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韩琦和铁料
皇宋锦绣正文第二百五十二章韩琦和铁料时间赶的非常的乔,在曹刿的奏折和实物,被第一时间送到了枢密院,此时,韩琦正在枢密院述职,甚至此时此刻,他正在枢密院之中。 从韩琦离开保州,到现在,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了,按理说,韩琦应该已经完成了述职,前往陕西了。 可是韩琦还留下来,作为一个枢密副使,负责保州平叛,去了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本职工作有人兼任,却有一些必须要他处理的东西。 哪怕他的目标定下了,陕西四路总管,可是枢密院副使这个职务,还是要兼着,否则,就压制不住下面的骄兵悍将,那有哪些在陇西的转运使。 虽然人在京城,可是一些准备已经开始了,因为搬迁的关系,苗家庄的水泥生产是停下来了,但是他还是要求,把所有的水泥装船,运往西北,其中要走水路转向陆路,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 苗家庄剩余的水泥,足以修建10处棱堡,这个灵活运用起来,会在西夏跟北宋的边界上面,形成一道屏障。 从农耕民族跟游牧民族的争夺开始,争斗的大方向就是限制和反限制。 游牧民族的最佳方法,就是避开重兵把守的地方,大范围迂回,攻其不备,从匈奴,到契丹,到蒙古,再到后来的满清,无不是如此。 农耕民族的做法则是,增加攻击力,限制对手的大范围迂回,大部分的前提下,建立堡垒,层层防护的铁壁战术,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哪怕农耕民族比游牧民族的生产力更加的先进,可是兴建大规模的城堡这一点,还是有些超出了的。 双方的对比不均等,你限制了这边,马是长腿的,除非你能够如同长城一样,把整个北方给守卫一遍,可是就算如此,年久失修或者是的王朝更迭,也会产生问题,明末满清几次入关,不都是在蒙古附近,绕过正面防御,迂回进来的。 棱堡不一样的,单体强大,不同于长城必须处处设防,他只要形成相对密集的网络,就可以限制敌方大规模的入侵,在有防备的前提下,棱堡的防护力,又比的长城高的多,说白了,300人的抵挡3万人,也不是痴人说梦。 如果可以,韩琦甚至想要在的西北,建设成千上万个棱堡,按照一个棱堡1000贯左右,1000个也不过是100万贯,总量看起来多,可是只要30万的军队和100万前期费用,后期只要支撑起30万的军费,西夏再想寇边的,那就必然会撞得头破血流。 可惜,没有后续跟上,他也不可能携带100万前去,不过作为枢密副使,作为朝堂高官,他还是有他的渠道,带钱是肯定,叶清臣在不多的拨款之中,给他拨款了20万,这是除了军费的正常支出之外,又让他带去。 这笔钱很不错的,其中5万贯,会用来建立10座棱堡,并且供给棱堡所有的一切开支,剩下的15万贯,全力以赴的改造长弓。 长弓很简单,韩琦也带了一些工匠回来,只要是一个合格的木匠,只要稍稍了解一下流程,就可以生产,而且价格也是极低。 在保州的苗家庄,赵信照顾工匠,给工匠都是最高的标准,可是在军方,在枢密院,在工部局,工匠们安排了任务,就要干活的,又是最简单的这种,也就是训弓的时候,增加一点技术含量的,最终评估下来,一把弓连70文的价格都不到的。 15万贯,全部换做长弓的话,可以做出来2000多万把,这也是韩琦动心的根本原因。 他也想让北宋普及长弓,可是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认可,惯性是一种可怕的东西,长弓和棱堡都拿回来,虽然棱堡还没有建设成功,长弓却是摆在面前,在几次实验之中,都起到了相当的效果,各方面都远胜的短弓,可是中枢还在犹豫,这是先例,这是新的东西,万一出了问题呢? 韩琦也很是无奈,奔走了多日,只是在禁军之中,抽调了4个军,一万人,组成了一个实验性的队伍,这或多或少有些鸡肋。 4个军,被韩琦全部带走,枢密院也抱着,看看情况的想法,北宋也不是古板的一成不变的,如果这个长弓队,在战争之中表现的亮眼的话,一定会扩大规模的。 稳定,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源,北宋就是这样,太庞大了,太复杂了,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众多,这种前提下,稳中求变才是最正确的,老成谋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