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唐朝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294章【征战天下】

第294章【征战天下】

    高句丽叛军就是这样的一群倒霉蛋。“乞丐中的霸主?那是什么?——还是乞丐!”——《武状元苏乞儿》经典台词乌合之众的主力?那是什么?——还是乌合之众。高句丽叛军,就是乌合之众。

    自高句丽叛军掀起反唐运动以来,前后与唐交手的所有回合,无一不败,毫无亮点。称之为“军”,真是侮辱了“军”这个名字,更是抬举了他们。当乌合之众遭遇彪悍靺鞨兵,结果可想而知了。

    史载“李谨行大破高句丽叛者于瓠泸河,俘获数千人,馀众皆奔新罗。”

    这是《资治通鉴》的记载,还不够详细,《新唐书》给予补充了:“俘馘万计”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战斗的过程,那就说明战斗是没有悬念的一边倒;没有悬念的一边倒,那就说明交战双方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不是一个级别的,那就说明叛军输得很惨;输得很惨,那就说明战斗过程很利落;很利落,那就根本不值得记载于史册……得!

    这又绕回来了!自此,起于公元669年,持续了四年之久的所谓的高句丽“复国运动”彻底失败了。

    “于是平壤(高句丽)痍残不能军,相率奔新罗。凡四年乃平”——《新唐书》东夷高句丽真真正正地死亡了!李谨行完美地为高句丽拉下了历史的帷幕。

    可是,等等,李谨行没有我们看到的这么优秀,国内的史料有所隐瞒,李谨行接下来吃了败仗。而且是很多、很大的败仗!

    “文武王十三年(即公元673年)九月,……唐兵与靺鞨、契丹兵来侵北边。凡九战,我兵克之。斩首二千(百)馀级。”“唐兵溺瓠瀘、王逢二河,死者不可胜计。”这两段记载均来自国外的史料《三国史记》。

    怎么回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文武王十三年(即公元673年)九月,……唐兵与靺鞨、契丹兵来侵北边,凡九战,我兵克之,斩首二千(百)馀级。唐兵溺瓠瀘、王逢二河,死者不可胜计。”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卷七我大概翻译一下:公元673年九月(瓠泸河之战后),高侃率唐兵、李谨行率靺鞨兵及契丹兵攻打我新罗北部边境。历经九战,我新罗击败唐军,斩首2000或者200人,搞不清楚了。然后,唐军在瓠瀘河与王逢河淹死了很多人,数都数不过来

    这是一段仅存在于新罗史料的记载,国内史料如《资治通鉴》《新旧唐书》等等都没有!

    这不符合中国史官的作风,虽然中国史官在记载历史时偶尔会带有个人因素,但是基本不会隐藏败绩。最多就是对胜利多着墨一点,对失败一笔带过,而不会闭口不提,如大非川之败。中国史官不负责任。那我们就权且相信新罗的记载吧!

    虽然信,但是不能全信!要带着怀疑的态度来批判性地发现其中的真相!《三国史记》的不严谨让我产生了怀疑,“斩首二千(百)馀级”。

    到底是二千。还是二百?新罗史料的记载都模棱两可,数字相差十倍。你让我们如何相信?如果四万唐军被斩首2000人,再加上伤残失踪以及溺水而死的“不可胜计”。那么,此战唐军损失不可谓不大,对阵的必定是新罗之主力(至少五万)。

    好问题出来了,唐军损失“不可胜计”,对方又是刚刚获得大胜的新罗主力,这个时候唐军应该撤军休整才对。可是《三国史记》露出了破绽:“冬,唐兵攻高句丽牛岑城,降之。契丹、靺鞨兵攻大杨城、童子城,灭之。”

    遭受重创的唐军随即又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而且降一城、灭两城!答案

    出来了:要么《三国史记》是在胡说,要么唐军全是“天兵天将”!真相揭晓,不过,也不能太绝对,事实真相或许是唐军进攻失利,稍作调整,随即再次发动进攻也不是没有可能性的。

    但绝对不是《三国史记》所说的战败!好了,关于此战的真真假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战后发生的事情,这一点,新罗史官记载得很清楚“高句丽馀众相率奔新罗”!

    所谓高句丽馀众,其实就是高句丽叛军!高句丽叛军作为大唐的死对头,被击败后,逃到新罗,作为大唐藩属国,新罗理应将其法办或者遣送大唐接受大唐的处分。

    但是金法敏没有这样做,反而“纳高句丽叛众”,而且这只是个开始,

    后面的做法更加印证了金法敏打算与大唐对抗到底的决心。太嚣张了!这分明就是跟我大唐对着干!是可忍孰不可忍!新仇旧恨一起算吧!

    是时候了!大唐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忍无可忍的大唐皇帝高宗李治决定出兵收拾这个一而再、再而三、反反覆覆的昔日盟友新罗。

    “上元元年,春,正月,壬午,以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副之,发兵讨新罗。”

    皇帝李治下诏罢免金法敏的一切爵位,另立正在大唐为官的金法敏的弟弟、右骁卫员外大将军、临海郡公金仁问为新的新罗王,随大军一起出征新罗,待征服新罗后,就地为王!

    罢免自己亲封的国王,可见李治还是相当气愤金法敏的所作所为了,你辜负了我的信任,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大唐的愤怒!大唐出兵高句丽的新仇旧恨是什么?新仇“纳高句丽叛众”也,旧恨“据百济故地”也!本来,大唐因精力不足,难以同时应付东西线战事,暂时默认新罗对百济故地的侵占。毕竟,你新罗占再多地盘也逃不了是我大唐藩属国的紧箍咒。

    可是金法敏偏偏是一头贪得无厌、得陇望蜀的狼。一个小小的百济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他还妄想吃下高句丽。实现自己一统朝鲜半岛的伟业!

    高句丽叛众投奔到新罗之后,金法敏不但不处分他们,反而给予厚待,并于当年(公元674年)九月,册封高句丽叛军名义上的首领安舜为报德王!

    作为政治家,作为一国之君,绝对没有无缘无故的册封!其目的必定是以安舜为旗帜,继续召集高句丽遗民掀起反唐叛乱!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我大唐本来就在西线被吐蕃牵制了大部分的精力,好不容易把高句丽叛乱运动清剿干净。你金法敏却明目张胆地给我添乱,如果这样还不出兵揍你,那你真当我大唐朝中无人,任你欺辱了?

    大军主帅已经确定,新任国王已经确定,那就出兵吧!但是,在中外史料中都显示,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唐军并没有进攻新罗。

    而是直到第二年(即公元675年)二月。才进入新罗。战前准备要这么长时间?非也!战前准备只是其中一个原因,那其他原因是什么呢?是两个人!这两个人导致了大唐推迟了向新罗发动进攻的时间。

    第一人,张文瓘(瓘,音guàn)“新罗外叛。高宗将发兵讨除。张文瓘……奏曰:‘比为吐蕃犯边,兵屯寇境,新罗虽未即顺。师不内侵。若东西俱事征讨,臣恐百姓不堪其弊。请息兵修德以安百姓。’高宗从之。”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五大意就是新罗叛变。皇帝要发兵讨伐它,张文瓘却劝谏说现在吐蕃犯边。重兵屯集边境,新罗虽然没有顺服,但是它的军队也打不到大唐来,如果东西两面同时开战,怕百姓们承受不起沉重的兵役徭役啊。然后,然后皇帝就同意了。张文瓘,何许人也?

    时任黄门侍郎、太子左庶子、大理卿、侍中(宰相),绝对的当朝重臣。

    不过,这个张文瓘最厉害的地方倒还不是他当了多大多大的官,而是他说的话很管用,下到文武百官,上到皇帝,遇到事如果没有他的意见,是绝对不能拍板决定的!“朝廷每有大事,上必问诸宰臣曰:‘与文瓘议未?’奏云未者,则遣共筹之。奏云已议者,皆报可从之。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五大意为:每当国家有事,皇帝就问大臣这事儿跟张文瓘商量过了没有,如果没商量,那就回去跟他商量。

    如果已经商量过了,那就直接同意了。这就不奇怪了,皇帝为什么听从张文瓘,他说现在不打,那就不能打,张文瓘肯定是对的!相对于张文瓘,这第二个人的意见才是更为重要的。

    第二人,武曌(音zhào),即武则天,当朝皇后。“上元元年,(武则天)进号天后,建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新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大家看下第三条就可以了“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此时大唐国事的决断权,大部分已经落到天后武则天手上了,她说话了,别说刘仁轨,就是皇帝,也得听着。

    一个是以不要同时东西两线开战为由提出反对意见,一个是以要“以德服人”为由提出反对意见的。

    一个左膀一个右臂,同时反对,于是,高宗李治便也犹豫了,暂时就没有让大军出征!当然了,新罗的不法事实就在那里,只增不减,今天不收拾你,不代表永远不收拾你!欠下的债,总要还的!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龙有逆鳞,触之必死!大唐早晚要去收拾新罗,新罗也知道唐军早晚会打过来,只是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来。龙有逆鳞,触之必死!敢摸老虎的屁股,如果老虎不回击咬你,那就不是老虎了

    大唐恰恰就是那么一只猛虎,金法敏心里清楚得很!在大唐皇帝高宗李治犹豫的这一年里,金法敏也没有闲着,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唐军,他加强军备,先后两次举行大规模阅兵以来鼓舞新罗士兵的士气,并演练作战阵法,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忙碌准备着。

    “(公元674年),八月,大阅于西兄山下。”“(公元674年),九月,幸灵庙寺前路阅兵,观阿湌薛秀道六阵兵法”——《三国史记》这边犹豫不决,那边强军练兵一派火热!金法敏,你的努力不会白白付出,大唐将免费为你检验练兵的成效。

    ※阿达城之战公元675年,春,新罗,阿达城。阿达城,位于新罗北部边境临津江流域,与大唐高句丽故地接壤,往北就是大唐安东都护府辖境了,属于新罗面对大唐的一座桥头堡。

    如果唐军从陆路进攻新罗,这里是首战之地。新罗对阿达城极为重视,驻守此城的武将为素那,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说起素那,不得不先说他的父亲——“新罗飞将”沈那。

    沈那生前曾率兵驻守新罗白城郡,白城郡位于新罗与百济的接壤地带,沈那驻防此地时正是新罗、百济两国连年征战不休的混战时代。

    每当两国在北线发生武装冲突时,战斗基本都是从这里打响的,这个沈那天生神力、武艺高强,每次打仗都是冲锋在第一线,只要是他带队,都是无坚不摧。除了武艺高强之外,沈那还有一身绝活,身轻如燕,行动迅捷,反应灵敏,善于躲闪。

    跟这样的人打仗,只有被砍的份,绝对没有砍他的机会。所以,时间久了,百济士兵被打怕了,基本见到他就跑。以至于当时百济士兵就产生了一个共识:“沈那尚生,莫近白城。”意思就是只要沈那还活着,就别打白城郡的主意。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素那就在他老爹的影响下,也慢慢成长为新罗的一位猛将,史载“素那雄豪有父风”,而且其勇猛之风绝对不在其父之下,反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精于箭术。

    于是慢慢地就混出了名堂,名气越来越大。所以,金法敏在决定阿达城守城武将人选的时候,新罗汉州都督都儒公就推荐了素那(妖神记http://www.44pq.com/show/49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