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赵营
与南方的郢都相比,井陉早已是一片冰天雪地。与此后两千多年每逢改朝换代天必大异相似,战国末年的气候也极为反常,大旱、大疫、蝗灾、急寒、雪灾、地震,各种灾害频发。其中又以秦国为重灾区,继继三年前那场持续数个月的大旱后,今年秦国又发地震。 秦后如果天灾频频,皇帝必不敢大肆征伐,反而要下罪己诏谢罪于天。战国时期的秦国还没有编纂出一套蛊惑人心、受命于天的道统,天灾还未直接与君王扯上关系。后方地震,前线仍旧攻伐不断,甚至,为了尽早攻灭赵国,秦王赵政亲赴距离井陉三百里的晋阳。 站在井陉秦营高处,荆轲一眼便看到营外两军交战后留下的阵亡士卒,雪下了一夜,却未掩盖那些倒伏的尸骸,露出色彩各异的长襦和戈戟。无数乌鸦落在敞露的冰冷血rou上,它们用力地啄,每当有一块rou、一颗眼珠掉落下来,鸦群就会激烈的抢夺,激起一片鸦鸣。 “赵军已成强弩之末。”身上披着白色狐裘的燕丹就站在荆轲身侧。前日大战虽然未分胜负,但秦军军力雄厚,后续军队正源源不断从晋阳开来。 “既如此,何不阵斩李牧?”荆轲收目光,不解的看向燕丹。 “秦军可败赵军,却不能杀李牧。”燕丹道。“且赵军势弱,大可避战。李牧、廉颇乃赵之双臂,断其一臂,赵当亡也。故而君之一刺非但关乎燕、卫两国之存亡,亦关乎秦国一天下之望,望君慎之又慎。” 燕丹目光复杂的注视着荆轲。他数刺李牧而不得,太傅鞠武找来了田光,田光又找来了荆轲。荆轲并不氏荆,而是氏庆。庆氏出于齐,后入卫为卫国大夫。八年前五国合纵失败,荆轲建议卫元君助其刺秦,卫元君不受,结果卫国为秦所吞,迁卫元君于野王。荆轲欲刺杀秦王之事也因此败露,不得不改氏为荆,游历天下结交剑客。 一个原本打算刺秦之人,忽然间化敌为友,助纣为虐,这并非不可能。那天燕丹请求赵政允诺的另一件事就是答应卫国复国,最少是濮阳复国。荆轲如果是个忠义之臣,自当为此刺杀李牧,荆轲如果是个无义自利之人,重赏厚禄下,刺杀李牧也理所应当。 燕丹注视的目光最后饱含期翼。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男子没有半分刺客的凶恶和狰狞,有的只是大夫卿士所独有的温和与儒雅,凶厉的斩鼎剑悬在他腰间,人与剑又是那么的协调自然。若非田光推荐,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人会是刺客。 燕丹的注视下,荆轲脸上一直带着笑意,他觉得自己胸中有什么东西堵着,这种东西好似guntang的铁水,要将他的腹脏烫伤、灼裂,但他必须坚持,坚持到刺杀成功的那一天。 “如此轲之家人还望太子足下”荆轲提到家人时脸上方闪现出一丝悲戚。 “君之家人便是丹之家人。”燕丹郑重的答应。“然为取信于赵人,君奔赵后当杀数人。” “自当如此。”荆轲重重的点头,这是刺杀必须付出的代价,他愿意承受。“田兄之家人欲赴楚国,亦请太子足下使人送其入楚。” 荆轲离开咸阳的当日,被燕丹叮嘱‘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的田光自刎而死。这是燕丹心里的一个疙瘩,荆轲提起田光的家人欲入楚,他言辞更加郑重,道:“光之死,我之过也。其家人当世世受燕国之禄,岂能赴楚?” “田兄之母畏寒,人皆言楚国冬暖,故欲入楚也。”荆轲揖道。“太子足下欲报田光,可待其母卒后使人接燕国。” “诺。”刺杀之事不可泄,因此凡是参与此事的,家眷都在咸阳为质。田光身死,他的家眷是否扣押在咸阳已经没有价值了。按下此事,燕丹问道:“以君度之,此事何时可成?” “三年可成。”荆轲之言让燕丹惊讶,他问的是何时,荆轲说的却是三年。 “不可。”燕丹连连摇头。“秦王心切,三年方刺李牧,必怒也。” “太子当知李牧乃武将,据闻娄烦之胡为其亲卫,旁人不得近其十步。轲之剑术,必要十步,非距十步,刺不成也。”荆轲已是深揖。“轲身死无憾,只忧误太子足下复国大事。” “三年太久。”燕丹仍然摇头,三年还是四年他是不在乎,但赵政非常在乎。楚国崛起,四国合盟,他现在急于灭赵。如果不抢在秦军灭赵前刺杀李牧,因此亡赵,祖庙盟誓定将无效。“期年之后,不过十月,必杀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