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明鹿鼎记在线阅读 - 【0961 居然说服了大半个内阁】

【0961 居然说服了大半个内阁】

    “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让我一个人承担压力?”顾秉谦还是没有明白,“是不是觉得老夫好摆布?岂有此理。”

    “有压力,也有好处啊,这是实实在在为大明做了贡献!而且,这事做成了,我是始作俑者,但我不用担负骂名,能得到许多好处,我日后一定投桃报李,扶持首辅大人的两个儿子登上正二品以上高位!保住首辅一家世代荣华。”韦宝大言不惭的道。

    顾秉谦被韦宝说的心中一动。

    顾秉谦的身体不好,致仕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情了,而且顾秉谦早就想致仕,看出来魏忠贤对他不满,觉得他没有能力。

    而且捞了一大笔,也过了当首辅的瘾头的顾秉谦,也想全身而退了。

    顾秉谦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没有给两个儿子铺路,韦宝算是抓住了顾秉谦的软肋。

    “顾台硕和顾台砥两兄弟我都见过,都是中书舍人,若是没有人扶持,他们二人日后能到知府的位置,已经是极限。”韦宝笑道。

    顾秉谦没有说话,但内心赞同韦宝的说法,两个儿子的确比较平庸,又不是正规科考出身,能到知府的位置,自己还得设法出力。

    “那我还是不肯!这太冒险了。”顾秉谦坚决反对。

    “我就不明白了,和我一起上奏,就不冒险了?顾大人堂堂首辅大人,只是提出一项为大明开源节流,筹措几百万两银子的法子,旁人顶多反对,还能为此事问罪于首辅大人吗?”韦宝道:“只要你上奏把客光先为海防总督衙门总督,客巴巴一定感恩。客光先是客巴巴的弟弟,侯国兴是客巴巴的儿子。两个人都在锦衣卫,其实是重叠的,她一定想让其中一人上外面揽权。侯国兴年纪太轻,不可能出任总督,客光先则有一点希望。我再上奏本,请让顾台硕与顾台砥出任海防总督衙门参政,两个人便是顺理成章的升迁,未来不管是在海防总督衙门,还是外放,至少是三品大员。将来有机会,我一定力保他们入京为官,别说正二品,就是从一品,正一品,也不难说没有机会。我与顾大人的交情,两位兄长便算是我的人了。”

    顾秉谦缓过神来了,马上道:“我那两个犬子虽然年纪比韦爵爷大一些,但他们怎么敢妄称是爵爷的兄长?我与爵爷今后便兄弟相称,他们便是爵爷的侄儿。”

    韦宝呵呵一笑,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客巴巴在入宫之前是有丈夫的,并且还生了一个儿子,便是侯国兴。

    李成楝是百户,侯国兴一上来便是千户。

    同时升迁的还有客光先和魏忠贤的一大堆子侄兄弟。

    为什么这些人一上来都先到锦衣卫镀金,一方面因为锦衣卫权势显赫,是皇帝的亲军,皇帝可以直接任命,比较方便。另一方面因为,从锦衣卫调到别的部门也比较方便。

    顾秉谦听韦宝分析的这么细致,若有所思。

    至于顾秉谦让两个比韦宝大很多的儿子给韦宝当侄子。

    这种事,顾秉谦还真做得出来。

    顾秉谦,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进士。

    翰林出身,学识过人,无耻也过人,无耻到魏忠贤没找他,他就自己上门去了。

    当时顾秉谦的职务是礼部尚书,都七十一了,按说干几年就该退休,但顾秉谦偏偏人老心不老,想更进一步,大臣又瞧不上他,索性投了太监。

    顾秉谦改变门庭倒也无所谓,最无耻的地方在于,他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顾秉谦为了升官,顾秉谦先生不顾自己七十高龄,带着儿子登门拜访魏忠贤,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希望认您做父亲,但又怕您觉得我年纪大,不愿意,索性让我的儿子给您做孙子吧!”

    顾秉谦,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生,魏忠贤,隆庆二年,1568年出生。顾秉谦比魏忠贤大十八岁。

    认一个比自己小那么多的人当爹,无耻,无语到了极点。

    所以现在顾秉谦做出让两个儿子认韦宝当叔叔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张维贤之所以让韦宝找顾秉谦以顾秉谦的名义上奏本,也是看破了顾秉谦这一点,知道顾秉谦畏惧韦宝的权势,肯定会答应的,加上韦宝的口才,不可能说不动顾秉谦。

    果然,顾秉谦最终让步了,当魏广微、黄立极和冯铨三人的面,还真的写了拜帖,让两个儿子认韦宝当叔叔。

    韦宝笑着答应了。

    韦宝不怕搞外人到海防总督衙门去。

    因为海防总督衙门各个位置的官职已经定好了。

    只要不将他踢出海防总督衙门,管你是谁当海防总督衙门的总督,都别想换人。

    人事方面,外人别想动,至于具体办事,别人更没有能力揷手。

    就算开放了通商口岸,将所有大明水师都合并在一起,想搞到银子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如果一次性拿出七八百万两银子,这本身就很是个事情。

    需要以海防总督衙门旗下的海防钱庄牵头,向民间筹款。

    除了韦宝,谁有这个能力凑集七百万两纹银,相当于大明大半年的赋税银子啊。

    不知道是性格原因,还是心理扭曲,韦宝就是喜欢看悲剧。

    以前在现代读历史的时候,也总是去翻阅王朝的没落,居然能够对那种大厦将倾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而令韦宝惊异的是,无论哪个王朝的灭亡,都不是一泻千里,总是给人中兴的希望,又让这希望付诸东流。

    以前韦宝看《明史》,就深有其感。

    满族人在辽东的崛起,与其说注定了明朝的灭亡,不如说是给了一些英雄于用武之地。

    不光是那些清朝的开国元勋,也包括明朝的某些将领。

    后金在每战皆赢士气高涨之时,大明朝廷百官丧胆正欲退回山海关,而将辽东拱手与人。

    而韦爵爷甘冒矢石,北上辽东考察防务,并且敢于肩挑独力抵御后金进攻的重任。

    要知道在此之前,多少名将覆灭与八旗劲旅之手,以致身败名裂,而他仅仅是个刚刚考上科举的文弱书生。

    历史偏偏给了韦爵爷扬名立万的机会,也给了大明王朝一个延续气数的机会。

    对面那个身经百战鲜有败绩的清太祖恐怕最后都不敢相信也不甘相信,击败他的就是这么一个后辈小子。

    有时候韦宝自己也不相信这低矮的城头最终抵御住了八旗军的如潮进攻。

    可历史就是历史,韦宝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当时战争的惨烈。

    也可以从将士们的传说里寻找到血的记忆。

    韦宝不敢想的是最终代替明朝统治中国的会是在他面前无法前进一步的满洲人所建立起来的清王朝。

    站在大明这个时代的京城古城边上,韦爵爷看着即将升起来的朝阳。

    韦爵爷会觉得他所保卫的明朝也如这朝阳。

    一定不会,因为他和他所效忠的朝廷一样,都是历史演绎出的一幕悲剧。

    韦爵爷其实对于大明最终走向什么地方,是不是像原本的历史那样到点就完蛋,其实是无所谓的。

    只要自己发展的够好,大明完了,可以建立一个新兴的汉人政权嘛。

    只是韦宝担心历史不可逆这一条,就目前来看,他穿越重生之后,所有的历史大事件,没有一样是改变了的。

    即便韦宝试图改变,依然无法改变。

    就比如杨涟和左光斗的死。

    可是他却从建奴手里硬生生的抢来了一个诺大的辽南。

    并且拿稳了韦家庄。

    并且名正言顺的建立了一个海防总督衙门。

    这些事情在历史上都是没有的。

    所以韦宝有时候也挺疑惑的,不知道那些是可逆的,那些是不可逆的。

    历史令人扼腕叹息,而今命运在韦宝的手中。

    文字的力量是伟大的,愿有更多有志之士,复兴华夏文明,还我“中国”之尊严。

    宋朝的灭亡,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

    而是中国第一次亡国。有兴趣的可以查‘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真是血泪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厓山海战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国,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

    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命题。

    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

    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

    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

    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

    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在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

    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么也至少屠杀了80%以上。

    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

    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但三百多年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

    可以说华夏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

    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

    汉人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

    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

    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

    汉人的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

    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

    汉人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

    所以才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

    南宋灭亡的时候,日本“举国茹素”来哀悼大宋的灭亡。

    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此举,且倭主不来朝贡,造大船7000艘往攻,结果船队被暴风雨所摧毁,日本人从此将此风称为“神风”。

    二战中“神风敢死队”即出自这个典故。

    明亡后,朝鲜和日本认为华夏已亡,日本从此蔑称中国。

    明治维新后,自认为华夏正统的日本曾打着“攘夷主义”的旗号发动甲午战争等对清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