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任务二
回忆了一会边城的日子,庄言又把注意力重新放在了乔斯坦身上。 这时苏菲已经收到了第三封信,这封信并不是给苏菲的,而是让她转交给一个叫做席德的女孩子的。当然了,席德只不过是中文翻译而已,像是个男孩子的名字。 而庄言听得清清楚楚,乔斯坦口中的发音,应该是希尔德或者菲尔德。 是席德的父亲送给席德的信,祝她生日快乐的信。 苏菲不认识这个席德到底是谁,在城镇里面的电话簿查了半天也没找到这个席德的名字。 而庄言因为看过原著,当然知道这个席德是谁,她是苏菲的主人的女儿。 没错,席德的父亲就是苏菲的主人,或者说,他是苏菲的世界的主人。 听起来有些晕,但是事实就是这样,苏菲,只不过是活在席德的父亲的意识中而已,只不过是席德的父亲想象出来的,而且还被席德父亲写进一本书里送给了席德。 听起来也有些哲学意味,而且事实也是如此,这本书被人称为哲学的启蒙书籍。虽然说这是一本,但是其实本质上就是一本哲学理论课,它通过艾伯特对苏菲的哲学理论课向读者们展示了几千年的哲学历程。 当然也有人诟病这本书里面关于某些哲学理论的描写太过模糊,甚至还有些偏差,认为这本书并不能称之为哲学启蒙书。 庄言听到这话的时候有些嗤之以鼻,因为这些人竟然以一本哲学理论课的角度来看待一本侦探,实在是可笑。 没错,在庄言眼中,这本就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侦探。 从故事的开头苏菲收到三封信开始,读者就会跟苏菲一起好奇,到底是谁给她送来了这三封信。 而这三封信又分为两条线索,其中两封是哲学导师给她发的,而另外一封,则是席德的父亲,也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发给她的。 当然,在看过这本书之后,人们就会跟着苏菲以及艾伯特对存在的意义开始思考。 人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样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不是真的。 这有些像庄周梦蝶,既是对自我存在的怀疑,也是对自我怀疑的肯定。 听起来是个悖论,但是哲学这玩意,有时候处处都是悖论。 而这本书是庄言所有的梦中逼格最高的一本书,就是因为两个字——哲学。 但是这本书没有一般哲学书的那股子故作高深的意味,通篇都是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乔斯坦的讲述还在继续,他讲完了“伊甸园”之后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又开讲后面的“魔术师的礼帽”。 这一章让庄言印象非常深,苏菲的哲学老师从魔术师的礼帽延伸到了礼帽中突然出现的兔子,又延伸到了人类的好奇心。 并且作了一个奇特的比喻,他把宇宙比作成一个兔子,而人则是兔子身上的微生虫。刚出生的孩子在毛尖处,而长大的人则跑到了皮毛深处。 对孩子们而言,世界的种种都是新鲜而神奇的。但是大人们则觉得世界只不过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