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我听说某些地方的尼姑庵就是观音堂的根据地,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陈老师换气的时候,可可偷偷的问张伟,不过所谓偷偷的,其实大家都可以听到的。 也许是特别奇怪,因为诸暨的尼姑庵特别多,而且气势磅礴,如大唐庵,这里茅店也有庵堂,而在廖宅就更加不可思议了,曾经有个尼姑寺,传说有三千尼姑,八百和尚。 这个时候可可问到了观音堂,张伟一个咯噔,对啊! 于是陈老师就说明了一些趣事,就是蒋村的尼姑庵其实也非常出名,还有就这片区域如此多尼姑庵,作了一些讨论性的话题,如为什么会如此大张旗鼓的建尼姑庵? 张伟与jiejie、可可都认为,因为观音堂。 …… 不过陈老师聊了一会儿,又把话题转到了茅店。 陈老师说的时候是有声有色的,而且形象生动。 “我母亲和嬸嬸们也说,茅店的地主,自己家里吃也吃得相当苦,一钵头薄粥,照得出月亮,铜勺放下去时,会发出‘碧咚’的响声,形容薄粥薄得好像清水一样。”仿佛就是陈老师画出来某个情节似的。 这样的情节,说明了所谓的地主,其实就是勤俭节约的典范。 而可可就不相信了,薄粥也是粥,照得出月亮,那肯定是骗人的。 陈老师笑了笑,不作评语,继续讲茅店的故事,后来他专门写了关于茅店的文章: ▉▉▉▉▉▉ 因为历史悠久,茅店村便有文化内涵,封建社会的农村衡量村落文化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化场所和文化班子,还有人的个体素质和修养。 我们村没有像样的祠堂,只有香火大间,茅店便有几个祠堂,且规模较大,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人结婚,请来吹拉弹唱的都是茅店的班子,同学兔神的父亲便是鼓板手!长布衫一穿,红绸带一系,两根滴鼓棒在滴鼓上飞速敲打,指挥着整个班子的乐器,也挺像是那么一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