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6)
“余泪含双眼,亡家剩一身”,反映了他对“家门不幸”的伤痛无法忘怀,难以平息的心情。“难忘连枝爱,根怀一本深。墙阋犹在昨,釜泣必于今。纵饮原多放,拈毫只苦吟。”说的是:正是这“同根生”的手足之情,正是曾经“相煎何太急”的残酷现实,让他做出了今天在“首阳”栖身的举动,并日夜拈毫苦吟,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他在另一首诗中还说:“诗裁两眼泪,滴滴血成团”,这与《红楼梦》凡例中的“字字看来皆是血”意思完全一样,说的都是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用血泪凝聚而成,“绛珠”所代表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必须指明的是,在《题家大兄内室四壁四首》其二的注释中,作者自称“十三岁即失恬”,并留下了“缅想儿孤日,悲含舞勺时”的感慨。其实,十三岁这个年龄和《红楼梦》中的含义是一样的,是一种代称,并非实指。十三岁是“元春”的象征,具有含苞待放的寓意。宝玉就是在十三岁的时候遭到马道婆魇魔,本性尽失,命悬一线,前来拯救他的癞头和尚这样说道: 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 这就说明,作为元春的他尚未结果就凋谢了,他的判词中隐含的“半途而废”,指的就是这件事。诗人自称十三岁成孤儿,指的是尚未成年便失去了依靠,失去了立足之地,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与元春《恨无常》曲子中的“望家乡,路远山高”意思一样。所以,“十三岁失恬”,实际上指作为补天之材的他,最终没能完成这个使命,被半途而废。黛玉对宝玉的评价是:“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这句话指宝玉中看不中用,“苗而不秀”就是尚未成材,在幼苗时期便夭折了。“十三岁”风华正茂,有情有义,是美好的象征,但它的脆弱也是显而易见,很容易遭到暴风雨的侵袭,遭到无情者的践踏。“十三岁失恬”恰恰透出了作者即宝玉的真相。 (3)、第三部分的七言近体诗十分重要,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与亲友、宗室以及朝廷大员的往来的情况,还透露了他与乾隆之间不曾间断的亲密关系。然而,最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这就是对于《红楼梦》的创作,乾隆不仅知道,而且给予了大力支持,为这部作品的问世提供了方便,提供了条件。这些资料极其珍贵,无处寻觅,独一无二,绝无仅有。 首先,先来谈一谈诗人与宗室往来的情况。由于不愿意暴露自己皇家的身份和背景,与宗室子弟往来的情况,他历来是低调处理,不显山不露水,既不透露对方的身份,也不透露对方的姓名。但也有例外,其中有一首诗在题目中直接提供了与宗室交往的信息,这首诗的名字叫《为过友家陪饮诸宗室阻雪城西借宿恩三张秀书馆作》。也许,这样的聚会经常发生,说不定他所借宿的“恩三张秀”家,也是一个宗室成员。这首诗的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