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得风0046
子曰“逝者如斯”,不经意间,父亲的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 1941年的伪满洲国,在RB的cao纵下,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对东北的控制,新建了四平省,土岭县被从当时的JL省析出,划入了刚刚建立的四平省。 RB的文教省为了在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对东北人民控制,大力推行奴化教育,令伪四平省的省长和教育厅,在土岭县建立了四平省土岭省立国民高等学校。 该学校,学制四年,分为初中2年,高中2年。 尽管此措施的初衷是RB统治者是为了推行奴化教育,消磨东北人民的反抗意志,但客观上却便利了平民百姓的子女接受教育,让一些相对富裕的家庭的子女能够就近入学,不用再像以往那样,只有那些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才能到新京(今长春,当时的伪满洲国的首府)或者四平去读国高了。这样,不但扩大了普通家庭受教育的机会,也让受教育者的家庭节省了很多开支。 为了有效地组织小学毕业生的升学考试,土岭县的伪满教育机构对当时土岭全县的五所优级小学的二年级的学生,多次进行了统一摸底考试。 说起这优级小学,是这样的:据土岭县志记载,1937年5月,土岭县政府根据当时伪满政权民生部颁布的“新学制”,初级小学校改为国民学校,高级小学校改为国民优级学校,这也就是后来一些人所说的初小和高小。这些名词,随着历史的发展,早已被请进了历史博物馆。1941年,土岭县划归伪四平省,此时的土岭县有国民学校14所,学生2352名;国民优级学校5所,学生669名;国民学舍、义塾63所(舍),塾生2653名,入学率25%。国民学舍是在难于或不适于设国民学校的地域内设立的,修业年限1至3年。国民学校修业年限4年。国民优级学校修业年限2年。 在这些考试中,父亲每次都是全县的第一名。 转眼,11月底就到了。 伪满洲国康德八年的伪四平省治下的土岭县的首批国民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开始了。 考试的时间还没有到,考场内的气氛就较平时静了很多,但也不时的传来考生的耳语声,还有一些考生在各考场不时地走动着。 原来,这些人都在私下里打听着有谁认识流水小学的鲍广德呢! 监考老师到了,考场立刻静了下来。但由于考试的钟声还未敲响,监考老师利用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不时的来到父亲的考场,以先睹为快,临走时,还不免与本场监考的老师耳语几句,并且有的老师还说:看人家这学生,不光书读的好,人又长的这么标准,人家是祖上积德了,真是烧了八辈子的高香了。 细看这些考试的学子们,神态百样,不一而足。 坦然面对者有之,左顾右盼者有之,懒散的富家子弟们,懒洋洋地双手托腮,眯着双眼、嘴巴不停地品咂着从家中带来的美食。 此时的父亲,正襟危坐,注视着前方,时而看着监考老师和在各考场来回乱串的老师和学生们。 考试结束了。 试卷很快阅毕。 全县300多人参加了伪四平省土岭县成立后的第一届省立国民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 父亲不负众望,在作文、算术、日语的三科考试中,除日语考试中,因过于自信,将日语中的“弟子”一词,错写成“笛子”外,其它知识点,都获得了满分的成绩。 父亲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四平省立土岭国民高等学校,也就是后来人们简称的国高。 尽管科举考试已废除了多年,但人的习惯了的思维定势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