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列强在线阅读 - 第四十二章 密谈(下)

第四十二章 密谈(下)

    遍观近代中国政局,从咸丰元年(注: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事开始,到民国三十八年(注:1949年)这一百年间,影响最深远的一个人便是清朝一等毅勇侯、“中兴第一名臣”、谥号“文正”的湖南湘乡人——曾国藩。

    咸丰二年(注:1852年)在家为母丁忧的曾国藩被夺情起用,与湖南巡抚张亮基一起负责编练地方团练乡勇抵抗太平军起,曾国藩便开始逐步搅动整个中国政局。

    咸丰四年(注:1854年),曾国藩率领刚刚编练完成的“湘勇”5000余人步入战场,屡败屡战,当时的湘军中有曾国荃、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刘坤一、李续宾、彭玉麟、郭嵩焘、容闳、李善兰、徐寿等诸多文臣武将和技能人才。期间为了进一步剿灭太平军,曾国藩命左宗棠赴湖北、命李鸿章赴安徽按照湘军规制分别编练“楚勇”和“淮勇”,而这便是后来“楚军”和“淮军”。

    左宗棠的楚军,自南向北剿灭捻军、西北回乱,而后在新疆同有俄国人扶持的阿古柏作战,一鼓收回被侵占的新疆领土,是近代中国史上少有的几次战略性胜利,而后总督两江、闽浙,创办福建水师、马尾船厂,只可惜身体抱恙,眼疾复发最后抱憾而终,楚军最后分崩离析。

    但是,作为曾国藩嫡传弟子的李鸿章和他的淮军,在李鸿章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清廷防止曾国藩做大的心思下,逐渐强盛起来。剿灭太平军后,李鸿章任江苏巡抚,而后同治四年(注:1865年)曾国藩督帅淮军征剿西捻军,但因西捻军士气正旺,作战飘忽不定,加之曾国藩无法有效指挥淮军,导致征剿不利。同治五年(注:1866年)冬清廷便起用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负责征剿事宜,于半年后西捻军全军覆没。此后淮军历经中法战争,直至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亲手创立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淮军从此一蹶不振。

    但是淮军并没有消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自己的生命,这便是袁世凯的小站新军,也就是现在民国陆军的主体——北洋军。

    由此传承可见,所谓的北洋军,新军,其实根上面离不开湘军,曾国藩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李鸿章,李鸿章将自己的基业交给了袁世凯,其实这种传承却有很大的危险和风险性。当年曾国藩去世后,湘军分裂,虽然有朝廷不愿意看到湘军坐大的心思,但作为当时湘军大旗帜下的左宗棠、刘坤一、李鸿章等人相互攻讦,导致湘军文武不得不选择站队,虽然可以说这是一种自保,但不得不说这从根本上分裂了当时战力最强的湘军,从而损耗了全国军事力量。

    袁世凯后,曾国藩的影响并没有结束,无论是国民党方面,还是共产党方面,都深受曾文正公的影响。蒋公的案头一直摆放着一套《曾文正公全集》,曾言道“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而作为湖南人的润之公更是对曾国藩推崇备至,虽说过“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这样时代特征的评价语句,但是其曾对人讲道“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邱镡起初并不知道袁世凯这次秘密召见自己所为何事,但是在菊人先生和袁世凯的话语中,以及老师段祺瑞在电报中的隐晦之语,邱镡现在却略有所知了。原本的历史上袁世凯因称帝导致北洋一系离心离德,而其死后,北洋各派更是纷争不断,彻底导致北洋最终以失败告终。那现在的袁世凯呢?

    “云济,当初令你前往甘肃,只是想在甘肃楔入一枚钉子,凭借你甘肃人的身份,能让国府逐步控制甘肃,进而整个西北。可是你的所作所为却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袁世凯缓缓说道,“先是以武力稳定陇东;接下来提出‘甘人治甘’的方略,借助‘李案’短时间内掌控甘肃,并利用甘肃资源和洋人逐利的特质,发展起来;而后向南进陕西,向北介入蒙古事务,更是在蒙古变乱时利用武力剿灭叛军、驱逐俄人;蒙古战后,借助中央威势统领西北;直至今日,以西北地方而收回胶澳。你这一件件、一步步,莫说是我,就算是文正公、李中堂都恐不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