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西周王朝在线阅读 - 第二百六十五回 周篆鼎盛驹父征税

第二百六十五回 周篆鼎盛驹父征税

    宣王十六年,周王朝的天下,四方事态平稳,外患刚刚结束,兄弟间内乱又来,晋国闹出一场风波,晋国穆侯要与倗国交换领土,用晋国翼城交换倗国国都绛邑,倗国君死活不干,晋穆侯很是恼火,生气说道:“倗国君不识抬举,跟你交换那是客气,迟早有一天灭掉你倗国。”

    宣王得到这个消息说:“晋侯不知道绛邑的意思吗?何为绛?那就是倗国先祖担任朝廷小宰,倗宰当年红的发紫,黑里透红,都成了绛紫色,毕公的公主毕姬都嫁给倗国君,太宰都送鼎作为贺礼,级别之高,可想而知,晋侯还要打倗国绛邑的主意?再说,用边城换人家的都城,这是什么目的?这不是欺负人吗?怎怪人家不换。晋国在成王时期迁过一次都城了,现在怎么又要迁都?是要易地,还是要迁都?要搞个明白。”

    司徒樊山甫说道:“晋穆侯一定是要地,不是迁都,迁都交换土地,只是借口。”

    太宰弘说:“晋穆侯的心思还不单单是交易土地,可能还与韩侯称北方侯伯有关。”

    “那不行,传朕的旨意,勒令晋侯不得与倗国交换土地,待他为朝廷立功之后,朕另外奖赏他的土地。”

    倗伯听到这个王令之后,赶紧铸鼎铭文记下绛邑是倗国国都,世代如此。倗国用大量的青铜器的铭文表示,绛地不是晋国的领地。

    晋穆侯挨了宣王批评之后,那颗心翻江倒海不是滋味,思绪乱飞。这个风波表明晋国开始不安分了,开始有想法了,尤其是北方方牧韩伯的受命之后,都是武王之后,晋国何为不能成为一方方牧?晋穆侯已经感觉到以后天下格局,就有可能“政由方伯”的可能,天下格局的改变,现在只是开始。四方伯,也就是四个方向的统领,各自称霸一方。那么北方已经被同宗兄弟韩侯所得,要想成为北方牧,不靠武力看来是不行的。晋穆侯开始暗自发展晋国军事力量,他要代替北方牧。

    要代替北方牧韩伯,首要的就是城池形象,和征伐权,晋穆侯决定和郇国协商,用曲沃换取郇国北方之地,这样就和兄弟侯马城邑并为一个城池,合并之后新建一个城池,名字叫新绛,作为晋国的新都,两家并成一家,这样晋国就大了。

    晋穆侯上报宣王说:“霸国的城邑和晋国的城邑太近,数里之遥,两国常因为临边的贸易和人员的来往而发生矛盾,所以晋国主动申请向西迁都汾水河边,远离霸国,霸国君也是好战的一支北方名族,晋国新建国都,申报国都名为新绛。”

    宣王得到这个理由,觉得很有道理,晋、霸之战也是有的,地区不安定因素还是要考虑的,于是同意晋国二次迁都。

    迁都事情终究搞定,迁都的目的就是打造和南申方伯的新都一样,气势宏伟,威震一方。那么,如何争取北方的征伐权,什么时候能够代替韩伯,那得等待机会,还得等待北方诸侯的叛乱,这个时候,北方诸侯还是比较安定,等乱世的到来,一展军威,现在练好军事本领,倒是好发挥称霸。

    晋国称霸后的第一件事请,就要把邻国霸国灭掉,霸国这个名字太霸道了。晋国以迁都的名义吞并倗国国都绛邑的事情总算过去了。

    话说宣王这一年六十九岁,诸侯大臣上表进谏要为宣王过七十大寿。宣王也想表功天下,于是决定接受这个建议。

    卿事僚和太史僚,以及天下诸侯,普天同庆。宣王担心圣诞搞得过分隆重,于是下令,天下士子献诗,歌舞升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文化遗产。

    卿事僚以太师虢文公为首的实权派,下属群臣司马程伯休,司徒樊山甫已经调任太宰,接替樊山甫司徒一职的是南仲大将军,司空扬回家养老,接替司空一职的是雍国君雍敦,这些三事大夫等属官,准备为宣王陛下献上代表见证周王朝两百多年间的发展动态的礼物。

    这个时代的大文豪,比较多,以召伯,兮甲吉父,等等的文学爱好者,大显身手,诗性大发,宣王也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文艺创作的素材也多,很多流传后世的,都被收录《诗》中,《大雅》,《小雅》,《风》,《颂》,形成《风雅颂》独特的周朝时尚风。

    太史僚,以太傅为代表的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等等属官,也积极相应宣王的号召,想尽办法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点文化遗产。

    大史单颂说:“现在的教育,连一套完整体系的读本都没有,还是让内藏史史籀编一套小学读本,以便天下子孙后代学习使用。”

    原太宰弘伯年老退休,新上任的太宰樊山甫对下属说道:“单伯的这个建议好啊,让子孙后代,子子孙孙受益,史籀,你就负责编辑一套小学读物,用于普及教育天下子弟,也作为宣王陛下的生日礼物。”

    史籀应道:“诺,这个文字读物编辑起来不是大问题,问题只是这个字体,天下这么大,各个地区都不一样,文字各具特色,各不相同,无法统一,南方濮人的殳字,荆楚虫字,北方还有在使用落后的奇字,西边瓜州吾离羌人使用的图画文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必须在小学读物出来时,同时解决规范周朝文字,就像诗歌分《小雅》《大雅》,《颂》,地方《风》,《南调》等一样,有个统一标准,即使是地方字,也可认识朝廷的周文文字。”

    樊山甫赞道:“这个说法更加好啊,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这个周王朝的字叫个什么名字呢?”

    史籀说道:“文字有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何谓文字?文,就是象形的纹理,画成一种东西的形状,字就是指事、会意、形声,文字六法,前面四种为造字之法,后面两种为文字的扩充应用之法。周王朝两百多年间,文字已经从夏书到大商的甲骨文,到奇文,到竹简,现在基本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完美形态,从钟和玉的制造上,文字借鉴了钟、玉的瑑刻技术,瑑就是钟的纹理,枚,就是钟的高出部分的纹理,如此说来,周王朝的文字,从金属而来,可以叫金文;二来,现在文字的材质,从甲骨到青铜器,已经转化到日常通用竹简文字,那么这个瑑就要带个竹子头,表明是在竹子上刻出来的文字,表明文字的刻勒材质,原来青铜器都是王器,所以用王瑑,现在普及了用竹,所以为竹篆。竹篆和金文还是不一样,因为刻的材质不一样,材质属性不一样,所需工艺造型也不一样,金文铸造青铜器,为了不让青铜器的铭文糊涂变形,所以多为圆刻,而竹子的条纹纹理成有规则的条状,所以便于走直,走方,故竹篆发展到了后期,多为刀走方直之形。”

    太宰樊山甫赞道:“好啊,史籀讲的透彻,那么就有你编辑整理一部童幼小学读物,同时将竹篆字体一并标准化,这样的一份生日礼物,定让宣王陛下开心兴奋不已,太史僚属好久没有往脸上贴金了,这次,朗读课本与文字标准化同时呈现,有益于世代子孙的教育啊,全民素质提高,社会的加速进化,这是太史僚的功绩和荣耀啊。”

    内藏史史籀,苦思冥想多日后,终于理顺头绪,开始撰写小学读物课本《史籀》,共计十五篇,呈现宣王。

    宣王接到这个特殊的生日礼物,激动的看了一遍又一遍,大赏史籀,晋升史籀为大史。内藏史到大史,连升三级。

    大史单颂,担任周王朝大史十七年,现因为年龄超限,回到单国去当他的国君去了。

    大史本身的职责范围,就是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职内事务。

    太宰樊山甫对大史史籀说:“希望太史僚在大史你的率领下,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出来,就如你创造出周王朝的文字出来一样,弘光照耀后人。”

    大史史籀说道:“太宰大人,本人只是一个会刻字的,或者说,字刻的比较好的一个人,竹篆文字不是在下所创,而是在下按照这个时期的竹刻水平来编订篆刻一套读物而已,不是什么创造,算是创意。”

    太宰樊山甫说道:“话虽然如此,但是,你的编纂工作还是得到王上和世人的认可,这是一部周朝通行的文字读物,功不可没啊。”

    “谢太宰夸奖,在下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大史史籀谦虚的说。

    宣王保镖兼高级顾问兼国子老师的保氏安说:“我教国子以四体文字,借用《史籀》十五篇文字,作为标准字体基础,受到《史籀》启发,现在,我将周的所有不重复的文字按此标准刻竹一遍,我称为《周篆》。”

    司工器皿铸造司司正凫(fu)氏说:“如此说来,我的金文标准化版本也可问世了。”

    他的上上级领导司空说:“然。如问世,有赏。”

    原来扬名立万,如此简单,就在一瞬间的火花,也就是个脑袋决定口袋的问题,关键是你能不能想到,只要能想到,就能做到,时间问题罢了,你想上天,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后人总有一天能办到。

    周宣王同时收到三份文化大礼包,作为生日礼物,宣王说:“这是送给眹个人的圣诞礼物吗?”

    大史籀说道:“王无私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滨,莫非王臣,陛下缺什么呢?我们无法送礼,物质的,陛下不缺,我们就送精神的礼物了。”

    “所以尔等就送朕没有的东西,好啊,这代表周王朝第一个文字鼎盛高潮时期的精神文明的产物,朕开心,行赏,祝贺周王朝的文字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名字。”

    一个大臣出列说道:“陛下,臣送陛下一个私人礼物,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双重性。”

    众人望去,原来是驹父。

    “你送给朕什么私人礼物?这么伟大,精神和物质都包囊了,刚才大史说了,王无私事。”宣王说。

    “臣送陛下三件套衣服三身,绢锦、绮罗、绸缎三件双料布料,望陛下笑纳。”驹父说道,双手捧着衣服上前交给膳夫丰生。

    “做工精良,前所未有,没想到驹父还是个纺织行家啊,这是当下最高纺织技术水平,看来爱卿不去管纺织是个人才浪费,重赏驹父。”宣王说道。

    宣王又接着说道:“驹父,你们吾离姜国也能纺织如此好的面料?”

    驹父回道:“回陛下,这是臣让吾离羌人到淮夷之地学习种桑养蚕之后,又学习淮夷人的纺织技术,虽然瓜州之地不适合种植桑树,但是吾离羌羌人还是成功的学习淮夷人的纺织精髓,不但面料如同淮夷制造,吾离人还自创了地毯混合纺织,单单地毯纺织这一项,超过淮夷的纺织技术,这是吾离国上供给太后的地毯。”驹父说完,又将地毯呈上宣王。

    宣王接过地毯看了又看,赞道:“确实比淮夷的地毯好,爱卿真是善于学习与总结改进创新啊,好,非常好,驹父不但懂马,还懂纺织,右史记下朕的册封,册封驹父姜为织造司司正。”

    驹父谢恩:“谢陛下隆恩。”叩拜稽首。

    书尹右守史甶(fu)出列应诺。朝廷书尹书记官,内史两人,左内史记言,右守史记事,中书负责成书。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其言、其事,书尹左右记之,事当其言。左右,尊卑,《周礼》拱右之礼,右者为大为尊。

    驹父晋升改行了,这也是西部瓜州地区羌戎姜姓吾离国在朝廷中做官最高的一位,当年穆王巡守西部,到了瓜州地区,上演了与大月氏的风花雪月的事,让人再次回味无穷,这也证实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已经到了瓜州敦煌地区。穆王挽救楼兰国的沙漠化,竭尽全力,两百年的风沙,已经沙漠化了楼兰大半个地区,所乘城邑陆地已经不多。西边的龟兹方国,西王母国,若羌国等等,说上去只是朝贡国而已。周穆王时期,祭公谋父作《祈招》,依然没有阻止住穆王巡狩天下的脚步,让西部方国和周王朝有了往来,虽然每次朝贡的不多,甚至远没有周王朝回馈的多,但是,这是政治统治的性质问题,不是单纯的物质利益,作为王者的胸怀,那是包容天下的心,即使他们无力朝贡,甚至朝廷每年都要救济他们,朝廷依然会从大局出发,从政体同胞出发,使出仁慈的胸怀,解救他们于苦难之中,各族人民一家亲,宣王就是要学习先祖穆王的精神,重用西部诸侯国的人才在朝廷中担任要职的决策,为西部人才培养以及地方人才流动带动进化,以及积极参与朝廷执政的思想得到落实,所以,诸侯贡生,宣王很是重视。

    宣王这么一来,他的生日独具特色,王大赏群臣,过了一个开心的生日。

    宣王十八年,正月,司徒南仲邦父派织造司司正驹父姜到淮夷诸侯各地征收税赋,随同驹父一起去淮夷征税的还有师尹高父。

    驹父高升了,高父也随同升官,这都是上次田猎的前四名的战绩的光辉事迹的延续和重用,猎绩斑斑可见于史册,成绩优异,从近臣小官升为高官大人,成了正部级干部。

    驹父到了淮夷征收赋税,淮夷几十个诸侯,没有一个敢不交税的,宣王亲征徐国,也就是不久前的事情,哪个还敢违背朝廷的旨意?何况宣王伐淮王师的表现不一般,是个仁义之师,给淮河流域的诸侯国的百姓留下美好而深刻映像,“王是圣王,军是圣军。”淮夷人这么认为。

    战败之后的徐国更是不敢有什么违背不交贡赋的迹象,徐国君很远就来迎接驹父一行,徐国三事大夫都是朝廷所派的大臣,作为朝廷对地方诸侯的监督和联合执政。

    淮夷诸侯国,积极纳税朝贡丝织绵帛等等物资,随行高父,率军将其运回镐京。

    驹父顺利征税淮夷诸侯,这个事情表明朝廷已经征服淮夷诸侯。宣王对驹父的顺利征赋给于嘉奖,得到王上嘉奖,谁会不铭文记下这个荣耀呢?就等于奖杯一样,有个证物,口说无凭,驹父铸造《驹父簋盘》铭文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