

    国子监和太学一样,都是大明朝廷的官学,主要以培养官僚子弟和贵族子弟为主,当、武生,学业主要以四书五经和武略为主。一般情况下,国子监的学生有一定特权,比如可以求见任何朝廷官员,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并没实权,而且毕业后,大多还需要经过科举才能入仕做官,只有少部分优秀的,经过国子监祭酒推荐,朝廷可以直接任命做官,不过官职都比较低微。

    儒生们请求重开国子监,大臣们也有这个意见,随着江南的稳固,各地主政官和军团长们的家眷都来到南京居住,比如黑山、蒋飞虎、张水蛟、周鹏、岳岐山的家都搬来南京,由永历下旨在城内西北角,按照爵位和官职修建府邸。他们子弟也大多来到南京,也到了进学的年龄,虽说他们也可以在家里请私塾,但是永历并不相信私塾的教育,毕竟那些教书先生们教的都是四书五经,除此之外,再无新意。

    既然有贵族子弟要入学,南京城内的平民子弟也要读书,不如就开辟一个大一些的学校,将他们都收拢在一起,请各类教师进行教导,先打下基础,最终为大明的未来,培养栋梁之才。

    永历可不想建立学校后,只收那些贵族和官僚子弟,孔子有云:有教无类!学校就应该是开放、公平、合理的教育机构,而不是只给某些特权子弟服务的,所以永历打算建立各种学校后,一定要面向全民招生,决不允许有“贵族学校”存在。

    还有国子监和太学是高等级的学府,招收的都是年纪较大,有一定受教育水平的学生,那些年纪小的,刚到入学年龄的孩子怎么办?难道要留在家中,或者进私塾吗?

    既然要建立学校,不如就将各级学校建的完整些,而且成阶梯形式,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不过如今大明四处征战,财力也有所不足,教师的也需要进行培训和选拔,不能一蹴而就,追求不切实际的“大而全”。只能先在南京成立几所学校,作为试点,而后等国家安定,财力富足的,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

    这个时代的华夏还没有初级学校,只有私塾和小型学堂,教的也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典籍,培养出的学生有真实才能的并不多,酸儒和自私小人倒是不少。所以建立一种崭新的教育制度,势在必行,而永历的设想就是在南京城内各建立一所小学、中学和大学,以此来开创华夏教育的新气象。

    按照永历的设想,制为三年,制为五年,大学学制为三年。如此设定,是为了照顾招收的平民子弟,寻常百姓家送子弟上学,也许只是为了能认字数数而已,未必就是为了求取功名,而且贫困的人家希望孩子早点去学手艺,好养家糊口,不想,也没有条件继续攻读学生,故此小学才设定为三年,主要进行基本的读书写字教学。

    中学为五年,这个阶段的学生要学习很多,主要是为了将来继续进学,或者直接入职做工做准备。虽然也属于基础教育,但是所学的更加广泛,除了儒家必修的“经史子集”外,还要学习君子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尤其是“射、御”这两项强身健体的内容,永历特意下旨,必须加以重视,不得废弃,要选拔品德高尚、身怀武艺的人为教练,教导学生们练习基础的入门功夫,以强身健体。

    至于大学,永历现在还不想细化分科,如今可没有那条件,华夏的科学水平并没有到达相应的层次。大学的建立是与思想启蒙同步的,而华夏国人总体的思想还很落后,甚至说是愚昧无知也不为过,如果贸然对建立各类学科大学,比如政治大学、经济大学,估计老百姓都不会知道怎么回事。

    所以只能先建立一所“包罗万象”的大学,然后再慢慢地改变国人的思想,兴起思想启蒙运动,加快科技的进步,而后才能真正的实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永历下旨。由大明户部拨出俩万两白银,又从自己的“私房钱”中挤出一万两,就在皇宫北侧,原来的满洲步兵都统衙门,将其改建为新“大学”的校址。这里在二十年前还是大明的陪都皇宫,不过在清军过江后,变成了满洲步兵都统衙门,由一个都统率领数千满洲兵驻扎于此,紧挨着两江总督衙门,监视震慑的意味很足。

    现在南京的大街上再也见不到耀武扬威的满洲兵了,满洲步兵都统衙门也荒废下来,本来有大臣向永历建议,将此地重新扩进皇宫,但是永历没有同意。

    永历认为原来的总督府改建后,足够自己和子孙后代用的了,再说自己也不想要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要那么大的皇宫干嘛?不如将这块地留着,建成华夏第一座大学,作为培养将来各种人才之所,岂不美哉?

    有了大学,永历也不想将国子监废除,国子监还有留下的必要,就是将会作为官员培训的机构继续存在,还有将来那些中举的士子们,不能直接授官,而是要在国子监经过短期学习后,才能做官。这是必须的,永历更不想自己将来的朝廷中有些浑浑噩噩的“书呆子”。

    一个月后,经过重建和翻新,由五个大院组成的大学和国子监建成了。国子监紧挨着大明皇宫,由两个院子组成,前院是教学课堂和办公的地方,一共有三个大堂和一百三十六间房子;后院是未来的进士们休息和运动的地方。永历特意下旨要在后院预留一个大cao场,将来高中的进士们要在那里接受“军训”,或者直接到军营中训练,反正进士们一定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国子监的右边就是新大学了,这里占地最大,有三个大院子,分别是教学场所、起居场所和实cao场所,一共有五百间房子和两个巨大的cao场,足可以供六七千人学习和居住。

    新建的大学由永历命名,并且亲自提笔书写校名,叫做:“大明国立南京大学”。本来永历想亲自当这个大学校长,但是方以智毛遂自荐,非要担任这个大学的“祭酒”,也就是校长,扰得永历没有办法,只好让贤。方以智学富五车,又高居内阁大学士之位,让他来做大明首个大学的校长,也算是名至实归。

    此外,永历又下旨在城内修建了一所可以容纳一千名学生的中学,还有一所千人小学,并且让方以智选拔教师和任命其主管校长。由于这是大明朝廷官办的学校,故此除了教师以外,校长等主管都由礼部和吏部出人担任,而且官职都不低。

    大学校长是一品大员方以智,中学校长是一个五品礼部郎中,小学校长也是一个六品吏部主事,另外还有按照永历想法设置的副校长、教务督导、学生督导、杂务主管等等,全都是官员,所以说这是大明官办学校一点都不为过。

    大学、中学、小学被建好后,立即在南京城内开始招生。那些自称皇室宗亲的子弟,勋贵子弟和官员子弟首先成为了第一批入学的学生。南京城内的百姓听说学校也招收平民子弟,无不闻风而动,这可是朝廷办的学校,将来可以作为入仕的阶梯,再说那些贵公子都在那里读书,能和他们一起学习,这可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于是南京城内凡是有入学年龄子弟的都赶去保命,周围府县的也闻风而来,以至和中学报名点人满为患,报名人数大大超出了限定的名额。

    最后没有办法,方以智提议,面对平民子弟进行了一次考试,选拔其中优秀的学生入学。但是贵族子弟们却可以免试入学,这让永历有点觉得不公平,可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让贵族子弟没有这种特权,那些皇室贵族官僚们该心生不满了。看来要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谁让现在是“封建社会”呢?

    建立大学、中学、永历付诸实施的第一个设想。接着,永历又下旨在南京城内修建一座画院。

    画院!大明画院!这让人听起来太不可思议了,如果说建立各级学校还情有可原,为的是培养人才。而建立画院,培养画匠和画师,不能当官也不能上阵杀敌,又有何用处呢?再说户部可没多少银子了,哪里还有钱给永历如此挥霍?

    所以当永历提出来这个想法后,立即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即使是思想开明的黄宗羲和方以智都表示反对,认为建立画院可以,但现在还不是太平盛世,应该等将来天下太平了,再筹建画院,为皇上服务。

    但是永历这次决定不听大臣们的了,因为他心中有两个理由,大明画院是非建不可。

    第一个理由,在永历的印象中,欧洲的思想启蒙首先是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开始的,其中有“三杰”为代表人物,竟然都是大画家,分别是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由于他们开创了新的艺术形式,一改中世纪的腐朽黑暗,使欧洲人的思想走向解放。

    既然欧洲人能以“艺术”为解放思想的突破口,为什么华夏就不可以?永历认为要想华夏屹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就得兼容并蓄,对于艺术形式,也要开创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样不但能陶冶人们的情cao,而且还能解放思想。思想解放了,才能发展科技,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将促进华夏各个方面向前发展。

    那么华夏人的“思想变革”就从创建画院开始吧!

    第二个理由,其实与一个自称是大明高祖皇帝后代的画师有关,此人是突然冒出来的,有一次永历闲来无事,忽然想起那些被安置在玄武湖别院的皇室宗亲们,为了显示自己不是不是薄情寡恩之人,叫张千陪着自己,御驾亲临玄武湖别院。

    那些皇室宗亲们听说万岁爷来了,哭着喊着迎出去,将永历围在中间,哭诉自己的不幸,请求永历将封地还给他们,让他们能为大明守卫疆土。

    对此,永历根本不相信他们,如果这些皇室宗亲们有能力将国土守住,大明也不至于在二十年前沦丧的那么快,但是这二十年来,也苦了他们,让他们尝尽了人间的冷暖苦楚。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教育,让他们以后知道祖辈留给他们的东西需要珍惜,骄奢yin逸只能使人堕落。

    不过永历也得表示皇恩浩荡,于是又一次拿出自己的“私房银子”,也就是供自己和娘娘们使用的内库银,一共五千两,分给这些皇室宗亲们。二十年前,大明藩王们富得流油,但是经过二十来年的颠沛流离,早就苦不堪言,这几年,别说五千两银子,就是一个铜板,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珍贵的。所以当永历让张千拿出五千两银子后,并说分给他们,让他们感动的又大哭起来,等永历说让他们自己去取,便开始扑上去哄抢起来。

    正当这些宗亲们抢银子的时候,永历却发现一个颇有些道风仙骨的中年男子却无动于衷,而是拿着一根小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

    永历很奇怪,便向人打听那位是谁?有人告诉永历,此人叫做“朱耷”,是新来的,自称是江西宁王的后代,为人颇为清高,不合群。

    “朱耷!”永历当时就叫了出来,别人以为朱耷冒犯了永历,就要上前将他揪过来,但被永历喝止了。

    朱耷是谁,永历太知道了,他可是流芳百世的大画家,他的画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后世将他视为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永历没想到在这里遇上了他,当然非常高兴。于是主动和朱耷攀谈几句,又要朱耷为自己和后妃们画几幅肖像,以流传后世。

    但是没想到朱耷竟然拒绝了,而且提出条件,就是让永历为自己建一座画院。本来永历是要拒绝的,自己可是大明皇帝,竟然被人要挟,这不是大逆不道吗?

    不过永历也不想治朱耷的罪,一个作画的人,总有些怪脾气,这很正常。可是朱耷又悄悄地对永历说了几句话,使永历立刻改变了主意。

    朱耷告诉永历,他可以帮助永历得到崇祯皇帝留下的“绝声卫”。

    说起“绝声卫”,永历知道那是大明历代皇帝的近身侍卫,虽然都是哑人,但武功高强,忠心不二。但是自从崇祯皇帝殉国后,“绝声卫”就消失灭迹了,好像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上。

    在去年扬州之战的时候,永历结识了扬州“郑一刀”郑宝,从他那里得到了关于“绝声卫”的消息,并见到了其中的两位。可是不知什么原因,郑宝与那两个人却不告而别了,让永历很是遗憾。

    现在又听到朱耷说起了“绝声卫”当然好奇了,而且心中暗自决定,如果能通过朱耷得到“绝声卫”,别说帮他建一座画院,就是两座也没问题。

    于是永历将朱耷带到皇宫,细细地询问一遍,这才知道朱耷和“绝声卫”的关系。原来清军南渡以后,朱耷因是大明宗室,只好隐姓埋名,靠作画为生,甚至出家做了和尚。但他心怀复明之志,四处联络反清义士,郑宝就是当时结识的。

    后来郑宝被仇家陷害,被关在武昌的大狱之中,朱耷得知后,用自己的字画讨好武昌知府,才将郑宝救出来,从此两人成为至交好友。他从郑宝那里知道了“绝声卫”,也通过郑宝认识了“绝声卫”的首领贺志争。

    郑宝是贺志争的父亲,崇祯朝聋人大学士贺逢圣的大弟子,故此郑宝和贺志争关系密切。清军入关后,贺志争曾经入宫刺杀满清皇帝,没有成功,“绝声卫”的死士大部分都战死,只有郑宝和十几个人逃出宫。二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的“绝声卫”只剩下五六个人,但是“绝声卫”的武道还存在,仍可以由贺志争训练出一批死士,以保护大明皇帝。

    接着朱耷又讲自己来南京的时候,郑宝曾经去见过他,并知道现在郑宝的去向,还对永历保证,只要给他建一座画院,他就保证能让郑宝和贺志争归附永历驾下。

    这个诱惑太大了,不要说“绝声卫”,郑宝也是“无价之宝”,永历以前就想用他来教授明军随军郎中“外科手术”。

    现在终于有了线索,岂能放过?别说朱耷只要一座画院,就是两座,也要给!于是永历点头答应朱耷,并让朱耷即刻离开南京,去寻找郑宝,并且保证他回来的时候,一座画院便会在南京城内建好。

    就这样,朱耷告辞离去,而永历则力排众议,下旨修造一座画院。当然,这次银子又是从皇宫内库中出,害得永历自己和皇后、贵妃他们整整吃了两个月的素菜。

    永历一边吃着素淡无味的白菜豆腐,一边感叹道:“朕容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