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新家「第一更」
比较熟悉的郑方和夏森两家,走进了2单元的203和204,作为了邻居。而刘岩家住进了3三元的203。 郑方没有把三家买在一个单元中,也是斟酌很久才做出的决定。每个单元的二层只有两个南北通透的户型。他要南北通透,还要三家都住在二层。 二层冬天相对保暖会比较好,夏天也不会特别炙热,可谓冬暖夏凉十分舒适。在没有电梯的当时,选择二层也是为了双方父母上下楼便捷一些。 夏森也是第一次来这边的房子,当他接过郑方递来的钥匙打开房门后,真真切切的被惊喜到了。 房子是敞亮的三居室,南向窗户外就是一个小花园,视野很好,拉开窗户就可以呼吸到外面新鲜的空气。北向也有一个窗户,窗前摆着一张四人餐桌,餐桌上甚至还盖着整洁的桌布。 室内铺着木质的地板,装潢也是当时非常前卫的木制包脚,沙发,床,电视柜,书桌,所有的家具和包脚与地板是匹配的质地和颜色。 客厅正中央摆着一个当时非常罕见的27寸电视,电视下面还摆着看一个DVD和两个立式音响。书房里的电脑,卫生间里的洗衣机,厨房里的冰箱,可谓所有电器买的都是最前卫的。 卧室里的床上,连床上用品都准备好了,质地都是非常好的。 所有一切暴露在空气下的物品,都用防尘罩罩着,没有沾上丝毫尘土。 然而,这只是最普通的那一部分。 如果打开碗柜,就可以看到已经洗的干干净净的全套锅碗瓢盆,只要买点菜回来就可以直接开火做饭! 让夏母最惊喜的是,当她打开厨房了的水龙头,里面出的竟然是冒着热气的温水!想必是担心母亲冬天做饭的时候冻手,刻意设计的! 衣柜和鞋柜里,四季的必备衣物都一应俱全。适合父母年龄的全套衣服和鞋子,都已经摘掉吊牌洗干净熨好放置好了。 卧室的衣柜中,甚至藏了一个小小的保险箱,里面装了万把块的现金,可以给他们平日花销。保险箱里还放置着取暖费,电费,税费,网费的所有记录单,都是交了足足三年的。 这个房子,崭新,舒适,所有物品一应俱全。哦说一应俱全已经不足以形容了,这个房子内的准备可谓是无微不至! 夏父和夏母二人缓缓的走进了房子,愣愣的半晌都缓不过神来。 他们活了这么多年,从来都没有敢想象过,自己可以搬到京都,住进这样的房子,过着这样的生活!夏母的眼眶再一次湿润了,她有一个好儿子啊! 蓦然,夏父好像想到了什么,开口问道。“房子是郑方选的,里面的东西也都是郑方收拾的吧?” “嗯…啊!”夏森耶刚刚从怔愣中缓过神来。他知道郑方细致,但是他没想到,郑方可以把事情做的这么细致。这里简直挑不出任何毛病,父母在这里会居住的无比舒适,让他忍不住升起了一股感动的情绪。 “真是比咱们家夏森细心多了…”夏母忍不住摇了摇头,颇有一些遗憾的感慨道。“郑方怎么就不是个女孩子呢?” 刚刚走到门口的郑方,忍不住脚下一顿,面上顿时浮现了惊恐的表情。 “是啊,咱们家正巧缺个郑方这样一个贴心细致的丫鬟。”夏森颇为认同的点了点头。 “你这孩子!怎么说话呢!”夏母瞪了他一眼,转向郑方露出了笑容,招呼道,“来来,郑方,快进来,叔叔阿姨真的得好好谢谢你!” “您别这么说。”郑方有些赧然得说道,“我就是看着别人干个活儿而已,要没有夏森我哪里来的钱呢?” 郑方是被父母赶出来的。 “你这个孩子!怎么可以用夏森赚的钱,给咱们家弄这么好的房子呢?这得多少钱啊?你觉得合适么?嗯?” “郑方啊…夏森对你真的是没话说了,你之后可要好好跟着人家,可别做对不起人家的事。” 这都是些什么事儿啊,双方父母们讨论的话题,怎么听怎么让郑方觉的不对味儿。 总之,一切算是尘埃落定了下来。 夏父母时第一个提议马上来京都的,他们对于自己的事业也比较着急,休息了刚刚一天,他们便催着去看网吧的事情。 郑方把他自己看过的三个地方的简介跟他们大致介绍了一下,他们二人对于郑方已经有了无与伦比的信任,连看都没看就直接选择了其中之一,一所大学门口的底商。 夏森几乎是眼睛都不眨的,就直接花了十多万,把父母看重的这家底商买了下来。 电脑是刘岩提供的,他在外面跑来跑去了小半年,每天都在跟国产电脑生产商打交道,很痛快的便用底价拿到了最新款的电脑。 装潢,家具,电脑安装,在夏父母二人的指导下,夏森变成了一个全权配合的苦力。 他的想法依旧不变,这是他父母的事业,他尽量不对他们加以干涉。让父母按照他们的心思去发展,这样也可以让他们不再有依附自己的感觉,让他们有做自己事业的成就感。 夏父母也已经懂了夏森的苦心。 他们已经不再去问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究竟花了多少钱,他们知道夏森付出了非常多,这一切一定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已经是一个事实,没有办法改变。 他们要努力做的,就是依靠夏森打好的地基,把事业做的越来越好,给儿子做最坚实的后盾! 为了把这份事业做的好,做的与众不同,二人可谓是煞费了苦心。夏母竟然颇有一些特别的商业头脑,她想出了很多在当时来讲非常前卫的点子,夏森也是大力支持。 夏家的网吧室第一个开业的,开业的当天,网吧就人流不断。 这时候寒假还没结束,大学的学生已经陆陆续续有人返校了。可能是由于开学前夕没有课业负担,很多人都抱着来尝试一下的心态走进的这家店。 然而,这些人在走进来之后,就不想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