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西周王朝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三十五回 徐延治水富极一方

第一百三十五回 徐延治水富极一方

    话说穆王这边,自从任命启伯当了太宰宰相,百官事务都交给了太宰,内务交给了伯臩(jiong)太仆长,太仆长是朝廷命官,不是家奴,当朝带太字的头衔有几个?一个太师,一个太保,一个太傅,还有一个太宰,最后就是太仆长,地位之高,可以想象。太仆长伯臩这个人,大家还不了解,这个臩字了得,臦(jiong)字,两个臣字背对背,正反两方面,表明是明的暗的都来之人,也就是穆王在作册《臩命》中说的,耳目之官,不单要光亮的,明亮的一面,还有另一面的意思,正臣反过来,但不是逆臣,佞臣,嬖臣,也就是耳目之官的意思,暗地里也要有一双黑色的眼睛,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人们用来寻找光明,而伯臩用来注视这个黑夜里的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和盯死穿过黑暗伸向王室的黑手。

    伯臩是个人物,精力旺盛,每天只睡四到五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他对内务官的管理很有一套,采用两年轮换制,不管你是什么背景,什么关系,只要到两年时间,这个岗位必须换人,轮岗对调,离岗要离职审计,被审出问题的,就地免职。

    第二个就是追究责任制,问责制,只要是你处理过的事务,终身都有你负责,即使轮岗或退休,一旦有问题,就要追究责任。

    第三个法宝是,保密制,你在的岗位,和你曾经在过的岗位,一旦消息外露,都有受到怀疑和被追究的可能,而且是终身制,此罪,按照对外泄密王家机*以最高点的追究,可能被秘*决。

    在这个高压下的内臣,谁还敢乱来。

    制度刚开始,总会有人试法。房太后的传令官,妇氏(官名),在一次传令之后,无意中将密旨内容透露给他人,被伯臩得知,当场廷杖一百下,一个女人,怎经得起一百廷杖,当场毙命而亡。妇氏,是太后的传令官,是太后的亲信,近臣,来头之大,可想而知。

    伯臩廷杖致使妇氏当场毙命,事情闹大了,穆王出面向太后解释,房太后也只好认了,还好,太后是明理明法之人。

    事情的影响还没有过去,一位侍女又出了错,她将穆王的行踪透露給了师君,尽管师君是虎喷军的内廷侍卫最高长官,但也无权知道王上的行踪,此事又巧,被伯臩遇到,伯臩又当场将穆王侍女给廷杖致死。

    这下,后宫所有人员都怕了,连死两人,都是王宫里最体面之人,一个是太后的妇氏,一个是王上的侍女,据说这个侍女王上还很喜欢,而伯臩照样处理了她们。朝廷、王家、后宫的内臣以及从业人员,无人不害怕自己犯错误,个个小心翼翼从事。

    太仆长的严明,让穆王近臣有了坚守不渝的规矩,他们形容自己,进了王家,等于进了温柔的监狱,做了内臣,就是到了一不小心就得上吊自杀的人间天堂,要想活在人间,就得小心,小心,再小心。如不小心,就是自杀。这就是誓言,忠于王家,忠于王上的誓言,一个自杀者的誓言,坚守不渝的誓言。因为这是这个位置需要遵守的法则。

    内府内臣,是遂人将要和正在布网的理想之地,可惜,这张遂人网,被太仆长扼杀在摇篮里。也许遂人梦想太过了,他们认为乡人可能有一天控制了朝政大权,他们遂人就来控制内宫大权,美梦刚做,就灭了。王宫内臣是什么地方,难道王上让你在睡梦中进行斩首行动?你也太小看王上了。乡人网,之所以让他暗中存在,是穆王想用时间来消灭他。

    穆王四年,朝廷内处于和睦状态,大臣效力,老臣眼看体力不支,有的已经开始病倒,有的开始殡天,新生力量开始上升。如穆王估计,再过两年,三朝老臣也就差不多了,乘下不会有几个,乡人网也就差不多要随人走而彻底破了。

    穆王这是朝好处想,可他忘了一条,就是人是感情动物,是会有感恩的心,感谢知遇之恩的人,为数不少,这是什么恩?就是仕途的提携之恩。这种恩情有多大?因人而论,因事而论,有的人就是豁出性命也要感谢提携之恩的,你说这恩有多大?恩情的大小,与性命同等。穆王忽略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后面升上来的人大多是他们的体系,结构没变,隐患还在。目前无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启伯也老了,再干几年太宰,也就差不多了,他的梦想就是能遏制乡人大网,目前看来是达到效果了,至于以后,后面还有能臣上任,这个机会就留给他们吧。

    穆王的大手笔与大概念计划已经形成初步设计模型,他要效仿武王之志,完成父王昭王未完成的遗愿,实现开疆扩土,使周王朝的疆土不断扩大,同时有力地巩固周王朝对天下诸侯的统治,成为统御四方,威震宇内的大王,上可比夏启、商汤、武王,下诏告后代君王的一代雄主。这是穆王想了三年之久的宏伟目标和治国蓝图。

    南征北伐,东平西狩,这个计划得到房太后的反对。她就像当年反对昭王一样反对儿子穆王的对外扩张,她希望穆王象成王、康王一样守成,成就第二个成康盛世,一切对外扩张都靠动武力征服,征服必有牺牲,唯有牺牲多壮志,对房太后来说,行不通,昭王南巡不返的冤魂还在汉江,阴影还没过去,刚过三年守孝期,就提出对外扩张的主张,房太后不答应。

    盛妃也反对,如果穆王姬满不出征,自己愿意永不为王后,甘愿做夫人,以此来表明自己对和平的热爱,对姬满的至爱。

    穆王在两个重量级人物的反对声中,只好占时先放下伐荆方的念头,等待时机,为父报仇,是迟早的事情,从大局出发,以孝为先,以爱至尊,先放一放征伐之事,不是不伐,时间问题,姬满是什么人,不要说一个荆方不在话下,就是东南西北之四方之极,他都要征到,这是他的雄心,因为他年轻,刚才三十岁。年轻的王者,总梦想着成为有为之王,千古流芳的君王。

    穆王对盛妃之举,也很理解,因为父王的白夫人给她灌输的一夫一妻制的新概念她正在努力实现。她要做出表率作用,穆王就势封盛妃为淑人,既然没有嫔妃,哪来的王后,穆王就如此的跟她开玩笑,这玩笑开得一点也不过分,穆王最少目前还是一个老婆,就淑人盛妃一个仙女,能坚持多久不纳妃,还不清楚,淑人认为最少也得过了引力期,四十岁或者五十岁,淑人很自信的这么认为。她要永保青春,她要永保吸引力。青春是外表,引力是内在。

    可他们忘了王家无私事,婚姻是结盟联姻最好的裙带,王上需要,如果有十几个老婆,有十几个老婆保护,有十几个老婆的娘家的诸侯君保护,你这个王上做的不是稳稳当当的,穆王是什么人,还需要女人保护?他的致理名言是:“男人在女人的保护下,一天天肖廋,男人靠下半身生存,生命就会暗淡无光,男人躺在卧榻之上,围着一群仙女蚕食,和死尸没有区别,即使活着,也是行尸走rou。”这话说的,让老婆多多者,无地自容。可大臣诸侯不那么想,和王上攀亲,那是攀,攀上这门亲事,那就是国亲,国戚,国舅,国丈,谁不愿意,都是搞政治的,谁不懂。哪能容得你盛妃一人独享,王上纳妃是迟早的事,容不得他不纳。大臣诸侯君这么想。

    穆王是有新思想的人,追求的理想是一统天下,推行扩张主义,东西南北,他都要强征。他已经派出四支分队,从四个方向前去勘查远方之人,每支队伍十人,他要看看天下到底有多大,这大地到底是无穷无尽的大,还是如贤人所言,有个极点,是圆的,是方的,还是不规则的形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朕要打下整个天下,祖上留给自己的财富和权力,足够朕一百年的消耗和战伐。如果朕活到一百岁,朕现在三十岁,那么,还有七十年的收成够下一代消耗的。最好能够他们消耗两百年的。”穆王是这么想的。

    穆王的理想是开疆扩土,做一位开天辟地之人,而不是守成之王,他的榜样是夏启、商汤和武王,开国之君。

    有理想,有抱负是好的,可眼下的事还没做好,最起码消息来源又跟不上了,六计司忙活于内部斗争,减弱了对诸侯的监察力度,就连吕己侯薨毙,也迟报了两天,穆王得报后,严肃批评六计司消息怠慢,不得力,然后为表歉意,亲于王廷大室分封其子吕伯,延续吕国君侯,大宗伯井伯入右侍礼,并命内史驹父赐吕伯白鹿、白狐,秬酒三卣,贝三十朋。

    六计司的失职,让穆王开始担忧,东南淮河流域的变化,六计司他们全然没有发觉。徐国的壮大,他们全然忘了收集资料,归纳总结,但从徐国本身得到的信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变化,不外呼强大,如果将他周边的诸侯国连起来看,这就不得了了,这是天大的事。六计司的这个失职,对整个王朝将酿成大祸,应证了内祸的斗争必会酿成外患亡国的危险,真理来自于历史总结。

    徐偃侯徐延,采用的办法是穆王不采用的那部分,联姻,结盟,附庸。他有十个老婆,没有超过周太王对侯王娶妃的规定,可他还有十个女儿,嫁给了徐国周围的诸侯君,还有十个儿子,娶了徐国周围的诸侯君的女儿,还有几个部族附庸,如东海边的奄民。这支队伍加起来就大了,三十多个诸侯国不是一般大了,这只是表面,这和当年周文王姬昌的办法是一样一样的。其二,凡作为徐国附庸联盟之国,朝贡徐国者,收周朝廷的一半之贡品即可,而周朝廷那边的诸侯贡品指标,由徐国来担当朝贡,这是利益的输入和让利,这是做老大的作风,要做老大,也只能如此。其三,凡附庸朝贡之国,必须统一实施徐国惠民政策,杜绝贫穷,杜绝贫困户,凡各地贫困户,全部迁到徐国国都泗洪香城之南侧郊区,享受三乡之民待遇,免收十年一切赋税。这个办法,让各地诸侯国,将穷人全部迁出。徐国得了卖命之人,誓死效忠徐侯之人。还有其四,凡没有全面达小康的诸侯国,即使杜绝了贫困户,但也不许建设豪华设施,如巨大宫苑和巨大公园,一来人民没有土地生存,二来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将这些人力财力留着给那些没有富起来的人,这不是更好,不是没有了穷人?不是不让你建设那些豪华设施,不是不让你们搞形象工程,而是要首先要让老百姓先富了,再去搞这些工程,也就是慢几年晚十年而已,形象工程是要的,追求生活质量是无可非议的,保证生活幸福指数也是对的,关键是你的国家里还有没有穷人,还有没有没饭吃的,这个问题是硬指标,如果你这个指标没有达到,而你又再大搞建设,占用民役,消耗了财力,还浪费了土地,土地是可以种庄稼的,我徐偃侯将前去亲自扒了你的公园,让没饭吃的穷人在你的公园里种地长粮。天地“粮”心,徐偃侯的作风是站在人民这一边的,人民的心是向徐偃侯这边倒的。说其他都是假地,让人民富起来是真地。是真富。

    自成王八年,先祖徐驹王和鲁国战和,为减少和鲁国的摩擦,徐驹王将徐国国都从郯城北南迁泗洪香城,成康盛世,天下人都富了,徐国也跟着富了,康王末年,天下开始动乱,徐国开始用仁德收编周边诸侯,又用联姻联盟之法,让周边三十多个诸侯隐形归顺徐国,现在的徐国,外面传说方圆五百里,事实远不止如此,淮河下游淮夷之地,尽入徐国版图,北面附庸之国有邾,鄫,邿,傅,彭,萧,钟吾,偪,下丕,虑,鄅,厹犹,富陵,淮浦,西面到怀远,五河,固邑,南边到棠邑六合山,州来国的边缘,和邗国接壤,东到角国,东海边海眉,羿城盐民(奄民),塔集尧城等都是徐国境内之附属国以及附属城邑。这少说也有方圆八百里。这可是天下最富裕之地,一马平川,淮河下游的淮海平原,水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人丁兴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是人类最宜居的地方。

    徐国侯徐延花了二十年的时间,让淮河下游九夷四伯三十六国君,合成了一个整体和一个政体,形成以徐国为中心的徐淮地区,目的就是与周王朝抗衡。徐国对周王朝一直是时服时不服,只要有动乱,他就要掺和一下,之所以这样,于他的祖先有关,徐国截止周穆王初年,已经超过有一千年的历史,徐氏是颛顼之后,皋陶后裔,大禹封伯益之子嬴若木于徐地郯城北部,建立徐国,属东夷人,凤族,徐国图腾是凤鸟,到商朝末年帝辛时代,是徐国兴旺时期,可谓诸侯大国,徐驹王效命帝辛,得到帝辛赏识重用,曾经被帝辛封为徐驹王。商朝帝辛过刚自焚于鹿台之后,周人得了天下,徐国不服,认为鹊巢鸠占,徐人把周人比作鸠形鹄面,是小鸟下汤的料,怎好鸠占鹊巢,于是在武庚反周之际,徐驹王率九夷之力,一直打到黄河济水边,“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这是徐人一直引以为豪的壮举。成王八年,召公和蒋伯对淮河中游的录国和夷虎国进行大屠杀,使徐国徐驹王义愤填膺,发兵攻打鲁国,徐军一直打到鲁国东门,后因战争太过激烈残忍,费仲不忍杀,劝徐驹王撤兵罢战,后来鲁汤公在此建了防御工程茅阙门,防止以后再受到徐国的威胁。

    徐偃侯治理淮河之功可比大禹。淮河之水,向来是淮河下游生存环境的致命性的生存灾害,每年的雨季就是大水洪涝灾害期,一夜之间,淮河之水就水涨一人深,是一个无法抵御抗洪救灾的事,自商朝末年,帝辛治理淮河之后,将泗洪和厹犹之间的富陵洼地淹没了一小片,成为淮河雨季洪水缓冲地区,虽然有所好转,但水灾灾难还是时常发生,徐国作为淮河下游的大国,理当担任起治理淮河的责任,这是大国诸侯的担当和胸怀大局之道,徐偃侯做到了,当年大禹治水有功,得了继承虞舜部族首领的位置,徐偃侯的治理淮河水,得到淮河下游人民的拥戴,成为淮河下游淮夷人的统领,也是顺利成章的事,人民免于水灾,洪水猛兽,谁不害怕,种下去的庄稼,雨季一来,就被淹没在汪洋大海里,人民感谢徐偃侯,爱戴徐偃侯,拥戴徐偃侯,一善,二水,上善若水,是徐偃侯的威力。

    也许你认为言过其辞,可到淮河实地考察,徐国国都泗洪,意味着是泗水之水洪涝之地,五河城邑之地在淮河之边,意味着淮河上游从南唐国开始,经过大别山北麓,由汝何、颖河、肥水、涡河等五条大河之水都汇集于淮河之后汇总的地方,还有十几条中河之水流入淮河下游,徐国洪泽城邑,意味着这里是洪水沼泽之地,淮河到达女山湖,绕过老子山北麓,到了蒋坝,过塔集尧城,到邮湖,经过邗沟,到达邗国境内,从镇江注入长江,归到大海。这是淮河的第一条入江入海线。徐偃侯加大了淮河治理力度,同时从北线拓宽两条入海水道,从射阳湖直接将淮河之水分流一部分注入东海,减轻下游入江水道的负担,和增强了泄洪能力,使淮河下游人民少受洪水泛滥之苦。除此之外,还有古黄河,黄河水一泛滥成灾,厹犹之地就饱受水灾,徐偃侯改善水道,直接灌入里下河水道,使黄河古道,成为庄稼田,那里的村落,至今仍然使用黄河水治理整顿的地块标号来作名称,如七号、十二号等地名。这样一来,徐偃侯在淮河下流诸侯国中是大善人,治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