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斩衰会葬斧金声(中)
瞒着墨子编造出这些童谣的适,连冷眼旁观这些贵族争权的心思都没有。 就像是一个别有目的的人,在一群狗中丢下了一块rou骨头,便背着手施施然离开。 并没有看狗咬狗的兴趣,只是为了百犬狂吠方便他做些曾会引起狗吠的事。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反过来也一样,林乱蝉无噪、山崩鸟不鸣。非无噪无声,山林所掩。 商丘城的百姓,对于宋公的死也没有太多的情绪,只是互相告诉一声知道了就好。 贵族的争权夺势、政变驱逐,宋人经历了太多,贵族们也演练了太多。 早在子购由的父亲得位的时候,宋国便已经上演过一次经典的贵族之间的合纵连横。 作为当年那场政变组织者的后代们,他们早已掌握的纯属。 昔日宋景公死在游玩的路上,大尹秘不发丧,悄悄带着景公的尸体回来。 借用景公的名头将宋国六卿招来,说是景公重病,请六卿盟誓不做对不起公室的事,否则必遭天诛。 大尹拥立公子启,因为是假借景公之名请六卿盟誓,所以他没参加。 大尹、公子启,以及他们一派的贵族封地多在远处,动员缓慢。 司城得到消息后,判断局势认为自己在商丘优势很大,判断局势后立刻在城中传播谣言,说国君没病就死了,大尹还秘不发丧,国君到底是怎么死的,难道这还不清楚吗? 借此煽动城中贵族和国人的不满情绪。 大尹认为六卿是想合力对付自己,自己又没和他们盟誓,所以赶紧请太祝帮着写了誓词,要去和六卿盟誓。 太祝判断了一下局势,发现司城已经开始动员私兵而且在商丘优势很大,转眼将誓词的消息卖给了司城。 司城让大祝篡改了誓词,到处传播大尹弑君夺权的谣言,联合了乐氏、左师、门尹等。众人相商后,发誓将来将来取得大权后,三姓贵族共和而治。 当天司城等便将钱财和兵器发给私兵部署,告诉他们不要担心将来不发达。当时部署们便高声呼喊在宋国除了司城我们谁也不认,你的话和国君的话是一样的。 遂连夜政变,拥立公子德。公子德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公子启才是,所以公子德作为回报承认三姓共和而治的誓言。 时光流逝,转眼已过几十年。 当年的司城已不再当年那人,但却是当年那些人的子孙辈。 他们祖父辈所做的这一切,对现在的他们而言,就是一场极好的家族教材。 当年共同的敌人已经消失再无势力,当年的盟约也就不再有人遵守,当年的盟友也就成了现在的敌人。 没有永恒的敌人,于是也就没有永恒的盟友。 昔日那场政变,最大的教训就是盟约盟誓并没有什么用,最有用的还是各自的私兵,谁能先把封地私兵动员起来控制局面,谁就是胜利者。 以史为鉴,这一次宋公购由的尸体还在从鼬地运回商丘的路上,城中各姓贵族们已经开始召集自己的亲信臣属和私密部下,让他们快速回到各自的封地准备动员封地士兵。 同时又有上回司城直接控制商丘的教训,那些联合起来对抗势力最大的司城皇的贵族们聚在一起,先将自己在商丘的甲士集中起来,防止司城皇故技重施,再学当年司城事。 商丘百姓这些年见多了政变,又经历过前几年的大灾和国君的挥霍,早没有了几十年前那样容易被煽动,他们只是静观其变,不会再参加。 谁当国君,对此时的百姓都一样,所不同的只是贵族。 贵族们各自暗中准备,在朝堂之上却依旧是一副副忧国忧民的哀声哭泣之躯。 年将弱冠的公子田对于父亲的死,很高兴,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一展拳脚,自己以往的那些雄心壮志也即将会实现。 但表面上还是需要很悲伤,不但要很悲伤,而且要比司城皇更悲伤,司城皇都哭的晕厥三次,自己这个做儿子的若不晕厥四次如何能行? 公子田看不起自己的父亲,觉得父亲不是一个合格的国君,最看不起自己父亲卑微朝楚的姿态。 楚乃蛮夷,小小的子爵,凭什么去朝觐? 当年商汤不过百里之地可成大事,勾践越甲无非三千能吞强吴,今宋地方千里,何必如此卑躬屈膝?只要行仁政,强国家,未必便做不到当年襄公事。 此时的他并不知道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种种这些在春秋时可以称道为勇气可嘉的东西,到了战国便是亡国之兆。 时代,变了。 等到他被楚国三晋轮番抽打了一遍后,终于明白这个道理后,却也快死了。 再到后辈,宋国才终于从大国梦中醒来,变得圆滑无比:后赵魏翻脸,魏围邯郸,逼宋出兵。宋立刻答应动员全国,然后派人前往赵国,说你让出来一城咱们做做样子,于是宋兵数万围着一座空城打了大半年,魏王大赞宋公出力,赵王也感谢宋公守义。